2009-04-18
NVIDIA向合作伙伴承诺: GT300 GPU将在10月中旬到来
据INQ网站报道,NVIDIA已经向合作伙伴承诺GT300 GPU将在今年10月份中旬到来。根据之前得到的消息,今年6月1日GT300 GPU将进行流片,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进度,GT300 GPU在10月中旬到来稍微显得仓促了一些。流片测试过程大约要花费8周时间,才能获得首批硅晶。之后从8月1日开始进行A0硅晶测试,这个过程花费约2周时间。
如果没有发现Bug,或者Bug比较少则从10月15日开始量产,这个过程要花费10-12周时间,按照10周来算,时间也推到了11月1日左右,这比NVIDIA所称的10月中旬稍晚。之后GPU才到达NVIDIA官方认证最高级别合作伙伴处,假设后者需要数天来制造板卡和出货,你可能无法在11月中旬之前看到GT300上市。
而且以上的假设是整个过程顺利进行,如果出现问题,还得花费NVIDIA 10周以上的时间,其中两周用来生产硅晶,两周用来测试。所以GT300 GPU到达合作伙伴那里的时间从11月1日变成了1月中旬。所以说,10月中旬到达合作伙伴处稍显仓促。
Windows系统十大病毒藏身之处
发现病毒,但是无论在安全模式还是Windows下都无法清除怎么办?由于某些目录和文件的特殊性,没有办法直接清楚,包括安全模式下杀毒等一些方式杀毒,而需要某些特殊手段清楚的带毒文件。以下所说的目录均包含其下面的子目录。
1、带毒文件在TemporaryInternetFiles目录下。
由于这个目录下的文件,Windows会对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未经证实)。所以对这个目录下的带毒文件即使在安全模式下也不能进行清除,对于这种情况,请先关闭其他一些程序软件,然后打开IE,选择IE工具栏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选择"删除文件"删除即可,如果有提示"删除所有脱机内容",也请选上一并删除。
2、带毒文件在_Restore目录下,或者SystemVolumeInformation目录下。
这是系统还原存放还原文件的目录,只有在装了WindowsMe/XP操作系统上才会有这个目录,由于系统对这个目录有保护作用。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先取消"系统还原"功能,然后将带毒文件删除,甚至将整个目录删除也是可以的。关闭系统还原方法。WindowsMe的话,禁用系统还原,DOS下删除。XP关闭系统还原的方法: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属性”--“系统还原”--在“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前面打勾--按“确定”退出。
3、带毒文件在.rar、.zip、.cab等压缩文件中。
现今能支持直接查杀压缩文件中带毒文件的反病毒软件还很少,即使有也只能支持常用的一些压缩格式;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反病毒软件来说,最多只能检查出压缩文件中的带毒文件,而不能直接清除。而且有些加密了的压缩文件就更不可能直接清除了。
要清除压缩文件中的病毒,建议解压缩后清除,或者借助压缩工具软件的外挂杀毒程序的功能,对带毒的压缩文件进行杀毒。
4、病毒在引导区或者SUHDLOG.DAT或SUHDLOG.BAK文件中。
这种病毒一般是引导区病毒,报告的病毒名称一般带有boot、wyx等字样。如果病毒只是存在于移动存储设备,如软盘、闪存盘、移动硬盘上,就可以借助本地硬盘上的反病毒软件直接进行查杀;如果这种病毒是在硬盘上,则需要用干净的可引导盘启动进行查杀。
对于这类病毒建议用干净软盘启动进行查杀,不过在查杀之前一定要备份原来的引导区,特别是原来装有别的操作系统的情况,如日文Windows、Linux等。
如果没有干净的可引导盘,则可使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应急杀毒:
(1)在别的计算机上做一张干净的可引导盘,此引导盘可以在Windows95/98/ME系统上通过"添加/删除程序"进行制作,但要注意的是,制作软盘的操作系统须和自己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相同;
(2)用这张软盘引导启动带毒的计算机,然后运行以下命令:
A:>fdisk/mbr
A:>sysa:c:
如果带毒的文件是在SUHDLOG.DAT或SUHDLOG.BAK文件中,那么直接删除即可。这是系统在安装的时候对硬盘引导区做的一个备份文件,一般作用不大,病毒在其中已经不起作用了。
5、带毒文件的后缀名是.vir、.kav、.kbk等。
这些文件一般是一些防毒软件对原来带毒的文件做的备份文件,一般情况下,如果确认这些文件已经无用了,那就将这些文件删除即可。
6、带毒文件在一些邮件文件中,如dbx、eml、box等。
有些防毒软件可以直接检查这些邮件文件中的文件是否带毒,但往往不能对这些带毒的文件直接的进行操作,对于一些邮箱中的带毒的信件,可以根据防毒软件提供的信息找到那带毒的信件,删除信件中的附件或者删除该信件;如果是eml、nws一些信件文件带毒,可以用相关的邮件软件打开,确认该信件及其附件,然后删除相关内容。一般有大量的eml、nws的带毒文件的话,都是病毒自动生成的文件,建议都直接删除。
7、文件中有病毒的残留代码。
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的就是带有CIH、Funlove、宏病毒,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和Wordpro等文档中的宏病毒和个别网页病毒的残留代码,通常防毒软件对这些带有病毒残留代码的文件报告的病毒名称后缀通常是int、app等结尾,而且并不常见,如W32/FunLove.app、W32.Funlove.int。一般情况下,这些残留的代码不会影响正常程序的运行,也不会传染,如果需要彻底清除的话,要根据各个病毒的实际情况进行清除。
8、文件错误。
这种情况出现的并不多,通常是某些防毒软件将原来带毒的文件并没有很干净地清除病毒,也没有很好的修复文件,造成文件无法正常使用,同时造成别的防毒软件的误报。这些文件可以直接删除。
9、加密的文件或目录。
对于一些加密了的文件或目录,请在解密后再进行病毒查杀。
10、共享目录。
这里包括两种情况:本地共享目录和网络中远程共享目录(其中也包括映射盘)。遇到本地共享的目录中的带毒文件不能清除的情况,通常是局域网中别的用户在读写这些文件,杀毒的时候表现为无法直接清除这些带毒文件中的病毒,如果是有病毒在对这些目录在写病毒操作,表现为对共享目录进行清除病毒操作后,还是不断有文件被感染或者不断生成病毒文件。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建议取消共享,然后针对共享目录进行彻底查杀,恢复共享的时候,注意不要开放太高的权限,并对共享目录加设密码。对远程的共享目录(包括映射盘)查杀病毒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本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干净的,同时对共享目录也有最高的读写权限。如果是远程计算机感染病毒的话,建议还是直接在远程计算机进行查杀病毒。特别的,如果在清除别的病毒的时侯都建议取消所有的本地共享,再进行杀毒操作。在平时的使用中,也应注意共享目录的安全性,加设密码,同时,非必要的情况下,不要直接读取远程共享目录中的文件,建议拷贝到本地检查过病毒后再进行操作。
补充一个:
建议您按照下面操作试一试:首先鼠标右键点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把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前面的格子勾上。
然后进入到安全模式(重启过程中按F8键)把下面3个文件夹里的文件全部清空。
C:WINDOWSTemp
C:DocumentsandSettings用户名LocalSettingsTemp
C:DocumentsandSettings用户名LocalSettingsTemporaryInternetFiles
最后再杀毒(安全模式下)试一试。两个文件夹里面的“用户名”是您登陆系统的时的登陆名,如果您没有做过修改的话。用户名是:Administrator。
Gmail新增收件人建议功能
Gmail实验室周五新增一项名为“更多收件人建议”的功能,这一功能基于Gmail通讯录中的群组,为用户群发邮件提供便利.例如,当用户需要向自己的家人发送邮件时,只需输入群组中的两个地址,该功能就可以向用户提供群组中其他地址的建议.Gmail团队成员Ari Leichtberg在Gmail博客上表示,这一功能对与那些有很多朋友和同事的用户来说非常有用.
Google Maps开始支持公共网络摄像头
Google Maps刚刚更新,最新加入了一个图层,它位于右上角“More”按钮中的“Travel”功能,启动它就可以在您的地图上展示来自公共网路摄影机,也就是Webcams.travel里的图像内容.
虽然这并不是视频,但这一图像是实时的,最近捕获的静态图像,可以用来参考公路的流量情况和海浪涨退潮的情况.
2009-04-17
Gmail再次断线影响部分用户 四月成故障高发期
Google在周四美国西部时间下午2:16分时表示,“我们知道有个问题影响到小部分GMail用户,受影响的用户目前无法存取GMail”.
3:29分,Google又表示,“有些用户已经可以正常使用GMail了,我们预期一小时后,所有用户都可恢复正常.”
Twitter用户在网络上抱怨这个问题,他们在tweet中加入#gmaildown与#gmailfail记号来做标示.
本月至少包括Yahoo Mail、微软Hotmail、Comcast的e-mail服务都发生过断线事件.
史上最精准原子钟:3亿年只差一秒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们近日完成了一个新的锶原子钟,其精确度达到了每3亿年只差一秒,相当于现在调整国际时区和卫星系统所用时钟的两倍.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NIST)与科罗拉多大学联合建立的实验天体物理实验室(JILA)曾在去年初研制出当时最精准的锶原子钟,误差为每2亿年不超过一秒,而美国官方所用的铯原子钟为每8000万年一秒钟.
最新出炉的铯原子钟依然是基于原子振动原理,不过为了提高精确度,原子们被束缚在一个激光束里,并冷却到几乎零下273℃,也就是逼近绝对零度.
虽然新型原子钟计时精度的提高微乎其微,但对于远距离星系测量等宇宙学应用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科研人员们也不打算就此止步,他们的梦想是制造一台拥有完美计时精度的原子钟.
Google发布一款活动小工具 推广Friend Connect
北京时间4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Google发布了一款活动gadget(小工具),网站可以便捷地邀请用户参与各种活动。这款gadget采用了Google的Friend Connect技术。
网站只需输入与活动相关的基本信息,例如时间、地点和相关图片,Google就会根据这些信息生成HTML代码供网站使用。用户在网站上会看到活动信息以及邀请参加活动的按钮。如果Google用户接受邀请参加活动,相关信息会自动添加到其Google Calendar(日程表服务)中。
该gadget显然是Google推广Friend Connect技术的一着妙棋。当然,作为一款gadget,其功能无法与Evite 、Mypunchbowl等服务相媲美。
Google Chrome 2.0.174.0 Beta
Google Chrome(谷歌浏览器)是由Google开发的一款可让您更快速、轻松且安全地使用网络的浏览器,它的设计超级简洁,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Google Chrome的特点是简洁、快速.Google Chrome支持多标签浏览,每个标签页面都在独立的“沙箱”内运行,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一个标签页面的崩溃也不会导致其他标签页面被关闭.此 外,Google Chrome基于更强大的JavaScript V8引擎,这是当前Web浏览器所无法实现的.
更新内容尚未获知
下载:Google Chrome 2.0.174.0 Beta
Symbian S60运行在intel Atom平台上
Symbian S60客户运营团队的成员通过GNU编译套装,重新编译了Symbian S60系统,并成功运行在未经修改的intel Atom CPU与主板上。同时该Symbian团队希望借此来展示Symbian比仅仅局限于ARM处理器,它还可以运行在其他平台上,实现技术的跨越。一位Symbian团队成员在博客上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UI和程序读取速度。
另外该平台还允许测试者通过连接基带调制解调器来拨打电话,目前尚未清楚何时能完成S60与Atom的完美对接。但是这个演示让我们看到Symbian使用在netbook和MID领域的希望。
Futao:这非常可能是一个信号,诺基亚公司极有可能借NetBook的机会将只能用于掌上设备的Symbian系统,扩展到桌面设备上,而这种转型所带来的绝非一个简单的尝试,他是给整个公司的转型,因为任何试图在桌面PC有所作为的公司都无法绕过微软这个巨人,既然Symbian系统可能运行于NetBook上,为何Google的不行呢?早有传闻Google将会推出桌面操作系统,看来还真有这个可能,不过在此之前,个人希望Google能像吧Gdrive给搞定了,我等了好久了。^_^
微软改口:Office 2010 至少提供一个公开测试版
昨天微软曾经称,Office 2010测试版不会提供给普通用户,而是限制邀请大集团客户进行试用,测试版将在2009年第三季度提供。今天,微软正式承诺,至少提供一个版本的Office 2010公测版。微软一位发言人指出:“虽然我们还未确定公测的日期,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们至少提供一个公测版。”
另外他还指出,该本部office的开发周期与以往不同,技术预览版仅以邀请的方式进行测试,但是这仅涉及到数千人。而到达公开测试周期时,数百万用户可以下载和试用新版office,但是目前尚未确定具体时间,他们将在今年公布详细公测细节。
诺基亚证实年底前将推新触控屏智能机
诺基亚已经制定计划,准备在年底前推出新的触控屏、全尺寸键盘智能手机.
在周四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诺基亚CEO康培凯表示,触控屏、全尺寸键盘智能手机非常重要,公司将着力更新产品组合.他表示,到年底时诺基亚将推出中端和高端触控屏或全尺寸键盘手机,以及结合两种特点的手机.
这也证实了TheStreet.com上周发布的消息.该网站曾报道,诺基亚计划今年推出三款包含全尺寸键盘的触控屏手机.此举对诺基亚意义重大,因为该公司在触控屏产品上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去年第四季度诺基亚在智能机市场的份额下降了17%,原因是其触控屏性能不如人意.而RIM和苹果等却在智能机市场上飞速增长.
诺基亚新智能机中的第一款将采用Immersion的触控技术,并在今年夏天推出.另外,诺基亚还在开发Nautilus项目.据熟悉该计划的人士称,Nautilus手机使用传感器拉出和收回键盘.据说键盘也是超薄的,但很容易使用.第一款Nautilus手机要1年后才会推出.
2009-04-16
网易内部邮件:用用户体验与运营影响魔兽谈判
致所有网易的同事们:
公司已正式宣布代理美国暴雪娱乐旗下的网游产品-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
最近外界对这个消息有很多猜测和传播,而大家可能在几小时前才确切知道这个消息,在此公司决策层对大家表示诚挚的歉意.我们深知“契约精神”的可贵与重 要,因此在约定的消息发布时间前,公司决策层一直履行着保密义务.而过去偶尔也有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询问关于《魔兽世界》合作的问题,我们也都没有给予 任何回复.
去年因为代理星际II及魔兽系列战网在中国的运营权,我们和暴雪的接触越来越深入,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彼此团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核心理念以及将这一理念深入应用到各个细节的执行能力,我们也建立了信任关系,共同在游戏行业追求梦想.《魔兽世界》在中国大陆已经运营几年,在此期间用户体验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运营质量与稳定性一直是玩家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我们被确定成为《魔兽世界》大陆区运营合作伙伴后,我们知道喜悦的背后更多的是对用户的责任和用户对我们的期望,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魔兽世界》的各项运营工作做的更好.
得到《魔兽世界》的大陆运营权,不只是荣幸,更是巨大的挑战.优秀的产品之所以能带给用户完美的体验,其关键在于 "用户至上".而在后续的运营工作中,我们坚信可以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赢得《魔兽世界》所有中国用户的认可.
我们一直务实进取,我们一直锐意创新,我们一直迎难而上,我们一直精诚团结,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我们有信心用激情和努力换来更大的成功.最后再次对大家已经和即将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我们一路风雨同行,见证现在,收获将来!
在线游戏事业部
2009年4月16日
暴雪宣布网易获《魔兽世界》中国内地代理权 为期3年
4月16日消息,美国暴雪公司正式宣布,已把网游《魔兽世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代理运营权交给网易,为期3年.
去年夏天,双方业已宣布联手合作暴雪娱乐旗下《魔兽争霸III》、《星际争霸II》和战网游戏平台.此次合作进一步加强了暴雪娱乐和网易的关系.
暴雪娱乐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Mike Morhaime表示,“我们衷心感谢广大中国玩家长年来对我们的热忱支持,也一直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全力保证向他们提供与其他地区一致的高质量的服务和游戏体验.和网易的这一新协议将支持我们未来继续履行对中国玩家的承诺.接下来我们期待着与他们合作推动《魔兽世界》的平稳过渡.”
网易发布公告表示,建《魔兽世界》中国大陆地区的过渡网站旨在为《魔兽世界》玩家提供有关中国大陆地区游戏运营过渡的信息,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帮助玩家实现平稳过渡,并持续提供有关过渡的信息.
网易CEO丁磊表示,将做好游戏体验.其指出,“我们很高兴在继《魔兽争霸III》、《星际争霸II》和战网之后,再次与暴雪娱乐合作《魔兽世界》.我相信,暴雪娱乐世界级的游戏开发专长与网易的在线游戏运营优势结合在一起,必将把当今最好的游戏体验带给广大玩家.”
此外网易方面表示,有关《魔兽世界》中国大陆地区过渡计划的更多消息,将在http://wow.163.com上予以公布.
谷歌搜索将有重大改变
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正在计划开发更快搜索结果技术。具体地说,谷歌正尝试开发一种新的显示搜索结果的方式——JavaScript编程语言和Ajax技术——放弃使用传统的HTML语言。
具体方式是在保持模板不变的情况下,使用Ajax加强搜索结果,使用JavaScript加载实际搜索结果。这就方式意味着以后的搜索只有搜索结果需要加载。
谷歌发言人艾伊坦·本库亚(Eitan Bencuya)表示,尽管搜索毫秒速度的提高都非常困难,但开发者们还是在不断地进行试验。
几千分之一秒根本不值一提?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谷歌研究发现,显示搜索结果的时间哪怕是有一点点的缩短,它都将让人们更为频繁地使用搜索引擎,显示搜索广告的机会也将因此增多。
为了提供更快的搜索结果,谷歌已经为每次查询提供700至1000个服务器,浏览器端速度的提升使谷歌以更为低廉的成本获得了竞争优势。
在星期二的谷歌分析(Google Analytics)博客上,团队成员Brett Crosby宣布了一项当点击搜索结果的一个链接时给出网站的“引用”( referrer)代码的谷歌改变计划。
使用自己的Web分析软件的人需要观察他们的搜索广告效果,例如跟踪谷歌搜索向他们网站发送的商家信息。为了应对这样的改变,他们将需要及时更新他们的软件。
毫无疑问,谷歌搜索的改变颇具神秘色彩。不过,非官方Google Operating System博客的Alex Chitu却猜测,谷歌搜索的改变与谷歌展示搜索引擎结果页面有关。Alex Chitu还引用一段三月份的视频证明他的猜测。
本库亚周三证实,该引用代码的变化是出于修复实验的意料之外副作用的考虑。“我们希望利用这一变化方便我们日后试验不同类型的测试结果。”
摩尔定律气数将尽?
运行了半个世纪的摩尔定律,是否在几十年中曾经被误解,被神化?是否在现有的市场中已经被上网本这样的事物颠覆?在互联网的云计算时代,是否走向崩溃的边缘?
英特尔每年都要为它发明的摩尔定律苦恼一阵子.英特尔苦于争辩摩尔定律的寿命.它一会说,定律永远有效;一会又说,还能撑上几年.而最新的表态,则出自英特尔全球董事长贝瑞特.“在今后15年里,这一定律仍会发生作用.”几日前,贝瑞特在北京的IDF上公开演讲时说.贝瑞特下月即将退休,他显然不是在随意发出预言.看上去,摩尔定律已陷入“卡桑德拉式”的厄运预言中了.
摩尔定律濒临破灭
贝瑞特的表态显然十分委婉,听上去觉得,定律还有很长的寿命.15年,对个人来说,毕竟不是一瞬.
但IBM研究员Carl Anderson就十分不客气.上周,他直白地说,摩尔定律已到尽头,即将失效.理由是,各行各业呈爆炸式成长的时代终将告一段落,先是铁路,后是航空业,如今轮到半导体产业了.
更为专业的技术人士,则将失效理由归结为材料与技术的极限,而不在于工艺本身.
制作芯片现有材料是硅.它由50年前的美国人发明.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之后创立了英特尔)、德仪公司的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1965年,摩尔开始宣扬其定律,一般的叙述如此这般:每过18个月,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增长一倍,而价格不变.
1971年,英特尔首个微处理器仅集成2000多个晶体管,而2008年最新的45纳米产品则集成高达2.05亿个晶体管.
半导体产业研究专家莫大康对CBN记者表示,为了降低功耗与制造成本,深度集成仍是行业努力的方向,但这不可能永无止境.用作绝缘材料的二氧化硅,已逼近极限,如继续缩小,将导致漏电、散热等物理瓶颈,数量集成趋势终有终结的一天.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授Alain Kaloyeros说,耗电增加、发热难题日益加剧.他嘲笑说,现在芯片每个单元产生的热量,超过了旧式的蒸汽熨斗,以后 “不希望用笔记本电脑去熨裤子”.
事实上,2008年,英特尔推出45纳米工艺前,已备受质疑多年.不过,借助材料突破(替代二氧化硅),它渡过了难关,打通了进军32纳米、22纳米的道路.
但这只是暂时的高兴.新材料在22纳米之后,也将遭受同样的问题.事实上,2005年3月,贝瑞特在美国IDF演讲中也已透露,传统工艺“设想达到的极限”将是5纳米,超越这个极限,将遭遇电流泄漏等难题.
这正是英特尔迄今为止给出的最高寿命极限.按目前演进趋势,大约在2020年左右,摩尔定律将成为历史.这与贝瑞特最新所说的15年完全吻合.
被误解的和被神化的
摩尔定律被英特尔一直奉为圭臬,即便是贝瑞特谈及定律生命已经有限,但其许多高管一直不愿承认.
非但如此,该公司还试图将定律“私有化”,不断加以怀念,沉淀.2005年春,该公司在全球悬赏 1万美元,寻找一本40年前的老杂志.
杂志的名称为《电子学》.那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刊物.1965年4月,36岁的摩尔在上面发了篇文章,名叫《往集成电路里塞进更多元器件》,对产品趋势预言了一下.
这就是摩尔定律诞生的源头了——尽管1960年斯坦福大学恩格尔伯特已发现类似规律,只是没发表文章.
摩尔的预言当时没产生多大反响.摩尔当年将这本杂志借给了朋友,再也没能找回.那时英特尔自己还都没成立,但成立37年后,它忽然想到,这似乎是公司的“宝贝“,于是悬赏寻物.
实际上,“摩尔定律”称得上“定律”,完全是溢美之辞.因为,它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上具有严格意义的定理,而只是一种基于产品发展的预测,顶多可称为“规律”.毕竟,单位面积到底该集成多少晶体管,没人限制你.
而且,摩尔的预言,从诞生到成为言必称的“定律”,其间充满着误解、神话的特征,还有点误打误撞.
事实上,摩尔本人从没说过这句话:单位面积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价格不变.
CBN记者查询到摩尔1965年的原文,它是一篇评论.原文如此表述:随着单位成本下降,晶体管数量增加;1975年,业界将能看到,每个硅片可集成65000个晶体管.
原文对此加了一句解释:最低成本下,晶体管复杂度大约每年增加一倍.但没有说明,“复杂度”是否为“数量”.
而摩尔本人非但没有称它为“定律”,之后还对它做了多次修正.1975年,他在IEEE组织会议上作了题为《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的演讲,将上面的叙述改成:今后10年,新的斜率说明,大约每两年增加1倍而不是每1年增加1倍;1997年9月,在接受《科学的美国人》采访时,摩尔亲口强调,他当年说的是,每两年翻1番,而不是每年翻1番,并坚定地说,从来没有说过“每18个月翻一番”.
而英特尔高管口中常补充的后半句“价格不变”,摩尔当年也没说过.他根据1965年至1970年的走势倒做过预测,他说,1970年,每个芯片成本是当时的1/10.即使如此,计算下来,平均每年下降仅37%,并非“一半”.
中芯国际董事长王阳元对此揶揄了一下.他说,结合英特尔最初的处理器晶体管价格,如果严格按英特尔官方的完美表述来计算,“到2010年,1美元可以买1万辆汽车”.
台积电创始人、现任董事长张忠谋去年对CBN记者表示,半导体技术的创新正相对“变窄”,摩尔定律不是技术定律,而是“经济效益理论”.
拯救或抛弃
摩尔定律已淡去神话色彩,人们开始焦躁地等待有人来延续它的生命,而更多人试图开始创造新的生命.
“半导体制造已转向新材料、原理创新的革命时代.”莫大康对CBN记者说,寻求替代材料的努力,反而多集中于非半导体领域,因为半导体制造业所涉领域较广.
看起来已经有了一些新材料与新技术.IBM研发部高级副总裁John Kelly说,已经拥有更多替代品.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总裁George Scalise前不久表示:“现在已处于挑选候选者的阶段.”
一种新的替代技术名为“自旋电子”.它借助电子充电与旋转来存储信息,采用这一方法可减少耗电;另一种是采用纳米技术,在两个碳分子之间悬浮单个金属原子,通过金属原子左右运动控制电流开关.莫大康表示,目前“碳纳米管”技术,即将一种特殊碳原子组合成管状的技术,已经可以按不同配置,制造“逻辑门”了.
而另一技术大佬IBM则正借生物领域的研究向芯片延伸.DNA、蛋白质等具有自发性组织能力的物质或许扮演未来关键元器件革命的角色.
“英特尔的技术人员,很多也都是玩原子的.”英特尔中国大区杨叙对CBN记者形象地说.
而这还需要伴随着生产设备的升级.莫大康表示,工艺越先进,制造成本越高,其中的设备研发成本也日益高昂.真正能承担起几十亿美元甚至更高研发费用的,只有IBM、英特尔、三星、美国应材等有限的企业,而产业分工又让它们各自十分谨慎.
贝瑞特则寄希望于未来的奇迹.谈及困局,他说:“每当我们感到山穷水尽之时,总会有聪明的工程师来解围.”
但上述新技术都还停留在实验阶段.而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商用,在计算机领域,至少要花10年工夫,留给摩尔定律表演的时间不多了.但愿芯片业的人们,尤其是英特尔人不要陷入信仰危机.
美国网民、议员炮轰宽带商流量收费制改革
最近,美国宽带商时代华纳有线开始在多个地区试验流量收费制,引起美国网民和议员炮轰,议员表示流量制将会扼杀网络带来的就业机会.
时代华纳有线拥有870万上网用户,是美国第三大宽带商.最近,该公司扩大了去年启动的流量收费制试验,宣布在北卡州和得克萨斯州部分城市进行流量收费 制.不过,时代华纳有线的流量制过于“抠门”.包月100GB流量月收费75美元,包月1GB收费15美元,30美元只有5GB流量.超出的流量每GB收 取一美元.
在时代华纳进行流量制试验的纽约某地,当地电信运营商Frontier通信公司原先也准备尝试流量制.对于超过5GB的流量每GB收费一到两美元.
不过,网民的反应已经促使Frontier作出了取消流量制的决定.该公司纽约罗切斯特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客服中心接到了时代华纳有线的几百名客户的电话,大多数是反对流量制收费,时代华纳有线已经引发了一场公关危机.
在美国,网民已经适应了不限流量的包月上网,现在宽带公司推出流量制,显然难以令他们满意.
实际上,美国一些宽带公司对于包月上网也有一些上限限制,但是一般人日常使用不会达到.比如康卡斯特公司的上限高达250GB.相比之下,时代华纳的收费难以令网民接受.
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指控称,时代华纳有线公司企图通过流量制扼杀网络视频,而网络视频正是和其有线电视直接竞争的业务.时代华纳有线否认了这一指控.
美国消费者认为,流量制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比如,许多老百姓不知道1GB有多少,宽带商需要耗费时间对用户进行教育,另外,互联网流量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流量制,意味着用户每年为宽带支付的成本都将增加.
美国纽约州民主党议员Eric Massa表示已经接到许多选民针对时代华纳的投诉,正准备起草一个法律,阻止“扼杀就业机会的宽带下载上限设置”.这位议员表示,限制网络使用,降低了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
美国宽带业内人士也表示,奥巴马政府将不会对流量收费制“感冒”.
迎难而上 中国“云计算”艰难起步
“云计算就是未来,不管你是否已经想清楚,你别无选择。”然而中国 “云计算”的发展出路何在,能否与国际巨头同步发展、不再落后始终是摆在中国IT业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云计算就是未来,不管你是否已经想清楚,你别无选择。”然而中国 “云计算”的发展出路何在,能否与国际巨头同步发展、不再落后始终是摆在中国IT业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2008年5月,谷歌和IBM共同宣布携手进军“企业云”领域;2009年1月,国内互联网基础服务厂商世纪互联,正式发布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产品线;2009年3月17日,思科高调推出了业界首款统一计算系统(UCS),思科中国首席技术官梁永健对记者承认:“UCS是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一个关键架构。”
2008年,IDC公司预测用于IT云服务的支出在接下来的5年间可能会增长3倍,到2012年将占据IT支出增长总量中25%的份额。
而金融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一趋势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在经济低迷时期,成本优势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而这个优势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可以从云计算中获得极大的好处。云计算可以让中小企业从云提供商那里租借资源,而不用耗费巨大的资金和IT技术投入去维护这么一个基础架构。
不过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尽管云计算被媒体炒得很热,更多的企业还是处在关望阶段。因为虽然最终能节约成本,但购买云计算所需的服务器等硬件成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暂时承受不起的。还有安全问题,它始终是云计算说不出的痛。
身陷重围,中国“云计算”是否只能滞后?
在整个互联网产业链上,“云计算”渗透到了产业链从上到下的各个环节,不同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均有动作。有业内人士认为,“云计算”产业链的发展环环相扣,好比一个“金字塔”的模型:处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是基础设施层,随着虚拟化等技术的成熟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IaaS云基础设施服务,这是所有应用和平台的基础,也是“云计算”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是为应用开发提供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的平台层的PaaS服务;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应用层,提供在线的软件服务即SaaS服务。这三个层面合起来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
国际巨头公司如亚马逊、微软、Google以及IBM在“云计算”领域均有涉足并已经取得相应进展。亚马逊是“云计算”商用服务的领跑者,继续保持着领先的位置。而微软、GOOGLE和IBM的“云计算”产品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都有涉猎。
而“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显然其概念的炒作多于实际的执行。许多公司机构对外宣称在“云计算”领域有所发展。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受到“云计算”发展两大“基石”条件的限制,这些公司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服务能力。
“云计算”服务的实现,需要依托的两大“基石”:一个是硬件基础设施具有相当的规模,即数据中心集群、规模化的服务器及存储和互联互通的高速网络;另一个是以虚拟化和自动化为代表的成熟技术。早前,国内不乏拥有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公司,但是由于虚拟化等技术尚不成熟,无法涉及“云计算”。一般中小互联网基础设施厂商由于受发展规模、资金等限制,并不具备规模化的基础设施,所以也无法成就“云计算”。
国内企业大多还在观望
综合来看,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前景极为乐观。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国内的用户对于云计算产品也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与需求,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反响积极。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飞速发展。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而言,自己投资建立数据中心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并且很难与业务的快速成长匹配。而云计算的租用模式刚好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中国市场上最终用户对于云计算的需求将成为其在未来几年中高速发展的基石。
但真实市场反应是,相对于国外IT厂商在云计算上投巨资、忙布局,明确宣布自己云计划的国内企业却是少之又少;而且目前国内缺乏足够的云计算运营商。
腾讯首席技术官熊明华曾言道:“如果不能应对云计算的挑战,中国互联网也许会面临‘崩溃’。”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
出路
不同行业的云计算有不同的商业模式,一般可以分成两种。有些客户做“云”是基于技术的考虑,包括技术和资源的整合。还有一类客户想得比较长远,他们希望利用云技术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变。比如有的客户想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就可以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以提供给客户新的服务。
谁用云很关键,这决定了谁将花钱买“云”的服务。提供给客户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基于商业模式的咨询。云计算的标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统一标准会造成云资源的浪费和过剩。确立云计算的标准不只是厂商应当做的事情,政府和学术界都要参与。标准将影响到云计算今后的发展。
云计算本身的开放概念不是指数据双向流动或共享,即使是私有云的建设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画地为牢”。
互联网的发展从来没有因为一家或多家企业的技术更新、设备更新而受到抑制与限制,反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蓬勃发展。在云计算托起的整个互联网上,更多的资源将得到利用。可以预见,云计算很快会带来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高峰。
云计算可能破坏之前的IT秩序(二)
云联邦解决互操作性
“公共云服务商现在试探性地提出了‘联邦’这个概念。”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开源云计算软件的研究项目Eucalyptus的负责人Rich Wolski说:“到目前为止,公共云之间的联邦还不多,但是,我们注意到,业界正在讨论以资源形式提供的云服务之间的联邦。”
Wolski强调说,随着云计算市场解决了各种各样的联邦问题,接下来,服务供应商和企业用户就可以订立多层次的协议,包括身份管理、服务级别管理、存储管理以及其他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
而现在,在企业SOA环境与公共云服务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统一的策略,因而那些选择公共云服务的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汤姆森路透社架构和企业系统基础设施副总裁Christopher Crowhurst说: “如果你的企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运行在其他供应商的云上,你的企业应用系统的性能可能无法保证。因为在这样情况下,公共云供应商如果需要对其系统进行升级或者系统出现宕机等,它几乎不用对那些订阅它服务的用户承担任何责任。”
Crowhurst认为,如果企业之前没有和这些公共云提供商达成任何关于云服务的稳定性和可用性的协议,就基于这些供应商提供的公共云服务来构建自己的业务系统,将给业务带来风险。因为即使这些公共云服务保持接口不变,其具体行为仍然可能发生变化,而用户也许根本就不知道。
Crowhurst建议,IT人员应该在与公共云服务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把对治理方面的要求考虑进来,合同中至少要有这样的条款:一旦供应商的系统出现宕机、要修改服务、有新的服务加入,以及版本不兼容和要对API进行修改,供应商必须事先通知用户。
SOA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分布式应用环境必须与平台无关,SOA治理的基础设施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比如,在纯SOA环境中,外部的API应该与具体实现它的平台无关。
然而,率先体验云计算的企业常常违背这一基本原则,它们把自己的应用建立在一些公共云服务上,而很多服务采用的恰恰是专有的API、专有的开发工具、特殊的虚拟层和特殊的治理策略,虽然很多云服务为符合开放的SOA和Web 2.0标准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但并不彻底。
这些专有的公共云之间通常不存在可交互性,而那些用于管理各种各样的公共和私有云的工具也才刚刚在市场上出现。
“为了支持用户在不同云服务之间自由地迁移,云服务供应商应该让自己的服务符合公开的行业标准。”虚拟化工具供应商rPath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Billy Marshall说:“如果我们能要求云服务必须符合某个开放的虚拟化格式,那么我们就能对云服务进行治理,而无论它是谁提供的。”
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一个规范是开放虚拟化格式(Open Virtualization Format ,OVF),这是分布式任务管理组织(Distributed Management Task Force,DMTF)制订的一个草案,它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包装和发布软件的格式,用以保证软件能在虚拟机上运行,如运行在共有云和私有云中的那些软件。“这是一个确保虚拟机能在不同云之间自由迁移的关键规范,但是目前还是第一个版本,还不能提供虚拟机映像文件的全部上下文,而这些信息是对运行在虚拟机上的云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治理非常必要的。” rPath公司工程副总裁Brett Adam表示。
虚拟机蔓延增加了复杂性
大多数的SOA治理仅仅关注了企业IT环境的表面,比如仅仅管理了一部分运行在应用层的服务以及那些符合XML、SOAP、WSDL以及核心SOA规范的Web服务。而实际上,很多公共的云服务还提供更深层的按需服务,从应用层到软件开发平台、集成中间件再到硬件层。比如,虚拟的、基于网格的“硬件资源作为服务”的资源池就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云服务,能提供非常大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
由于上述原因,随着云服务形式和种类的日益丰富,对云计算环境进行治理已经超过了目前SOA治理工具的能力范围,云计算环境使得对所有的服务进行统一的规划、实际、提供、监控和控制的想法几乎成为不可能。
“云治理与常规的SOA治理不一样的一个关键地方是对虚拟机生命周期的关注。为了方便虚拟机上的应用程序自动提供,云管理环境应该提供一个预先规定好的服务器模板。”云管理平台供应商RightScale创始人兼CEO Michael Crandell说,这些模板配置好了各种策略,这些策略用于对支持关键服务运行的虚拟机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包括部署、配置、启动、监控、优化,以及对运行在一个(或多个)公共云(或私有云)上的虚拟机进行按需扩展。Crandell说,云治理甚至还可以包括周期性地注销虚拟化实例,然后在同样的位置启动一个新的虚拟机。
事实上,有一功能被证明是进行云治理的杀手级应用,这就是阻止未经允许的虚拟机在公共或私有的虚拟基础设施上运行。这一问题有时被称为是“虚拟机蔓延”,虚拟机蔓延不仅带来了维护上的麻烦,而且还会消耗CPU、存储和网络资源。
越来越多的商业性的管理工具提供了控制虚拟机蔓延的功能,而且不受限于一个具体虚拟化平台。同时,虚拟化平台的供应商,如VMware、Citrix、微软和一些公共云服务供应商也把这一功能作为它们的管理工具的主要卖点。有时候,这一功能被称为“实例管理”,是传统的SOA治理工具所不具备的。
Mashup噩梦
传统的SOA开发是由上至下的,需要精心地对架构进行设计和对各功能进行分解,以保证与平台无关,还需要保证各种服务之间是松散的耦合关系、服务对外发布的API必须符合开放的Web服务规范等。通常情况下除了一般的工具和支持关键的接口标准(如WSDL和SOAP)的平台以外,会有一个核心服务的目录,通过UDDI来发现对服务的描述。
与之相反,云服务推崇一种更草根的方式来进行服务的提供、开发和管理,如Web 2.0、面向Web的架构(Web Oriented Architecture)和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等。任何人只要有一张信用卡就可以访问或者启动一个云服务,而这个服务也许在企业内部早就部署了。
同样,任何人只要有个浏览器,他就可以对云服务进行聚合(Mashup),或者把云服务集成到某个应用中,这种模式与企业传统的设计模式大相径庭,这些服务也很有可能不符合对企业级服务的安全要求。比如,在使用REST时,UDDI、WSDL、SOAP以及其他一些WS-*标准都可以不遵守。因此,对Mashup的看法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而SOA专业人士很明显是担心多于忧虑。
不过,云服务还是可以从很多SOA治理实践中受益,HP软件和解决方案SOA产品主任Tim Hall说:“最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个服务的目录,用于维护关于服务的元数据,以对服务的开发、服务的构建、服务的发布进行控制,并最终保证服务对消费者可用。”
同样,还要在云联邦方面达成一致,从而为公共云、企业的SOA、REST以及其他云环境提供一个关于服务互操作的明确的协定。Hall说,毕竟它们都是基于服务的环境。从宏观的层面上看,这些服务可以直接带来价值,它们或者可以帮助企业挣钱,或者可以帮助企业省钱、降低风险。
总体而言,尽管SOA治理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已经逐渐成熟,然而,为服务提供运行平台的云计算却才刚刚出现不久,而且,在未来的几年中云计算一定还会快速演变,因此,要在云服务治理上达成一致并形成最佳实践还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如何对包括云服务在内的IT环境进行强有力的治理还将是业界探讨的话题。
从SOA专业人士的眼光看,云计算环境是无登记、无技术支持以及非标准化服务的温床。因为在这一环境中,无需IT部门的介入,就可以随意访问外部提供的云服务或者把服务集成现有应用中,从而破环业已建立的IT秩序。
云计算可能破坏之前的IT秩序(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IT人员刚刚初步完成了对企业IT环境的规范化管理,然而,云计算的出现,却让IT人员的努力即将化为乌有,因为云服务的引入很可能破坏之前建立的IT秩序。
经过多年的努力,IT人员刚刚初步完成了对企业IT环境的规范化管理,然而,云计算的出现,却让IT人员的努力即将化为乌有,因为云服务的引入很可能破坏之前建立的IT秩序。
“云计算”热正席卷全球。作为一种按需交付服务的商业模式,云计算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快速部署和应用IT技术的方法。不过,云计算也给IT人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他们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致力于SOA的治理行动,多年来对Web服务环境实施生命周期管理的IT人员刚刚看到一点成绩,而如今需要对这些策略进行修改,以应对部署得越来越多的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因为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很可能根本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SOA治理,也称为服务的治理,指的是保证一些核心功能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开发、安全、性能以及其他策略上能保持一致,而无论这些功能是公司内部在提供还是外包给其他公司。
有效的SOA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确保组织持续不断地对其分布式环境进行规划、设计、验证、发布、监控、修改、优化,并能保持其安全。它能保证无论服务是部署在云端还是主机或者其他平台,都能遵循已有的规定、策略、运营规范等。
云计算凸显治理的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云计算对SOA治理来说是好事情。因为云计算的存在使得治理变得非常关键。
从理论上讲,云几乎具有交付一切服务的能力,从应用到中间件、到应用平台,从存储、到流程处理再到硬件资源,都可以采用订阅的方式按需交付。然而,在云计算的世界里,IT人员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云之所以引发了人们对治理的关心,是因为云让我们把信任的边界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以外。”美国Software AG公司副总裁兼CTO Miko Matsumura说:“这一变化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把云服务与企业内部的应用整合起来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换句话说,云让SOA治理复杂化了。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任何人、任何时候,只要他愿意都可以部署一个新的云服务,他也能调用这个服务,或者能把这个服务集成到日趋复杂的消息系统中。
在缺少治理的环境中,相似的云服务的规划和优化将变得异常困难。另外,随随便便就部署的那些云服务也可能破坏业已建立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生产性SOA环境的基础。
简单来说,云服务可能绕过最有效的关于服务治理的实践规范。由于很多IT功能甚至所有IT功能都没有经过IT部门而被外包出去,IT部门就很难依据之前建立的策略来规范这些云服务,包括服务的组合、集成、安全、管理等实际上都脱离了IT人员的监管。
更进一步说,云服务与企业核心SOA环境存在本质上的区别,IT人员往往并不知道哪些最佳治理实践(如果有的话)适合新的环境。而且在大多数公共云或者私有云环境中,也缺乏企业以前部署的用以支持Web服务的很多组件,比如服务注册、服务级别管理代理和控制台。
从SOA专业人士的眼光看,云环境是无记录、无支持以及非标准化服务的温床。只要设想一下,无需IT部门的批准,使用者就可以访问外部提供的云服务,这一点就不言自明。
另外,外包的云服务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符合各种Web标准,如XML、SOAP、WSDL、UDDI等,而企业内部的SOA环境都是基于这些标准建立的。
实际上,已经有业内人士提醒说,随意使用的公共云服务可能导致对现有IT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阻碍IT部门对这些不足进行修正。一旦这些不邀自来的客人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站稳脚跟,IT部门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监控,以及强迫它们符合服务的设计、维护、安全以及版本等各种最佳实践。
需要新的工具
云计算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们对云计算的陌生。也许随着云计算的日益普及、并最终成为主流,这一担心会烟消云散,但是毕竟还需要一段时间。
“随着云计算和SOA不断融合,对治理策略、治理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从事SOA和云计算咨询的Linthicum公司合伙人David Linthicum说:“如今,我们的很多客户还处在云计算模式的试验阶段,包括制定云战略、通过一些小的项目来检验云计算的效果。不过,我预计这种情形到今年年末就会有很大的转变,到时候,很多企业的业务流程、应用和信息都会保存在远端的云上,相应地,对治理的需求也会增加。”
就企业部署云服务来说,最好的方法是有选择性地外包一些特定的应用和基础设施服务,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跟风。因此,在云和SOA治理方面的首要决策是决定哪些服务应由哪个公共云来提供,从而避免企业内部不必要的重复。
“决定哪些服务应该或者不应该采取某种方式提供,采用某种方式有哪些好处和风险,企业到底是否能接受这些风险,这些信息非常必要。”David Linthicum公司首席分析师Dana Gardner说:“最常见的风险是,企业一头扎到云中,订阅了不少外部的云服务,却没有考虑进行集中控制和治理,或者缺乏整体的规划。”
他补充说:“同时,也存在这样的风险,就是管得太死,太追求集中和可控,而没有有效利用云计算给我们带来的优势。最后的结果是花了不少冤枉钱,却无法快速地跟上市场的变化。”
未来几年,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一些SOA治理的工具陆陆续续地进入云市场,以帮助解决企业IT人员的这方面的需求。
“今天,如果IT部门能够提前计划如何利用云计算,无论是在内部、外部还是内外,他们就已经比其他人走在前面,” Gardner说,“在向新的IT模式迁移的道路上,对IT服务和所有IT资产尽早采用SOA的最佳实践和实施强有力的治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云让SOA治理变复杂
在众多有关云服务的宣传中,尽管我们很难看到关于在云服务环境中进行SOA治理的案例报道,但是,大多数公共云服务供应商还是为管理应用、虚拟机以及部署在它们自己环境中的服务级别等提供了治理工具。
如今,能提供对运行于各种各样公共云与私有云上的服务进行管理的工具的供应商也是越来越多。但是,目前云计算环境尚不太成熟,所以过去这些SOA治理工具供应商现在还无法提供有效的工具,来管理基于云的应用、交易、消息传送和服务级别。
而且,即使云服务真的成为主流,这些服务也从一开始就是按照SOA的治理规范创建的,在管理它们时仍然面临很多挑战。这些困难源于云计算这一新模式本身的特点: 基于专有技术的公共云、虚拟资源池以及通过Mashup组合服务等。
全面的SOA治理要求用统一的策略来管理所有的应用、平台、网络域(在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企业网络环境下,这一点就非常困难),或者在各个自治域之间按照一定的规范建立联盟(或者联邦)。
管理企业内部或者B2B供应链的SOA联邦是非常复杂的,因为需要把内部的应用域与一个或者多个外包商(如亚马逊、Google、微软、Salesforce.com等)提供的公共云服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要想达成目的,你需要有赢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谈判技巧。
Google:充分利用好云计算
如果可以好好把握云计算,能够利用巨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网络资源,相信云计算会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创新及对用户更多的价值及商机。
很多人都听过云计算,感觉非常困惑,因为技术的成分太高了。
其实,所谓“云计算”,就是建设经济高效的互联网服务。
今天,很多企业和公司的背后都有非常大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利用这些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就可以做出很多过去不可能做的创新,给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如果中国能够拥抱云计算,就会从中找到很多商机。
云计算有四个特点,简单来说就是:云上的海量数据存储;无数的软件和服务置于云中;这些服务和软件均构筑于各种标准和协议之上;只要通过一个浏览器,就可以通过各种设备(手机、电视、汽车、手表等等)来连接上“云”。
谷歌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云计算后台,即世界最大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最好的搜索引擎服务,以及其他令人惊叹的产品,如GoogleEarth、谷歌地图、谷歌翻译等。
以谷歌的整合搜索为例。当你在谷歌上输入一个搜索词,搜索结果不但有网页,还包括图片、音乐、博客等,我们整合了14种垂直搜索内容,让用户实现一次到位的搜索。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其巨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而且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通过谷歌云计算后台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的协同,才实现了整合搜索的应用。
还有个有趣的例子,一个美国人求婚失败后,他决定利用谷歌的街景图来再做一次求婚。他做了一个横幅,被谷歌的街景车拍到,他女朋友从网上看到了这个图,真的被他感动,答应了他的求婚。这件事情显示出谷歌的信息捕捉量是多么的惊人。
事实上,云计算是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的。通过云计算,用户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用户的数据能够上传和及时更新,并可以得到免费、方便的软件升级。因此,它是一个有价值的技术,更是一个服务,带来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未来,IT可以变得更简单,有了云计算的平台,企业可以将搭建维护企业的网站、电子邮件系统、日程安排系统、文档共享系统等繁杂的劳动都“外包”给可信赖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节省很多开支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公司核心业务。
如果我们可以好好把握云计算,能够利用巨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网络资源,我相信云计算会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创新,及对用户更多的价值及商机。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IPv6骨干网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15日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下一代骨干网络(IPv6),并且中国政府正计划进一步加大对IPv6试商用的推进力度。但业内专家也指出,我国IPv6产业在终端和业务平台方面比较薄弱,成为制约这一产业发展的瓶颈,今后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研发力度。
发展IPv6迫切
胡启恒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及时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并且在2003年启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 力,已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IPv6骨干网络,实施了一系列的IPv6应用,培育了具有一定规模的IPv6用户群和研究团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 下,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IPv6应用以及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力度,已经把下一代互联网纳入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并且正在进一步制定行动计划。 ”
根据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加大投入开展 下一代互联网商业应用,支持电信运营商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商业运用。主管部门还提出,在2010年底前发展50万以上IPv6试商用用户,积极推进下一代互 联网由试验向商用的转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赵厚麟对于 中国发展IPv6的心情十分迫切,“早在2005年,中国网民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3亿的时候,我就大力呼吁国内要加大对IPv6的研究,按照当时的国内网 民数,网民是两个人才有1个IP地址,而美国是每个人平均有6个IP地址,中国网民人均IP地址如此少的景象在全世界是非常罕见的。”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网络与交换工作组主席赵慧玲也指出,现在全球IPv4的地址大概在2011年上半年会分配完毕,而目前国内随着3G牌照发放,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IP地址的需求会大幅增加。
业内人士介绍,现有的互联网是在IPv4协议的基础上运行,IPv6是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 地址空间将被耗尽。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 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
产业链关键环节仍薄弱
但也有专家指出,IPv6无法推广最大的原因在于,目前无法与IPv4互联互通,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需要耗费巨资重新购买设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赵慧玲也认为,引入IPv6应该注重保护现有投资,如果全部推倒重来,IPv6就很难有产业前景。“在整个引入的原则上,我们希望以市场力量来带动,且不降 低用户体验感;然后,分步骤、逐步地引入IPv6新的业务。我们觉得首先在骨干网上引入比较好,毕竟骨干网是比较成熟的;中国电信CN2这样的核心网在最 近两年才建成,完全具备兼容IPv6网络的能力。”
也有专家指出,就我国整个IPv6产业链成熟情况而言,终端是产业链最为薄弱的,其次,在业务平台和ICP和ISP这一块也相对薄弱。“只有增加这两块的研发投入,才能打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真正地推动IPv6的发展。”
商业周刊:谷歌侵权官司败诉身陷商标困局
导读:《商业周刊》网络版今日撰文称,谷歌日前在一场涉及其搜索词拍卖的法律诉讼中败诉。实际上,除了谷歌,雅虎同样身陷商标困局,在美国国内和欧洲遭遇类似的官司。谷歌的败诉究竟会给互联网搜索市场造成怎样的冲击?
面临多项商标侵权诉讼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品牌遭遇非议当然不好受。倘若竞争对手利用自己的品牌去招揽生意,那更是火上浇油。所以,当谷歌让广告主利用竞争对手的品牌吸引客户,一些公司再也坐不住了。日前,一家公司将谷歌告上法庭,且在这场官司中胜诉,这或许预示着监管机构会对互联网公司利用商标名推销搜索相关广告进行限制。
4月3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第二巡回审判庭做出一项裁决,要求下一级法院应当受理PC维护和支持公司Rescuecom起诉谷歌侵犯其商标权的诉讼。Rescuecom指控谷歌让竞争对手参与竞标相互名称作为搜索关键词,这种做法侵犯了他们的商标权。
Rescuecom的诉讼称,网民在谷歌搜索引擎上搜索其商标名时,返回的搜索结果中包含有指向竞争对手的广告。谷歌遭遇的挫败再次凸显了监管与互联网搜索建立链接的广告的诸多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允许企业竞标、购买商标名使用权作为互联网广告营销活动一部分的做法——即便那些品牌属于竞争对手。雅虎也卷入了类似的官司。
尽管企业纷纷将付费广告置入互联网搜索页面,但仍有一些对谷歌商标政策提出了挑战。在全球范围内,如果商标持有者向有关部门投诉,那么谷歌会禁止在显示广告中使用这一商标名。在大部分国家,谷歌甚至还禁止将别人的商标作为无形关键词以激活广告显示。但是,在美国及加拿大、英国和爱尔兰,谷歌的既定政策是允许竞争对手对彼此的商标名进行竞标。
谷歌商标政策存在差别
谷歌律师罗斯•哈根(Rose Hagan)解释说,谷歌的做法之所以存在差别,是因为美国以外许多国家的法律更有利于商标持有者。这一问题已经引发了大西洋两岸的法律诉讼,而核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的裁决将使Rescuecom诉讼谷歌侵权一案发到美国纽约北区地方法院进行审理。
若想赢得这场官司,Rescuecom则必须向法庭证明,如果消费者被吸引到竞争对手的网站,这会让他们感到困惑,甚至有被误导的感觉。谷歌发言人安德鲁•佩德森(Andrew Pederson)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Rescuecom的主张“毫无道理”。哈根补充说:“我们认为消费者都很聪明,不会感觉受到误导,当他们看到不是自己的搜索结果时,一般的反应是怀疑。”
现在,互联网搜索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去哪里购物,人们对搜索引擎在付费和免费列表中选择显示的内容越来越担心。Advertising Age今年三月指出,媒体巨头担心,在寻找某一话题的免费搜索中,他们投入巨资制作的内容往往淹没于Wikipedia词条和Twitter的简短消息中。
美联社曾威胁将一些新闻聚合网站告上法庭,称这些网站非法利用其新闻报道。另外,美联社还对谷歌有意引导读者点击非权威信息来源的做法倍感失望,计划推出自己的新闻聚合网页。同Rescuecom一样,很多公司都对自己的商标名可以被竞争对手购买非常不满。根据谷歌Adwords项目,竞标者应同意,用户每点击一次广告,便向谷歌支付一定费用。
风险堪比“诈骗广告”
相比出价低的广告,出价高的广告比在搜索结果页面上显示更醒目。例如,如果你输入隐形眼镜经销商“1800 Contacts”的名称,搜索结果中的“赞助链接”(sponsored links)通常会包括1800 Contacts的许多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他们竞标“1800”时出价更高。如果一家公司的网络名称恰好是其临街店面,那麻烦就更大了。1800 Contacts公司法律总顾问乔•塞德纳(Joe Zeidner)说:“这就好比是,有人找到我们,将他们的标志涂在我们门店墙上一样。”
1800 Contacts是一个名为Alliance Against Bait & Click的组织的成员,该组织寻求宣传互联网上的“诈骗广告”给消费者带来的风险,其成员还有达美旗下西北航空公司和马里奥特国际股份公司,两家公司均对搜索他们名称的结果中带有旅行代理商的广告甚为不满,因为这些广告可能会将旅行者推向竞争对手。
1800 Contacts还在公司总部所在的犹他州积极推动一项立法,禁止广告主利用竞争对手的商标名吸引广告。谷歌和微软、时代华纳旗下AOL、雅虎等互联网公司均反对这一举措。今年三月在犹他州参议院的表决中,1800 Contacts推动的议案并没有通过。
商标持有者在法院中的诉讼各不相同。一些案件涉及对谷歌或雅虎的法律诉讼。在其他案件中,一家公司称,无论谁购买了他们的商标名作为关键词,都会将他们告上法庭。若想赢得官司,商标持有者必须要证明一件事,即他们的商标未经允许被用于商业活动中。在购买关键词是否适用于《商标法》中合理解释的问题上,法庭尚存在分歧。
惊动欧盟最高司法裁决机构
法律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在雅虎商标政策与谷歌截然不同的事实上面。雅虎允许广告主竞标涉及其他公司商标的搜索语,同时允许这些商标出现在广告的文本中。但也有一个例外:不允许竞争对手这样做。美国航空公司在2007年起诉谷歌和雅虎侵犯其商标。去年,谷歌和美国航空已经就这起官司达成了和解,但双方都没有透露和解的详细内容。而美国航空对雅虎的诉讼仍在继续。
雅虎称,其商标政策是合法的“正当使用”。如果你现在再到两家网站中搜索“美国航空”,搜索结果中都不含广告。在欧洲,涉及搜索关键词的案件结局也有所不同。纵使当地企业可以要求谷歌删除商标关键词,但仍有一些将谷歌告上法庭,称其违反《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哈根说,他们“感觉完全没必要经历投诉程序,只想在法庭上与我们斗争。”
法国奢侈品公司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2003年在法国起诉谷歌,指控其对假冒名牌产品的宣传侵犯了原告的商标使用权。2006年,法国法院判决谷歌赔付30万欧元(约合39.8万美元),目前谷歌正就这一判决提起上诉。谷歌还在德国遭遇相似诉讼。两国法院现在均要求欧盟最高司法裁决机构——欧洲法院——对此问题进行定夺。欧洲法院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前做出最终裁决。
传微软在Windows 7 RTM版将提供全新用户界面
近日有传言称Windows 7会拥有一个全新的用户界面,而之前在微软伦敦总部的发布会上,Windows OEM主管Laurence Painell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关于Windows 7会有“几个新增的重大公告”,但究竟所谓的惊喜是什么Painell拒绝透露,也许这里面就包括传言的全新用户界面。
科技博客作者Paul Thurrott这样写道:
“在Windows Server 2008开发时,项目主管Alex Hinrichs曾表示,微软将完全改变Windows的开发路径,在之前的产品开发中,微软将Windows分支为不同的开发树,不同的部门单独完成自己的部分,在今后开发Windows时微软不会再将其拆分为不同的Windows版本树了。
‘分支’开发对开发工作非常不利,因为每个‘分支’上的改变最终都要汇总到‘枝干’上,这既费时又容易出错。但是很显然,Windows客户端小组近日又回到了原来的方式。
微软外部的人很难理解微软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过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当然只是猜测,这样做和时间有关:微软计划在2009年底推出Windows 7正式版,公司要确保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近期Windows 7开发团队将RC候选版本和RTM版本划分开来,70XX为RC分支,RTM分支则直接跳到71XX,而两者之间的步调是一致的,也就是说Build 7106版本对应着RC Build 7076。
现在有很多传言称Windows 7的一个全新用户界面即将问世,微软会在RTM版本中提供这种新的用户界面,这也是微软将为其粉丝在最后时刻带来的一个惊喜,也就是说我们见到的第一个RTM版本Build 7106并没有提供什么新增内容。”
科技巨头加入对微软浏览器反垄断诉讼案
4月15日晚间消息,据《金融时报》报道,由IBM 、诺基亚和甲骨文等科技公司组成的一个技术团体,加入了欧盟针对微软的浏览器反垄断诉讼案,并将出庭作证。
欧洲互操作系统委员会(ECIS)周三表示,其已经作为第三原告参与此案,其余两个原告方为谷歌和Mozilla基金会。这些科技大公司的加入,显示出控制网络浏览器技术的重要性。因为越来越多的技术服务,将通过网络访问。
浏览器是获得这些服务的重要途径,科技公司希望限制微软在该市场的垄断。根据StatCounter的数据,微软IE浏览器的全球市场份额为65.5%,最接近的对手是火狐占27%多点。欧盟认为微软通过在Windows系统中捆绑IE浏览器违反了欧洲的反垄断法。
一些微软的竞争对手希望,强制要求微软在Windows系统中提供最多4种浏览器选择。ECIS的发言人、律师托马斯·文耶(Thomas Vinje)表示,通过网络可进行更全面和更丰富的计算和处理,而浏览器是实现这点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微软捆绑了浏览器,使得该市场被严重扭曲,如Opera和火狐等虽然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但依然敌不过IE浏览器。
今年1月欧盟曾向微软发出一份诉讼书,并列出一些初步证据。ECIS的成员还包括Adobe、Corel、Opera、RealNetworks、Red Hat和Sun Microsystems等。
对此,微软拒绝发表评论。
微软决定延长国内XP主流支持服务 停止时间未定
4月16日消息,在微软原定4月14日全球停止对Windows XP系统的主流支持服务到期之际,微软方面对外宣布,决定继续为中国市场的XP用户提供一段时间的主流支持服务,并将在中国继续出售XP系统。
14日,按微软的计划,对XP系统的主流支持服务会转为扩展支持服务,而这也引发多方面对XP系统后续安全性的猜测。微软官方一直没有对此消息做出回应,而在15日中午微软公关部门人士在面对该问题时,也只是强调扩展支持服务也支持安全性升级。
据微软方面的介绍,在中国终止主流支持服务的日期,将根据客户的反馈于近期宣布,但扩展支持服务的截止日期仍为之前宣布的2014年4预月8日。同时微软仍在中国出售盒装XP系统以及通过微软正版增值计划出售XP。若微软终止主流服务后仍在中国出售XP产品,新用户将不再享受免费支持以及可要求非安全修补程序的服务。
对于预装Windows XP的用户,微软解释这些用户的支持将由各个OEM厂商自行确定支持期限。
微软官方解释,主流支持服务是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包括免费支持、付费支持、安全升级支持、可要求非安全修补程序等服务,而扩展支持则只包括付费支持、无需附加费用的安全升级支持、付费获得非安全修补程序服务等。
2009-04-15
网易接盘《魔兽》成定局 交接方式待定
4月15日,据多方消息证实,网易从九城公司接手《魔兽世界》已成定局,目前交接方式有待确认.
据内部人士透露,有关网易接替九城在华代理运营《魔兽世界》的方案早已确定,并且Activion某高层在近期一次与投资机构会面中已经确认由网易接替九城,华尔街大部分投资机构早已获悉《魔兽世界》易手的消息.
目前国内两家公司九城、网易虽然没有证实以上消息,但4月15日下午九城总裁陈晓薇的内部邮件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一种“变相”确认,她在邮件中甚至披露网易将与暴雪将采用合资公司方式进行合作,并且报价2200万美元希望收购九城“价值7300万美元”的相关硬件等等.
九城的这些说法并未得到网易的证实,该公司表示有关细节需要到各方确认后方可发布,外界传闻,相关公司的说法都不足以为信.
Google个人档案引入实名地址 打造社交网络中枢
北京时间4月15日消息,据科技博客TechCrunch报道,Google个人档案服务(Google Profiles)近日开始允许用户使用实名地址,这是Google在发展社交网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Google多款互联网产品都具有社交网络的特征,例如YouTube、Picasa和Google地图等。然而,Google缺乏一个类似Facebook个人页面的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将各个互联网服务聚合起来,方便的查看相关信息。
实际上,Google个人档案服务提供了这种功能,但是该服务并未引起业内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该服务很难使用,并且在Google网站中处于不显眼的位置。
Google近日对该服务进行了改进。以往,该服务链接地址均为“http://www.google.com/s2/profiles/3223lkn23lkn”的形式,链接最后的字符串没有实际含义,这给分享带来不便。Google近日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允许Gmail和Picasa的用户用现有帐号名替代这一字符串。
这一改进使Google个人档案服务变得更加友好,并使来自该服务的信息更多的出现在Google搜索结果中。该服务对于Google来说非常重要。去年11月,Google向该服务中加入了搜索功能,但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Google十分希望用户能通过Google个人档案去查找某人的社会信息。该服务不仅支持Google的产品,也支持Flickr等其他互联网公司的产品。
有消息称,Facebook近日也在考虑在网站中引入实名地址。不过到目前为止,只有Facebook专页的用户才能使用这种地址。
谷歌因blogger诽谤性质博文遭起诉
2006年冬奥会期间,谷歌Blogger博客希恩·希利(Sean Healy)曾发表博文批评美国黑人速滑冠军沙尼·戴维斯(Shani Davis)的母亲切莉·戴维斯(Cherie Davis),切莉·戴维斯上周向法院起诉谷歌,要求谷歌删除希利这篇博文.2006年2月26日,希利在他的博客中写到,切莉·戴维斯指责美国速滑队队员奉行“白人至上”(white supremacists)并有种族歧视.
上周,切莉·戴维斯向伊利诺伊州Cook County法院对谷歌提起诉讼,要求谷歌删除上述博文.她之所以起诉谷歌而不是希利,是因为希利于2007年4月因癌症去世.
戴维斯的律师库尔特·科拉尔(Kurt Kolar)表示,让谷歌删除该篇博文的要求是正当的,“保留这篇博文并不能给谷歌带来利益,而且该博文还涉及诽谤.”
不过互联网法律专家表示,戴维斯可能不会取得该诉讼的胜利,因为美国《通信规范法》对谷歌这类公司提供保护,使这些公司不必因用户上传的内容遭到诽谤诉讼.
戴维斯表示,希利的说法并不是真的.但是希利并不是唯一一个说戴维斯曾批评美国速滑队有种族歧视的人,2006年冬奥会期间,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都曾做过类似报道.
圣塔克拉拉大学法律系教授埃里克·高曼(Eric Goldman)表示,这个案例引发一个问题,即当初始作者去世时,人们如何删除该作者发布的具有诽谤性质的文章.高曼预计,法院将做出有利于谷歌的裁决,因为根据《通信规范法》,谷歌是无辜的.同时,如果法院认为希利的文章具有诽谤性质,谷歌将选择删除上述博文.
谷歌发言人表示,该公司不会从google.com或其他美国网站删除据说有诽谤性质的内容,除非有法院认定.
九城发布告全体员工书 确认续约魔兽无望
4月15日下午消息,九城总裁陈晓薇刚刚向全体员工发送一封内部邮件,里头首次向全员正面谈及与网易争夺魔兽的话题。陈晓薇对网易添加了九城与暴雪谈判难度的做法表示气愤,并称不会向网易折价出售魔兽服务器以及相关员工。陈晓薇透露,网易通过暴雪向九城提出用户资料的“转移”要求,其中包括九城把当初投入7300万美元购买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以2200万美元转让,同时九城所有运营《魔兽世界》的人员(包括客服人员)以一百万美元转让。
“这家公司的理由是,没有《魔兽世界》了,你们这些机器和人都将成为纯成本。对于这样的条件,我们没有接受,我们也无法接受。”陈晓薇说。
截稿前,网易、暴雪方面均未对此表态。
以下为该该内部邮件全文:
敬告全体第九城市员工书
尊敬的全体第九城市员工,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九城将要失去《魔兽世界》代理权的说法甚嚣尘上,各种传言四起。在目前来自《魔兽世界》的收入仍占九城收入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对于外界的传言,我们最可敬的全体九城员工,没有一个人听信、散布传言,更没有一个人驻足观望、停滞不前。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努力、加倍耕耘,用辛勤的汗水满足对玩家的承诺,用沉默的努力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作为第九城市的总裁,请允许我在此向大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作为这个大集体的一员,我为置身于大家中间而自豪。
从去年五月至今,我直接领导了第九城市就《魔兽世界》续约而进行的漫长而艰苦的谈判。《魔兽世界》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和我们每一个九城人的汗水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但这款游戏的成功也让一些竞争对手向我们的合作伙伴提出了异常优厚的合作条件。
谈判从一开始就异常艰难。及至去年八月,国内另一家网游企业与我们的合作伙伴成立合资企业,并签约发行该合作伙伴的另几款游戏。我国政府依法禁止外资企业在中国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发行游戏,而竞争对手却在我们与合作伙伴的谈判过程中又抛出成立合资企业这样的条件作谈判价码,九城陷入了无解的谈判局面。
中国市场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国外游戏公司想要独立进入这一市场的心情之迫切可想而知。但我们不能理解的,是某些国内企业,尤其是曾以国产游戏旗舰自誉、扬言永不代理的国内游戏公司竟以国家法规明令禁止的方式增大国外公司利益、挤压国内同行。
最近,这家国内游戏公司更通过我们的合作伙伴向我们提出了“转移”要求,其中包括九城可以把我们投入7300万美元购买的服务器等硬件设备以 2200万美元转给他们,而九城所有运营《魔兽世界》的人员,尤其是客服人员,以一百万美元“转”给这家公司,理由是“没有《魔兽世界》了,你们这些机器和人都将成为纯成本”。
对于这样的条件,我们没有接受,我们也无法接受。
九城之所以是今天的九城,是和每一个九城人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魔兽世界》之所以是今天的《魔兽世界》,也是和每一个九城人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游戏中深奥难解的规则是我们的产品、客服人员以最中国、最贴近玩家的方式解答;欧美游戏设计中没有的中国玩家喜好的功能是我们的团队多次耐心说服合作伙伴开发出来;我们的客服人员在总结中国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的服务已经超越了了暴雪公司全球评分体系规定,并曾达到最高分;而即使在《巫妖王的愤怒》因为合作伙伴另有所想而迟迟不递交修改版本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人员默默理解并承受了玩家的抱怨,并仍在第一季度让《魔兽世界》的同时在线人数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每一个九城人都是九城最宝贵的财富。
显然,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意识到这点,他们转而采取私下挖取九城运营人才的方式,遭到九城员工的断然拒绝。
曾经有人问我,能否想象没有《魔兽世界》的九城会怎样。的确,没有《魔兽世界》,我们将失去现有的绝大部分收入。但是只要我们还有每一个有干劲有骨气的九城人,我们有将要上线的FIFA、Audition2和《王者世界》,更有我们正在成长壮大的自主研发力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浴火重生呢?
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于所有九城运营的游戏,包括《魔兽世界》在合约继续时,我们仍将回答好每一个玩家问题,发售好每一张玩家点卡,这是我们对于玩家永远的承诺;
对于我们的同行,我们将信守公平、诚信、合作的原则,并坚信行业的规范是根本发展之道;
而每一个九城员工都是这个企业真正的财富。我们绝不会因为一款游戏的续约与否而裁员,这个大家庭里的弟兄姐妹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创造了九城的过去,我们仍会创造九城的未来。
继续努力吧,未来在我们手里
第九城市 总裁
陈晓薇
Google Chrome 2.0.172.5 Beta版发布 附中文更新档
来自Google的网页浏览器Chrome今天再度更新,不过和之前不一样,这一次是Beta版,相对于之前经常更新的Dev Channel更新版本稳定很多,推荐下载使用。
本次更新基本没有新的内容加入,主要是集成了从2.0.169.1——2.0.172.2版本的所有补丁和问题修复,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修复若干Bug以及不稳定的问题;
解决在某些页面返回到上一页面需要重复提交表单的问题;
自动填表相关问题都已修复;
修复在隐身模式中将正常模式下访问过的页面标记为以访问页面(即紫色链接)的问题;
可以使用Del键删除地址栏、搜索栏等推荐的某一个项目;
Google官方已经向普通用户开放了Beta版下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通过这个链接获得最新的Beta版本,并且可以在线更新;
下载:Google Chrome 2.0.172.5 Beta
Office 2007 SP2发布日宣布 改进详情一览
刚刚看过Office 2010的消息,再来看看离我们更近的Office 2007。微软升级产品团队确认其第二个SP升级包将于本月发布,而且提供了更具体的时间:4月28日。微软表示,Office 2007 SP2已经通过测试,并支持IE8浏览器,而Windows Vista SP2、Windows Server 2008 SP2、Windows 7、Windows Server 2008 R2等系统也都会在发布后得到支持。
微软将在届时同时公布所有相关文档,先来看看目前已经公布的Office 2007 SP2更新情况(最终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通用
1、在Word、Excel、PowerPoint中增加打开、编辑、保存OpenDocument Format v1.1格式文档的能力,文件后缀名分别为.odt、.ods、odp。
2、第一次支持通过Service Pack Uninstall Tool(服务包卸载工具)和Windows Install命令行卸载,前者将单独提供下载,不会集成在SP2里。
3、另存为PDF/XPS功能将集成在SP2里,无需再单独安装插件。(看来是Adobe松口了)
4、改进显示大量图形对象时的性能。
5、改进图形对象在众多情况下的打印精确度。
6、改进使用标准DrawingML标记描述SmartArt图形视觉属性的互用性。
二、Acess
1、增加导出报告至Excel的功能。
2、集成最新的Access Developer Extensions。
3、修正导入数据向导、报告打印与预览、宏、Exce集成、数据过滤器等方面的问题。
三、Excel
1、大幅度改进图表机制,性能也会有明显提升。
2、增加了Word和PowerPoint图表对象模式。
3、改进图形内容的打印,特别是在PCL打印机上。
四、Groove
1、改进表格工具。
2、改进同步稳定性。
五、InfoPath
1、改进InfoPath表格与Groove、Outlook等其它微软产品的兼容性。
六、OneNote
1、改进SharePoint同步,可减少SharePoint服务器载入时间,减少错误。
八、Outlook
1、提升程序启动、关闭、查看渲染、文件夹切换等情况下的性能。
2、升级日历,搜索和RSS更稳定。
3、改进对象模型。
九、PowerPoint
1、加快重新保存速度。
2、修正部分特定打印机的问题。
3、完整集成Office Excel Chart Object Model(图表对象模型)。
十、Project
1、改进日程安排引擎、Active Cache和甘特图(Gantt Chart)。
2、增强早期.mpp格式的稳定性。
十一、Publisher
1、修正打印预览、IE兼容性、Vista电子邮件、保存到内容库等方面的问题。
十二、Visio
1、在部分关键情况下改进与微软其它产品的兼容性,比如将Visio制图以链接对象形式插入到Word或PowerPoint中、导出报告到Excel、将制图保存为网页格式以便在IE8中浏览。
十三、Word
1、增强PDF和XPS文档输出精确度。
2、完整集成Office Excel Chart Object Model(图表对象模型)。
另外,SharePoint Services 3.0 SP2和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SP2也都有不少改进,但由于都属于服务器应用范畴,距离普通桌面用户较远,故不再做详细介绍。
东芝计划批量生产特殊锂电池 最快90秒充完电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东芝已准备批量生产用于油电混合车的快速充电锂电池,其输出功率在同类电池之中为最高.
报导称,东芝的SCiB电池功率已提高三倍至3900瓦.此款电池最快可以在90秒钟完成充电,因此适合用于充电式油电混合车,同时可充电次数超过10,000次.
日经新闻指出,东芝已经开始出货这款电池供应日本、美国及欧洲大型车厂作为试用.
报道称,东芝已经开发一款针对电动车的高功率锂电池,能够长时间持续释放电力,东芝希望秋季开始进行样品出货.
东芝目前一个月生产150,000具SCiB电池,但计划今年秋天兴建一座厂房,初期产量约为每月200万具,到2015年之前希望提高至大约1000万具.
Mozilla将结束对Windows2000/XP的支持
Mozilla正有计划在2010年发布的FireFox 3.5中结束对Windows 2000和Windows XP SP3以前版本的支持.
这是Mozilla开发新闻组的负责人透露的消息,目前这一决定已经开始讨论和投票,工程师Michael Conner表示,结束对老旧系统的支持主要是由于浏览器内核Gecko 1.9.2所致,这一内核需要建立在Windows XP SP3以及更高的系统上.
Mozilla目前用的是Gecko 1.9.1内核,开发的Firefox 3.5也正在使用,但随着开发的深入,新的内核将被整合到开发代号为“Namoroka”的'Firefox.next' 代码中,发布时间大约是2010年年中以前.
Windows Mobile终于要经常更新了?
前段时间cnBeta有篇文章叫“用户抱怨Windows Mobile缺乏升级”,而微软这次似乎觉得倾听用户的声音很重要。日前一则微软的招聘广告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点,他们正在招聘软件开发工程师,而主要的工作是极大的简化Windows Mobile设备的升级工作。
计划中,Windows Mobile用户将会通过单一的文件进行修复补丁和功能更新,看起来Windows Update。并且还有台式机中的远程功能,另据报道,微软将于本月发布Windows Mobile 6.5,所以上面提到的功能已经被推迟到了Windows Mobile 7中才能实现。
Office 2010 将包含32和64位两个版本
一个可靠的消息传来,微软将在今年末明年初发布的Office 2010将同时包含32和64位两个版本,这是微软第一次面向64位平台推出办公软件,之前只有16位和32位.
微软的新闻发言人确认了这一消息,64位版本将原生运行在64位系统下而不再需要模拟32位,因此运行速度和兼容性都将得到提升,作为最常被使用的办公软件,Office 2010 64位版本的到来相信也会提升64位Windows系统的用户信赖度.
NASA计划进一步开发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Ethernet)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自问世以后,以太网已经无处不在,然而这项技术也有所局限性,如今NASA(美国航天总署)与德国的以太网供应商签署了一项协议,开发以空间应用为基础的容错网络技术。
德国以太网技术厂商TTTech建立了一套以时间触发服务为特点的TTEthternet,为IEEE802.3标准以太网,这项技术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建立高度可靠的嵌入式计算机网络,可以冗余多重故障,让空间应用更加安全。
微软开始组织开发大型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
  微软不会坐视和等待他人的应用程序主动落户于自己的Windows Mobile Marketplace(在线程序商店)。该公司正在召集新人并联合现有的开发者为自己的平台开发应用程序。本周,微软的Windows Mobile团队主持了首次Microsoft Mobile Incubation Week活动,本周五,被选中的参与者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应用并得到Windows Marketplace的认证。
据微软商业开发部门主管Brian Hoskins透露,他们本次活动的初期申请者为50人,微软最终选定6位决赛者。据Brian Hoskins的blog透露,这些为Windows Mobile 6.1/6.5编写应用程序的6位决赛者包括:
Networks in Motion——计划开发一款提供携带turn-by-turn导航和超本地化搜索功能的手机程序。
DJ Nitrogen——开发一款能够方便用户进行合法文件共享的程序,可以用来分享铃声,音乐等。
VoiceMuffler ——他的应用程序可以带来实时的,双向的语言对语言的翻译。
Motolingo——他将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用来监视汽车的诊断系统,并将相关的信息报告到手机上。
VisTracks——计划开发一款企业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产品定位和追踪公司的出货信息。
BrightKite——将他们现有的基于定位的社交网络工具带到Windows Mobile。
据微软商业开发部门主管Brian Hoskins透露,他们本次活动的初期申请者为50人,微软最终选定6位决赛者。据Brian Hoskins的blog透露,这些为Windows Mobile 6.1/6.5编写应用程序的6位决赛者包括:
Networks in Motion——计划开发一款提供携带turn-by-turn导航和超本地化搜索功能的手机程序。
DJ Nitrogen——开发一款能够方便用户进行合法文件共享的程序,可以用来分享铃声,音乐等。
VoiceMuffler ——他的应用程序可以带来实时的,双向的语言对语言的翻译。
Motolingo——他将提供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用来监视汽车的诊断系统,并将相关的信息报告到手机上。
VisTracks——计划开发一款企业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产品定位和追踪公司的出货信息。
BrightKite——将他们现有的基于定位的社交网络工具带到Windows Mobile。
2009-04-14
浪潮之巅 第十五章 成功的转基因(二)
第一节 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诺基亚 Nokia)
第二节 道琼斯的常青树(3M)
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股票指数道琼斯,只覆盖了 30 个公司。但这三十个公司是美国经济中最具代表性、长期发展稳定并且关乎到美国经济命脉的大公司。道琼斯不断地淘汰过时的公司然后吸收新鲜血液,思科、英特尔和微软就是近年来被加入进去的。而许多曾经辉煌的公司比如美国钢铁和合并前的 AT&T 就被淘汰出去了。由于美国和世界产业的变迁,能几十年一直在道琼斯指数中的公司寥寥无几,3M 公司便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个。到 2007 年,3M 在全球有七万雇员,实现产值 240 亿美元,纯利润 40 亿美元。
每个人了解3M的途径各不相同不同。很多人了解 3M 公司是它的 Scotch 胶带、而早期使用 PC 的人是因为它是的软磁盘,家庭主妇们可能是通过它的洗碗布知道 3M 的,而消费电子商品的各种从业者可能知道它是今天世界最大的液晶生产厂商之一,另外还有很多搞工程的人也直接和间接地和 3M 打过交道。没有人能完全说清楚 3M 是做什么的。有些读者可能会奇怪这个产品五花八门的公司和我们的“浪潮之巅”有什么关系。我把它引入这个系列是因为它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具创新的公司,而且它是少数能在产业不断变迁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的常青树。
3M 公司的过去的全称为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它的首字母缩写是三个 M,人们习惯地称它 3M。到后来 3M 人所众知,而已经没有什么人知道它最初的名字了,从 2002 年起,它干脆改名为 3M 公司。
3M 公司在二十世纪初诞生于明尼苏达的苏必利尔湖畔,最初是从事采矿业的,大家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为了和同行竞争,3M 公司的老板鼓励工人们发明创造新产品,并成立了研发部门,而那些新产品不断取代现有产品成为公司新的核心业务,使得公司不断成功转型。3M 公司至今最富传奇的故事就是 Scotch 胶带的发明。
发明胶带的是3M的一位小人物卓尔(Dick Drew)。1925 年的一天,技术员卓尔到一家汽车喷漆厂去办事。当时美国流行双色汽车,但是喷漆是个麻烦事。当时的工艺很落后,汽车厂的工人先在车上喷上一种漆,然后用胶将旧报纸糊到车上挡住不需要喷漆的地方,然后喷上第二种漆。用胶水糊报纸的方法很难控制质量,胶涂少了粘不住报纸,第二种漆喷不整齐;胶水用多了,不仅擦不干净,还会破坏车身的美观。卓尔无意间听到工人们的抱怨,有心发明一种既能牢牢贴在两种颜色接头处,有可以很容易撕下来的胶带。
卓尔回去后一个人私下里就研究起胶带了,老板看到他“不务正业”也没说什么,由得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快,卓尔就发明了一种不干胶带,取名为Scotch,原意是恶搞他的苏格兰(Scotchland)老板,想不到这种胶带和它的名字从此在全世界流行。从此,胶带成为了 3M 公司的主要业务,并且研制出各种各样适用于不同场合的交代。不要小看了这些小小的胶带,它的市场直到十年前还比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市场大,而 3M 一度控制着全球四成胶带市场。不仅如此,胶带这里面的学问也很多。3M的胶带家族有光学透明双面胶带、光学透明胶、导电胶带、导热胶带、绝缘胶带、屏蔽胶带、高温胶带、热熔胶带、遮光胶带、黑白双面胶带和警示胶带等上百种,其中有一些我们既说不上名字又想象不到其用途。我自己曾经有过一次和特殊胶带打交道的奇遇。那次我乘坐的飞机从芝加哥到西雅图,在飞机里等了很久飞机还不起飞。机长告诉大家,机翼上有一个砖头大小的门无法关上。当时正值午夜,找不到机械师能在短时间内修好,所有的乘客都很着急。最后,航空公司决定用一种“高速胶带”将这个关不严的门粘住,然后把我们送上天。一路上,我提心吊胆,不时通过飞机的舷窗看着那块由胶带打的补丁,生怕它被风吹掉下来。让我欣慰的是,飞机以每小时九百公里的时速飞行了三个多小时,那块胶布居然没有被强风吹开。从那时起,我才渐渐懂得小小的胶布里大有学问。
3M 公司至今发明了六万种大大小小的产品,全世界有一半的人每天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 3M 的产品。该公司营业额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近五年的发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员工利于工作时间从事非工作的研究搞出来的。3M 允许员工用 15% 的时间干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这个做法被 Google 学去了,变成了 Google 的“百分之二十项目”。在最具有创新力的公司里,3M 的排名更在 Google 和苹果这些以创新而闻名的公司前面。创新力是 3M 公司近百年来长盛不衰并且成功地从矿业公司转变为电子和日用品公司的更本原因。由于公司的每个员工脑子里总是有创新这根弦,3M 公司总是能随着时间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搞出一些有用的小发明。而这些看上去不大的发明却能开拓出一个不小的市场。
八十年代,随着个人微机的普及,计算机软盘的用量大增,到九十年代中期的高峰期,全球软盘的市场规模达三十到四十亿美元。在八九十年代开始使用计算机的读者一定还记得 3M 的软盘,它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软盘,当然价格也是最贵的。我自己了解 3M 便是从 3M 软盘开始的。3M 一直占领全球六分之一的软盘市场,市场份额在所以软盘厂家中最高。软盘是 IBM 发明的,IBM 之后世界上有了不下上百家软盘厂家,因为软盘算不上什么太高科技的产品。3M 能够后发制人,成为这个行业老大的原因,除了它总的产品质量一直稳定外,主要是靠一项发明专利—软盘中特殊的防霉套。解刨过软盘的读者知道,打开软盘的塑料外壳后,可以看到在磁碟和外壳之间有一层白色的布装保护膜,那就是软盘的防霉套。它的作用是防止软盘长霉菌,同时保证磁碟在转动时不会被塑料外壳划坏。几乎所有的软盘生产厂家都知道软盘中磁碟是核心,它的质量最重要,因此像样品牌的软盘磁碟反而都没有问题。而这小小的防霉套的质量就千差万别了,一些廉价的软盘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很便宜的纸套子,这些软盘在磁碟还有很长寿命时就被劣质外套划坏了。3M靠这么一个小的发明,变产生了每年几亿美元的营业额。当然,在微机蓬勃发展时,3M成立了很大的存储设备部门,除了软盘外,还生产磁带,光盘和读写设备。
当然,IT 行业更新很快,一个市场可能存在不了几年,同时又不断会有新的市场出现。大部分公司会随着一个产品市场的衰退而消失。比如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广泛使用了二十年的计算机软盘、广泛使用了三十年的录像带和录音带,以及有上百年历史的摄影胶卷。很多专门经营这些产品的公司包括著名的柯达公司,或者已经关门,或者江河日下。一个公司必须不断有新的产品推出才能弥补老产品不断萎缩的市场。同时,新的市场又催生新的公司。3M 总是有无数的发明作为技术储备,当新的市场起来时,它总是可以搭上新兴市场的快车。我们在前面的基因决定定律中讲到,在一个大公司内部,现有部门的主管因为为公司带来了利润会有很大的发言权,会自觉和不自觉地阻挠新产品部门的发展。为了顺利转型,公司在开发新的产品的同时,必须痛下决心把旧的分离出去。因此,当软盘、磁带和其它计算机存储设备成为发展慢、利润低的产品时,3M 果断地将这个部门分离出去单独上市,即现在的 Imation 公司。
在软盘和计算机存储设备以后,3M成长最快的产品是液晶显示器产品。当然,液晶产品和存储设备是两回事,液晶产品的发明并不是又开发计算软盘的工程师利用15%的时间做的,而是 3M 原有的材料和化学部门的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完成的。
液晶是一种同时拥有固态晶体和液体双重特性的物质,“液晶”二字得名于此,它可以流动,又有晶体的光学性质。液晶对电磁场很敏感,在电磁场作用下,它分子的排列会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通过控制光的偏振方向来决定光的亮度,并且根据这个原理制成显示薄膜。液晶在一百多年前就由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但是八十多年后才被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用于显示设备。3M 远不是液晶显示薄膜的发明者,甚至不是它早期的生产厂商,但是它却后来居上,成为当今世界上主要的液晶显示薄膜生产厂商。现在它的 40% 的年收入和三分之一的年利润来自于液晶产品。而这一业绩也是靠一项关键性的发明—增光膜(Bright Enhance Film,简称 BEF)。
液晶薄膜作为显示器最大的问题是亮度不足,而3M公司的增光膜技术可以使得液晶薄膜的透光率提高一倍,因此采用 3M 公司 LCD 生产的显示器和电视机亮度高,色彩鲜艳,而且省电。3M 公司因此占领了 LCD 很大的市场。从 2007 年起,3M 公司的LCD销售额超过一百亿美元。
一个公司成功一段时间不难,难的是能百年来长盛不衰。3M 作为一棵百年常青树,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大家借鉴。3M也是商学院教程中研究得最多的公司之一。我个人认为它能不断转型的原因最关键的有三条:两条容易看到的和一条隐藏在背后的。
第一条经验大多数学习管理的人都清楚,就是坚持以创新为公司的灵魂。3M 公司一直强调要有三分之一的营业额必须来自近几年的创新,这样它才能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为了鼓励创新,公司不仅放手给员工 15% 的工作时间用于创新,而且对于员工的工作安排和计划弹性非常大,这样才能保证让员工放手去干。3M 公司甚至希望各级主管对下属提出的、自己并不赞同的项目予以容忍和宽容,以免扼杀可能成功的发明。
第二条也不难看到但是却不容易做到。3M 公司在适当的时候强制淘汰一些看似还在挣钱但是前景不是很好的产品。当 3M 公司的计算机存储设备和产品还能挣钱时,它果断地将它卖掉了。在很多经营者的脑子里,开拓新的业务没有必要放弃旧的业务,何况旧的业务还在挣钱。但是,正如我们在前面基因决定定律中指出的那样,旧的业务部门的主管们因为一直在为公司挣钱,因此在公司里发言权很大,很可能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妨碍公司转型。因此,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公司会把一个发展前景不是很美妙的部门在它还值钱的时候卖出去。
第三条是很多人忽视的,就是 3M 的发明和产品都是针对广大用户的,而且是消耗性的。这些产品相比针对企业的产品,营业额相对稳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当一个公司转型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邯郸学步。旧的行业江河日下,收入在减少,而在新的行业是从头开始,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短时间挣不到利润。这样,整个公司效益下滑,很容易被华尔街投资者抛弃。但 3M 公司因为产品数量多,其中大多数产品销量和利润稳定,为 3M 提供了足够的财力保证它的新产品上市并占领市场。这一点,很多公司,尤其是专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很难做到。因为企业级的产品和服务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太大,收入相对不如消费者产品来得稳定。
这三条经验保证了 3M 公司百年来不断创新,长盛不衰。这些经验早被写进了教科书,但是,真正能做到的管理者不多,这才显示出 3M 不简单的地方。
联通本月底推出全业务品牌
昨天,中国联通集团宣布将于本月底正式推出其全业务品牌,该品牌将统领联通旗下固话、移动、宽带等所有业务,中国联通也将成为国内唯一执行整合全业务品牌策略的电信运营商。
记者了解到,中国联通在本月底正式推出的“全业务品牌”,将作为联通所有业务的统一品牌,以时尚、活力、开放、进取作为新品牌的形象,同时联通还将在全业务品牌框架内,推出3G应用、家庭业务等细分市场的子品牌,建立一个清晰的全业务品牌架构。
据行业内人士表示,联通之所以选择在本月底推出全业务品牌,主要是为了在“5·17电信日”联通3G放号前半个多月为中国联通WCDMA3G业务强势开道,以便联通在3G业务的竞争中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2009-04-13
新的控制器将提高SSD的读写速度和可靠性
来自美国加州的SandForce公司公布了全新的SSD控制器产品系列SF-1000的细节,据称该控制器能够将SSD的读写速度同时提高到250MB/S。该公司称,他们的新系列SSD控制器将使得低成本,普通的NAND闪存可以在数据中心使用。很显然,该控制器不仅为SSD带来性能的提升,还能增强可靠性。
这些控制器将允许MLC(多层单元) NAND闪存取代SLC(单层单元)NAND闪存在数据中心的地位。它将使得容价比提高3-4倍。按照计划,该产品的样品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末出现。
MLC和SLC是两种不同架构的技术,通常情况下,SLC单一存储单元只能存放一个Bit的资料,成本高价格贵,但是效率高速度快,可靠性高,MLC正相反。
用Windows PE找回丢失的管理员密码
  有时我们忘记了Windows XP的超级管理员密码,无法进入系统且无法登录带命令行的安全模式,这时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修改超级管理员密码,本文以深山红叶WinPE为例,介绍修改密码的方法。
1.下载一个“深山红叶PE工具箱嫦娥一号纪念版”的ZIP文件,解压后为ISO文件,用刻录机把它刻成光盘。
2.用光盘启动电脑,通过菜单栏选择启动WinPE系统。
3.进入WinPE系统后,选择“开始→程序→Windows系统维护→Windows用户密码修复”菜单。
4.在后续的选择Windows目录一步,选择系统目录,比如“C:\Windows”。 然后创建一个新的管理员用户(如设置用户名为a,密码为a),点“应用”按钮,就会生成一个新的超级管理员账号。
5.重新启动电脑,我们就能通过新创建的超级管理员a账户进入系统。然后再修改超级管理员administrator密码即可。
1.下载一个“深山红叶PE工具箱嫦娥一号纪念版”的ZIP文件,解压后为ISO文件,用刻录机把它刻成光盘。
2.用光盘启动电脑,通过菜单栏选择启动WinPE系统。
3.进入WinPE系统后,选择“开始→程序→Windows系统维护→Windows用户密码修复”菜单。
4.在后续的选择Windows目录一步,选择系统目录,比如“C:\Windows”。 然后创建一个新的管理员用户(如设置用户名为a,密码为a),点“应用”按钮,就会生成一个新的超级管理员账号。
5.重新启动电脑,我们就能通过新创建的超级管理员a账户进入系统。然后再修改超级管理员administrator密码即可。
刺激计划见效 中国经济好转
上周五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政府高达5,85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似乎正开始发挥作用,从而加大了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走出经济低谷的几率。
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过去几个月受到严重冲击,但目前正显示出复苏迹象。中国政府上周五宣布,3月份原油进口量达到一年高点。炼钢厂3月份进口了大量铁矿石,他们预计未来几个月钢铁需求将会上升。铁矿石是重要的炼钢原料。
今年头两个月,银行新增贷款人民币2.7万亿元(约合4,000亿美元),并有初步迹象显示增长势头延续到了3月份。一度严重受挫的股市也出现上涨,上证综指上周五涨2.7%,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达到34.24%。
这些迹象对全球经济是个好兆头。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消费国之一。虽然中国雄心勃勃的支出计划反映的是政府主导经济的能力,但有迹象表明节俭的中国消费者也开始扩大开支。
上周四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汽车销量创单月新高,这是汽车销量连续第三个月实现上涨。主要城市的住房销售也有所恢复,因房价下跌吸引了购房者。企业对经营前景的预期也开始逐渐乐观。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称,第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上升,2008年第四季度该指数曾大幅回落。
总体而言,政府的刺激举措看来已使中国免于陷入糟糕的经济状况和不断下滑的信心彼此推波助澜的恶性循环。中国于去年11月宣布的刺激计划因其庞大规模而获得好评:与美国一样,中国也推出了规模堪称全球之最的刺激计划。但事实证明,中国计划经济的余威也不无用处。
世界银行(World Bank)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尼赫鲁(Vikram Nehru)说,中国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它拥有动员一切机构力量的难以置信能力。政府能够决定银行贷款和投资开支的方向,这意味着其经济刺激措施发挥作用比许多人最初预期的要快。尼赫鲁说,现在人们对刺激计划正在产生效果越来越有信心。
中国的刺激计划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出口行业在继续萎缩。
上周五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3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17.1%,2月份降幅为25.7%,这表明美国等出口市场的经济疲软仍在继续影响中国经济。中国3月份贸易顺差185.6亿美元,远远高于2月份的数字,但不到去年年底时水平的一半。
全球需求下滑令中国出口商遭受打击,导致千百万人失业。
但中国政府正加大对经济的投入,政府投资计划正推动数百项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上马。2009年头两个月的投资预算资金较上年同期飙升88%,为历史最高增幅。
虽然单单中国状况的好转还不足以扭转全球经济下滑的势头,但考虑到中国是为数不多几个经济仍在增长的大国之一,这仍然是个可喜消息。
与中国一样,美国政府也推出了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但其积极影响目前还只限于减税对就业者实际收入的提振上。美国消费者由于退休金帐户和住房价值遭遇缩水,花钱方面已经不如以往那般大手大脚。与中国轿车销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轿车销售量已跌至非常低的水平。尽管美国到处都在谈论那些“只欠东风”的基建项目,但基础设施项目支出的高潮还要过些时候才能到来。美国银行业依然疲弱,而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重要市场也几近瘫痪,这些都是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重大障碍。
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需求的支持。如果没有这种支持,还不清楚中国被大规模政府投资启动的经济增长引擎能否继续以较高速度运转下去。
出口制造业依然是中国1.4亿农民工的主要就业领域。目前失业的农民工已经达到约2,000万,如果出口萧条的局面再持续几个月,这些失业民工的储蓄可能就要花光了。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刺激计划能够见效的关键一直是各地方政府正在进行花钱比赛。
在去年11月被列入经济刺激项目后,北方城市哈尔滨的港口扩建工程今年3月正式启动。
黑龙江省政府今年10月份之前还将推出更加雄心勃勃的港口建设项目。哈尔滨一位官员说,拜中央的经济刺激计划所赐,我们计划中的项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量支持。
在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河南煤业化工集团(Henan Coal & Chemical Industry Group)从4月1日起开始实施15个扩建项目,并称自己计划中224亿元的支出是为了响应政府将今年经济增长率维持在8%的号召。
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各地对中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这种响应,许多分析师预计本周将陆续公布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会显示,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经济活力有所回升,虽然总体经济增长率以中国的标准衡量仍处于很低水平。世界银行(World Bank)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6.5%。
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经济学家贝哲民(Ben Simpfendorfer)认为,说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并不为过,但触底并不等于复苏。
经济学家们之所以对宣布经济出现复苏持谨慎态度,原因之一是中国最近几个月至少出现过一次误判经济形势的情况。中国的钢铁生产商由于过早断定与经济刺激计划相关的订单会源源而至,因此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纷纷开始增加产量,从而推高了钢铁价格和运费水平。但他们期待中的滚滚订单却并未如期到来,因此从2月份起大部分钢铁产品的价格又开始回落。
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至少在遏止恐慌情绪方面是有功劳的。北京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商和利时(HLS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c.)的首席财务长Peter Li说,他的公司正因政府经济刺激计划而获得铁路建设项目的订单。但经济刺激计划的积极效应远不止这些。
他说,人们已不再那么急着出售库存了,他们预计价格不会再降低;经济刺激计划迄今为止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心理层面。
浪潮之巅 第十五章 成功的转基因(一)
我们在介绍基因决定定律的时候讲,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了它的命运。而转基因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讲是近乎不可能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一些了不起的公司成功地从一个衰退的行业转到新的高速发展的行业。这样,公司之间就有了伟大和平庸的差别。我们在这一章里将介绍三个不同的成功的例子,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转基因的成功方法。
第一节 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诺基亚 Nokia)
诺基亚是“浪潮之巅”系列中介绍的唯一一家欧洲公司。我很少介绍欧洲公司倒不是因为它们不好或者不重要,只是他们在近百年科技发展中不具有太多的代表性。而诺基亚则不同,它自从在数字手机问世后,就一举超越了无线通信的老大摩托罗拉,成为世界手机制造商之王。它以全球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市场份额,将竞争对手们远远抛在了后面。今天,诺基亚的名字和它的广告充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一百年前,它不过是芬兰的一个木工厂。
诺基亚作为一个公司,历史远比 AT&T 和 IBM 长,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公司历史和英特尔差不多,只有三四十年。1865 年,诺基亚诞生于芬兰美丽的 Tammerkoski 运河畔,而诺基亚是公司所在地的地名。公司的业务是木材加工和造纸(造纸要用到木材)。到了二十世纪初,它和一家芬兰塑料厂(Finland Plastic Works)合并。木材和塑料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二者都算是“材料”。在当时,塑料可是高科技产品,它在很多地方取代了木材。从木材到塑料的进步,就好比从马车到汽车一样。但是作为一家传统工业的公司,诺基亚业绩平平。
由于诺基亚能生产电线的绝缘材料,因此它在成立了 100 年后,“很自然”地通过收购一家制造电话线和电话的工厂进入了电线和电话机市场。这时,诺基亚和“电”总是沾上了点边,但是仍然不带有任何技术。有点像珠江三角洲众多的电器加工厂。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诺基亚除了传统的造纸,还做过轮胎,胶鞋,个人计算机,收音机,发电机,电视机,电子元器件等等五花八门的东西,但是诺基亚在商业上依然业绩平平。这时诺基亚的商业模式,用现在中国一句俗话讲,就是找不到北。
但是诺基亚一直在不断寻找大的发展方向,在它的众多尝试中,有一项日后非常重要。就是它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为商业和军方用户制造的对讲机。开始它是和另一家公司同时开发,后来它收购了那家小公司。经过这些年的各种尝试,诺基亚积累了一些今后做手机用得到的技术,包括超高频(VHF)发射和接收技术,电子元器件制造的经验。到八十年代,它终于可以制造汽车电话了(这比摩托罗拉晚了几十年)。1982 年,诺基亚研制出一种可以移动的电话。注意这种可以移动的电话不仅和我们今天的手机是两回事,和最早的砖头大小的大哥大也根本不同。它实际上需要装在汽车里,或者背在背上,因为它有十公斤重。但是,它不同于以前摩托罗拉的对讲机,因为对讲机是无法和公用电话网相连的,而诺基亚的这种电话是可以和公共电话网相联的,可以和固定座机的电话通话。同一年,诺基亚推出了 DX2000 数字交换机,销售颇为成功。但是,诺基亚并没有因此而专注于通信领域,而是不断地在各个方位盲目扩张。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诺基亚因为生意太分散,出现了严重的亏损。
直到 1992 年,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上台后,才将移动通信做为诺基亚的核心业务。这一决定使得诺基亚由一个普通的电子公司成长为全球移动通信的领导者。除了正确的决定外,诺基亚成功的关键还有三点,第一,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第二,政府的大力扶植,第三,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规则。
基于模拟电路和信号处理的第一代移动通信完全为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垄断。七十年代后,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电路和信号处理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计划渐渐浮出了水面。为了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中能够赶上和超过美国,早在 1982 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European Conference of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dministrations)就着手制定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 Groupe Special Mobile,简称 GSM。GS M最初在欧洲有十几个国家参加,包括芬兰。诺基亚抓住了 GSM 启动的契机。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 GSM 移动通信电话网络就是由一家芬兰公司运营的,其系统架构的主要技术支持公司是瑞典著名的爱立信公司,而手机的提供商则是诺基亚。
诺基亚今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GSM 的前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世界移动通信开始了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飞跃。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统治着整个行业。但到了数字时代,由于摩托罗拉行动太慢退回到和大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个产业出现了群雄并起的局面。移动通信之争,首先表现的其标准之争上。欧洲经过协商,将标准统一在基于时分多址(TDMA)的 GSM 上。而美国却提出了好几个主要的标准,包括基于时分多址的 iDEN(其主要支持者是摩托罗拉),D-AMPS(其主要支持者有AT&T)和码分多址(CDMA)的 CDMA-ONE(其主要支持者是高通QualComm),非常混乱。由于 GSM 得到了整个欧洲各国政府和工业界的支持,同时在芬兰以及欧洲其它国家运营获得了成功,这个标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选型时,胜出了美国的标准。后来就连美国的一些运营商也被迫放弃了本国的标准,转而采用了欧洲的 GSM 标准。因此,在手机市场的竞争还没有完全进入高潮时,欧洲的公司就抢到了先机。
诺基亚是 GSM 标准的最大得益者,它不仅在第二代手机的竞争开始时和摩托罗拉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因为没有摩托罗拉第一代模拟手机的负担,轻装上阵,很快就成为全球的领跑者。1994 年,中国邮电部的部长们用诺基亚移动电话,在诺基亚提供的移动通信网络上打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GSM 电话。这标志着诺基亚顺利进入了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手机行业获得成功后,诺基亚从此专注于移动通信业务,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专心、专注和专业。估计现在,我们已经找不到诺基亚的胶鞋和个人微机了。
在诺基亚和欧美大公司的竞争中,芬兰政府给予了诺基亚极大的支持。前一阵一个中国的电视台在采访我时问道,我在浪潮之巅中很少提到政府的作用,到底美国政府给没给 IBM、微软和 Google 这些超级 IT 公司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一些来 Google 访问的中国政府官员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其实美国政府很少帮助企业,尤其不会帮助已经成功的企业。但是,欧洲一些政府则不同,它们会比美国政府更直接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银行也更积极地给大企业贷款。芬兰政府对诺基亚的支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支持却并不是像中国政府那样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一种看似无形的却又非常有效的支持。
首先,芬兰政府给诺基亚的支持是在人才上的支持。芬兰在欧洲近乎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为民众提供从小学到大学全部的免费教育。这就为诺基亚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作为一个小国,芬兰政府知道它不可能在世界经济的方方面面都领先,因此全国只专注几个产业,当然,移动通信是一个。而在芬兰的大学和研究所里,也就很少看到跟它产业结构不太相关的专业。
第二,是让诺基亚等公司的老板们加入国家科技经济决策的圈子。芬兰成立国家科技政策委员会,包括政府总理、有关的部长和诺基亚等几个大公司的老板。这个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方向,毫无疑问,诺基亚是其最大的受益者。在委员会下属又投资部门,相当于美国的风险投资,为科技公司提供资金。当然,国家科技政策委员会不会干预公司的发展,只是提供外部帮助,同时促进科技商品化。
第三,芬兰政府积极地为诺基亚开拓海外市场。一方面,芬兰政府为芬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好后勤。它在几十个国家开办了各种形式的贸易中心,在市场信息收集、市场研究和市场开拓方面为诺基亚等芬兰企业建立了一整套快速高效的服务机制,使芬兰企业特别是诺基亚能够把握机遇,进入国际市场,并迅速成长起来。另一方面,芬兰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并在国际上参与商业竞争规则的制定。芬兰是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的北欧国家,并成为了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之一。
诺基亚在手机市场上胜出摩托罗拉和自己邻居爱立信等公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颠覆了摩托罗拉在模拟移动通信时代制定的游戏规则,并主导了2G手机时代的游戏规则。在模拟时代,话音质量是手机好坏几乎唯一的标准,而摩托罗拉无疑在此方面占有优势。那时候,手机功能的多少并不重要,甚至使用的方便性也不如语音质量重要,因为话音质量不够好时,功能再多手机也无法使用。而到了数字手机时代,不同手机的话音质量相差不像以前那么大,这时手机的功能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再到后来手机的外观都变得重要起来。摩托罗拉由于思维的定式,在早期开发数字手机时,仍然以话音质量为核心,功能和外观的设计在同行中常常慢一个节拍。而诺基亚在很早就强调手机的功能、使用方便和外观。诺基亚的手机在功能上从不落后于任何竞争对手。更可贵的是,它的手机还以操作方便而著称,当用户买了一个新的诺基亚手机,不需要读说明书就可以使用。诺基亚最早将手机“碍事”的天线装到手机机壳里面,这样虽然牺牲了一些话音质量,但是使得手机便于携带。这样的设计,以前是不可能在技术决定论占主导的摩托罗拉通过的。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更受消费者欢迎。现在,连摩托罗拉也采用这种设计了。
当然这些特点竞争对手很容易学会。诺基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直保持着产品开发的快速灵活性。诺基亚手机推出的速度非常快,有时候换一个外壳就是一款新手机。诺基亚的这种做法摩托罗拉从来看不上,但是这种做法却获得了很好的营销效果。诺基亚手机的种类非常多,是为不同用户群分别设计的。这种做法相当人性化,比如营销人员、大学生和家庭主妇常用的功能是不同的。营销人员会要求电子邮件功能强大,大学生会喜欢拍照和短信功能,家庭主妇会以打电话为主,等等。诺基亚为不同人量身定制手机使得它的产品能获得各种消费者的青睐。
当手机市场的竞争从信号处理技术的竞争变为了产品功能型、方便性和新颖性以及外观的竞争时,摩托罗拉等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诺基亚在不到十年内跳跃地超过了所有移动通信领域的对手,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导者。
诺基亚由一个地区性的木工厂发展到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长期探索、抓住机遇和制定规则”几个字。
曙光推首次使用龙芯处理器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12日从曙光公司获悉,曙光公司预计将于2010年推出的千万亿次高性能服务器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将首次采用国产通用处理器龙芯作为核心部件。
据了解,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目前一直使用英特尔或AMD的处理器,其中,我国首款百万亿次计算机曙光5000A使用的就是AMD公司的四核皓龙处理器。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曙光6000届时很可能会使用采用65纳米工艺制造的四核龙芯处理器。
曙光公司表示,目前将龙芯处理器应用于曙光6000超级计算机尚处于验证阶段。计划使用的处理器为龙芯第三代产品,究竟采用几核龙芯尚在论证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产品现在已经比较成熟。如没有其他意外,2010年问世的千万亿次计算机曙光6000将采用完全自主设计和拥有全部知识产权。
2009-04-12
联想在线存储LenovoData专业版公测
LenovoData 是由联想实验室早期推出的一款网络数据存储服务,近期,官方悄然发布了一款安全系数、服务质量更高的在线存储专业版,面向用户开始公测。
LenovoData 是 由联想实验室在07年5月份推出的一款网络硬盘,它的诞生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简洁易用的在线数据存储、分享、备份服务;通过联想在线数据中心用 户可以在任何有Internet的地方,使用任何浏览器方便的管理自己的数据。
在历经近两年多时间的经营与发展,近期,联想在线数据中心悄然发布了更胜一 筹的专业版网盘,目前已面向全面接受来自国内用户的公开测试(活动截止本月底);相比于大众版而言,专业版最大亮点是更严密的安全措施(采用SSL安全套接字层加密技术)以及强化了在线协作功能(支持在线预览、外链等)。
联想试图以研究院的方式重返互联网果然和我当初预想的一样——不靠谱!目前,除了联想在线数据中心以外,LenovoLabs 旗下多款曾经一度广 受好评的SaaS软件,譬如在线绘图工具Best4C Show、日程管理工具 Scheduler Online以及在线思维导图制作工具 MindMap 等都纷纷下线,有些甚至连域名也被重定向到了那种很黄很暴力的娱乐网站上。这个时候,我绝对不是所谓幸灾乐祸,之所以认为联想重新涉足互联网领域是多么不靠谱的一件事情,主要考虑的是联想目前在自己主营的PC业务上尚存在巨大的问题,如果再在是否赶着浪潮儿从事互联网相关事宜的问题上左右摇摆显然是一件不 够明智的想法;更何况,现在的互联网早已经不在是联想FM365的那个年代,运气也已离开柳传志和联想很远很远。
微软:史上最安全的操作系统是Vista SP2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周早些时候,微软的首席运营官Kevin Turner表示,Windows Vista SP2将会是所有操作系统中最为安全的操作系统。日前,Turner很斩钉截铁地说,Vista SP2将会比其竞争对手——开源的Linux和苹果的Mac OS X Leopard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是针对Vista SP2的安全性,他并没有作出详细的阐述,只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微软的COO也表明,下一代操作系统客户端Windows 7,也将会比Linux和Leopard更加安全。
Turner声明道:“如今,Vista已经进入SP2阶段了,它是迄今为止Windows史上最为安全、最为可靠的操作系统。同时,相比于开源的Linux和苹果的Mac OS X Leopard,Vista SP2也是最为安全的。当然了,我们即将推出的Windows 7将会采用与Vista SP2相同的安全构架,也绝不逊色于Linux和Leopard。”
同时,Turner还表示,在研制第一代的Vista的时候,微软的工作人员投注了很多的努力。而在Vista进入市场的时候,现实是残酷的,一开始的18至24个月对于微软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就是因为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微软在Vista中添加了很多的限制,从而导致用户的操作不便和兼容性烦恼。
事实上,微软并没有正式推出Vista SP2的RTM版本,目前Vista SP2正处于RC版本。微软的首席运营官Turner也并没有透露Vista SP2的RTM和GA(总代理人)的详细情况,他只是一味地强调Windows Vista SP2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直以来,由于Windows Vista过高的安全性,导致软件的兼容性和硬件/驱动程序支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般来讲,在经受过Windows Vista的失败之后,微软将会在Windows 7中做出很大的改善。但是,同样的,想要Windows XP的用户彻底转移到Windows 7也并非易事。
Turner补充道:“在Windows 7中,我们通过降低用户账户控制,突破了大量的兼容性限制问题。我们相信Windows 7将会磨灭Windows Vista为我们所带来的伤痛。从兼容性方面来讲,只要能够与Windows Vista兼容的程序和硬件就可以与Windows 7兼容。”
最后,就微软方面而言,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将Windows XP用户吸引到Windows Vista或者是Windows 7中来。Turner透露,微软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的部署,微软将会继续提供Windows XP的支持,但是,再过两年,Windows XP就已经12周岁了。因此,从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电源管理的角度方面去看,不得不将Windows XP终结掉。
Windows XP发布于2001年,距离Turner所说的12年还有一段的时间差距,但是,相比于Vista和Windows 7,XP确实是缺乏安全性和电源管理性能。
环球唱片将与YuoTube合作推出免费音乐视频网站
新华网洛杉矶4月10日电(记者曹卫国)美国环球唱片公司计划与热门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合作推出一个免费音乐视频网站,双方希望通过网络传播音乐产品增加广告收入。
两家公司9日晚宣布,这家名为Vevo的音乐视频网站将采用完全免费的方式,只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运营。
总部设在洛杉矶的环球唱片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YouTube则为总部在硅谷的谷歌公司所有。根据双方即将达成的协议,新推出的网站将由YouTube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收入则由两家公司分享。环球唱片旗下汇集了U2、滚石等老牌乐队以及众多知名歌手。
各大唱片公司一直在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以弥补传统激光唱片销量持续下降带来的损失,在线音乐电视因为可以吸引众多网上用户的关注而受到广告商的青睐。去年12月底,由于在版权分成上产生分歧,华纳唱片公司正式宣布删除自己在YouTube网站上所有的影片和歌曲。目前,华纳和另外四家唱片公司已经在热门社交网站MySpace上推出了自己的流媒体音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