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1
鲍尔默:谷歌搜索缩手缩脚 微软可大胆出击
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近日在纽约市接受外界采访时表示,虽然谷歌搜索业务占据市场优势,但该公司为了保住这种优势,在制定市场策略时将相对保守;而微软则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因此可以放开手脚而大胆一搏.鲍尔默说:“谷歌必须全力以赴,以向全球所有网民提供各类服务.而微软则不必走大而全的道路,也不必满足所有网民的需要.”
鲍尔默还表示,在搜索网页外观调整等事宜上,谷歌态度通常比较谨慎,目的就是稳扎稳打,以减少市场运营过程中的失误.微软在对其Windows操作系统性能进行升级调整时,也面临着类似挑战,原因就是Windows用户群基数过于庞大.
他还表示,到了搜索业务上,微软就可完全放开手脚,可随时尝试搜索服务中的各种新手段和新途径.尽管如此,微软在搜索业务上的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与四年前相比,微软在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不升反降.对此鲍尔默称,市场份额不可能一夜之间得到提升,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期间,微软在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仅为8%,而谷歌和雅虎分别为63%和21%.在谈及此事时,鲍尔默表示:“8%对60%,二者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我们不必一下子提高到60%,而可以小步提高到10%,然后再增至12%、15%、18%和 20%.”
美国独立市场研究公司Directions on Microsoft副总裁罗布·赫尔姆(Rob Helm)对此表示:“鲍尔默上述言论表明,他认为微软仍有大量时间来发展其搜索业务规模.但目前网络广告已基本成型,微软已错过了发展良机,我看不出微软在搜索业务上还有多少发展新机遇.”
谷歌发言人埃坦·本库亚(Eitan Bencuya)表示,虽然谷歌搜索市场规模很大,但这并不会成为阻止谷歌进行技术创新的不利因素,“搜索是谷歌各项业务的核心,我们会一如既往不断提高搜索服务性能.与以往相比,我们当前在搜索业务上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
费米实验室发现无法用理论解释的新粒子
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现有理论完全无法解释的新粒子,加上前不久它发现的单顶夸克,费米实验室正越来越逼近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新粒子被称为Y(4140),它的质量为4140兆电子伏特(相比较下电子质量是0.51兆电子伏特),会衰减成一对其它粒子——J/psi和phi粒子。Y(4140)粒子是过去几年费米实验室、日本高能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观察到的具有类似属性的粒子家族成员之一,实验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费米实验室观察到罕见的单顶夸克
虽然大强子对撞机(LHC)来势汹汹,可谓声势浩大,但老矣的费米Tevatron对撞机仍源源不断有新发现产生。作为目前世界上可运行最强大粒子加速器,研究人员观察到了罕见的单顶夸克(Single Top Quark)。
之前,顶夸克只是在强核力产生时才能观察到,相互作用导致了一对顶夸克产生。单顶夸克的产生涉及到弱核力,因此很难在实验上证明。单顶夸克的发现距离1995年首次发现顶夸克恰好14年,它的发现证实了粒子物理学的一项重要参数,包括夸克的总数,对于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介子”有重要意义。
谷歌:创意和数据的决策
当你打麻将的时候,你没有必赢的把握,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而现在,互联网有很多的方法能够得到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是,Doug Bowman还是和谷歌再见了,他抱怨谷歌过于痴迷数据:
"谷歌测试41了种蓝色背景,以判断哪种更好...谷歌要求我用数据证明边框是3、4 、5像素哪一个更加合适..."
在成为一个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之前,我是一个做外包的服装设计师,或者说也是一种产品经理,当时,我的收入和销售是挂钩的。我的经验是,无论你的创意多么酷,都必须通过逻辑和数据的考核。
生意就是生意,资源是有限的,生意的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取得最大的利润。所以,我认为,谷歌的这种做法,恰恰是最正确的。
1.创意:收集足够的创意,不要怕可笑,不要怕匪夷所思,不要怕幼稚,总之,只要是创意,统统收集起来;
2.设计:把"决策都简化为简单的逻辑问题",在逻辑的层面杀掉大部分的创意,根据剩下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原型;
3.决策:根据原型建立数据模型,搜集、处理和测试数据,杀掉大部分的设计,并且完善最终保留的产品的设计。
作为产品经理,对自己的作品是有感情的,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都能够发行,但是,作为产品经理,也需要有这样的觉悟,充满激情的创意完成之后,从设计开始,就必须面对冷酷的封杀。
创意需要天马行空,设计需要尽善尽美,而决策需要冷静理智。
优酷未经授权播郭德纲视频 再陷版权官司
比特网(ChinaByte)3月21日消息 优酷网再次陷入了版权官司。这是继去年9月被起诉非法盗播电影《无间道》要求赔偿20万元后,优酷又一次遭遇索赔,原因是未经授权播放网友上传的郭德纲相声视频。不过这次的原告是广东千鹤影视广播有限公司,而他们索赔的金额为50.5万元。昨天北京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原告千鹤影视称,公司享有“2006年郭德纲-德云社天津相声专场”演出节目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地区的音像制品制作和出版发行权、电视播放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而优酷网上传的包括郭德纲的《我要上春晚》等五部相声作品侵犯了千鹤影视的合法权益,要求优酷网赔偿50.5万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视频网站可能都会有非网站本身上传的侵权视频等等,但是如果监管力度不够,那么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将会源源不断。
传华硕欲合并Eee与笔记本部门
台湾电子时报报道,据业内消息来源透露,华硕正在考虑将新兴的Eee PC部门和原有的笔记本部门合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华硕于2007年底推出了全球首款上网本Eee PC,该专门事业部也应运而生。随着Eee PC引领起的全球上网本风潮,这一部门的规模也迅速膨胀,光芒甚至已经盖过了华硕原有的传统笔记本业务。
随着上网本从7英寸发展到8.9寸、10寸甚至12寸,其设计、工艺、配件愈发趋近于传统笔记本,两大部门直接的业务也开始逐渐重叠。据悉,华硕已经向内部所有相关部门发放了Eee事业部和笔记本事业部的合并计划文档,近期就会拿出具体的合并时间表。
目前,华硕公司CEO沈振来拒绝对这一消息发表评论。
与微软纠纷或将阻止IBM洽购Sun
比特网(ChinaByte)3月21日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尽职调查流程尚未走完,IBM收购Sun的计划并未如期在本周宣布。而Sun在2004年与微软公司达成的一项为期10年的协议或将阻止IBM洽购Sun。
《华尔街日报》网站昨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IBM的律师目前正在按照详细尽职调查的流程,对Sun的一些合同和文件进行审核,这一工作可能还要持续数天时间。这笔交易数额还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计Sun目前手中所持的现金,这笔交易总价值将达约65亿美元。
在传出洽购消息之后,Sun股价周五下跌了6%,收报8.10美元。报道中给出的收购价格较Sun在该收购计划被披露前的股价溢价100%以上。IBM周五股价下跌0.16%,收报92.51美元。
《华尔街日报》在周五发表的报道中称,尽职调查是IBM应走的标准流程之一。据来自汤姆逊路透的数据,IBM在过去10年中进行了160余次收购。据同一消息人士称,谈判双方目前仍认定IBM会推进这次交易,但对于这次尽职调查何时完成,他们并没有一个预期的时间表。更何况目前还有个比较大的问题有可能会阻碍到双方的洽购,那就是报道中提到的一个调查重点是Sun在2004年与微软公司达成的一项为期10年的协议。该协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微软支付7亿美元和解了由Sun提出的一桩反垄断诉讼,另外一个是微软支付9亿美元以解决双方之间的专利纠纷。
谷歌开始为Chrome开发RSS订阅功能
据国外媒体报道,谷歌已经在为Chrome开发使用RSS或Atom技术的Feed订阅功能.
谷歌编程人员芬纳·索拉林森(Finnur Thorarinsson)周三称,尽管Chrome还不支持RSS feed订阅功能,但开发工作“已经开始”,“这一功能的第一部分——发现RSS feed,已经完成.由于第二部分——订阅RSS feed,尚在开发阶段,因此Chrome暂时还不支持RSS feed订阅功能.”
去年9月份发布后,Chrome不具备其他浏览器的许多基本功能,谷歌一直在快马加鞭地为Chrome增添各种功能.
谷歌还在为Chrome开发扩展功能.扩展功能是火狐浏览器的一大卖点.本周初,谷歌编程人员亚伦·博德曼(Aaron Boodman)发布了开发Chrome扩展功能的文档.
业界称Windows 7将推动NAND闪存芯片需求
内存厂商预计Windows 7的将推动NANA闪存芯片的需求,因为这种新的操作系统为利用固态硬盘进行了优化.
微软高级计划经理Leon Braginski在2008年11月举行的Windows硬件工程会议上说,Windows 7更适合使用固态硬盘.在当前的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优化固态硬盘以便适应Windows 7已经成为固态硬盘厂商和笔记本电脑厂商的重点.
业内消息灵通人士称,NAND闪存芯片厂商也把希望寄托在Windows 7上.固态硬盘预计将支持更新一代的PC产品.
DRAMeXchange最近发表评论称,主流NAND闪存芯片的合同价格正在稳定.在3月份的上半个月,8GB MLC芯片的平均销售价格是2.86美元,上涨了10%.16GB MLC芯片的平均销售价格是3.15美元.
Oracle称自己的发行版不是Red Hat的分支
过去两三年里,Oracle一直销售由它提供支持的基于Red Hat Enterprise Linux的发行版Oracle Enterprise Linux,但是Oracle的Linux主管称,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所以Oracle不是Red Hat的分支。
Oracle Enterprise Linux与Red Hat Enterprise Linux二进制兼容,也就是能运行在Red Hat上的软件也能运行在Oracle上。但是Oracle的Linux工程主管Wim Coekaerts表示,Oracle Enterprise Linux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拷贝Red Hat,Linux发行版最要紧的是向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操作系统,提供充分的支持,他说,“我们不想创造一个不同于Red Hat的新发行版,问题是关于支持而不是软件本身。”Oracle称它的想法是加强Linux,而不是从零开始创造一个,Oracle发行版与Red Hat的最大区别就是OCFS(Oracle Cluster File System)文件系统和基于Xen的OracleVM虚拟化技术。
《PCWorld》:火狐浏览器已宣告死亡
《PCWorld》杂志周五刊登分析文章称,在与Chrome浏览器的竞争中,火狐浏览器正逐渐失去计算机专家的青睐.尽管Mozilla基金会仍致力于一些宏大的目标,但火狐浏览器已经宣告死亡.Google近日推出了Linux版的Chrome.即使是在戴尔Mini 9这种性能不强的上网本中,Chrome仍然能够带来快速的互联网浏览体验,尤其是在登录Gmail和Google文档等大量使用JavaScript的网站时.
火狐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曾经很好.但是与Chrome相比,火狐显得非常慢,甚至已经不在同一个级别.这就像一个老年人与一个20岁的年轻人赛跑.Chrome目前已经可以替代火狐.
Mozilla有着一些伟大的目标,他们的工作也值得尊敬.许多互联网专家对Mozilla也有着很高的忠诚度,因为Mozilla在开源软件领域比任何其他公司都做出了更多努力.然而,Mozilla已经忘记了如何制作一款优秀的浏览器.而火狐已不再是互联网专家最青睐的选择,很多人对火狐都存在着各种不满.
火狐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一款开源软件.这意味着该浏览器是由技术驱动的,而用户的意见在其中并不会发挥决定性作用.即使有上百万的用户不满,Mozilla仍能够继续推动火狐的开发.
不过需要看到,Mozilla的收入来自终端用户.当用户使用火狐内建的搜索工具栏进行搜索时,Mozilla都会获得一部分收入.Mozilla目前主要依靠与Google之间的搜索合作在生存,如果用户放弃火狐,那么Mozilla将遭遇资金危机.
火狐项目目前就像是一辆无法停止的载重卡车.这辆卡车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动力,并且将一直朝着此前选定的方向行驶.现在做出改变已经太晚. Chrome已经取胜,而火狐已经宣告死亡.Mozilla唯一的选择是仔细评估浏览器市场的发展,并扭转错误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两到三年之后,将会有很多用户转向Chrome,而他们将不可能再回头使用火狐.
浪潮之巅 第六章 —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四)
1. 好风凭借力
1. 好风凭借力(续)
2. 持续发展的绝招
3. 竞争者
如果说微软是善于便市场优势为技术优势,思科则是反过来,它通过自己的研发和收购,变技术优势为市场优势。虽然华尔街把阿尔卡特-朗讯和加拿大的北电也算做了思科的竞争者,其实这两个以程控交换机见长的公司和思科不完全处在同一个领域,基本上威胁不到思科。而且思科一家的市值超过其它传统通信设备公司的总和。
思科真正的竞争对只有一假一真两个。让我们先来看看假的—Juniper Networks。这个公司基本上是思科的影子公司,相当于 AMD 对英特尔的地位。Juniper 的产品定位在高端,而不像思科从小到 IP 电话机,大到高端路由器都做。虽然 Juniper 是在产品上和思科最相似的公司,但是它的营业额只有思科的 7%,2006 年分别为二十五亿和三百五十亿美元。这还是在 Juniper 并购了和它规模同样大的防火墙厂商 Netscreen 公司以后,而它的市值现在还不到思科的 5%,分别为八十亿美元和一千九百亿美元。思科留着这个竞争对手主要是处于反垄断的考虑。因为有了 Juniper,思科省了很多反垄断法带来的麻烦。而且,美国很多政府部门和大公司在采购时要求必须从两个以上的厂家中挑选,因此,思科为了做生意以必须允许 Juniper 的存在。否则,以思科手上的现金,就可以把 Juniper 买三次了。虽然 Juniper 宣称自己存在的理由是技术好,但是,它这些年增长并不比思科更快,因此更深层的原因是思科必须放它一马。
思科真正的对手是中国的小弟弟华为。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华为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虽然大部分人并不关心它做的路由器产品。因此,在这里也就不用赘述华为的故事和成功经验了。作为一个民办企业,华为虽然得到了政府的一些帮助,但是,它能够发展起来它一开办就定了一个高起点、还靠私营企业的高效率和员工的勤劳。华为公司比思科成立晚四年,早于 Juniper 八年。华为创办时起点就很高,当时邮电部下面的一些研究所还在和 AT&T 等跨国公司谈二流技术的转让和合作,任正非直接就定位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并且短短几年就开发出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08 程控交换机。2006 年,华为的销售额已经到达 650 亿人民币,大约 90 亿美元,是 Juniper 的两倍。值得一提的是华为销售额的三分之二来自海外,这和房地产销售因泡沫经济的虚高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前者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因此,华为已经成为思科在世界上主要的竞争对手。
虽然目前华为的市场占有率按营业额计算只有思科的四分之一,但是前途不可限量。这不仅因为华为以比思科更快的速度发展,更重要的是华为将思科拖入了“中国制造”效应的阴影中,这是后者极不愿意的。我们在以后会专门讨论“中国制造”的效应。它基本的影响是,当一个原本只能在美欧生产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则可以过渡到日本和韩国,进而落脚于中国。美欧公司能赚钱的时间只有从美国到中国这段时间差,以前这段时间可以长达数十年,现在只有几年。一旦一项产品可以由中国制造,那么它的利润空间就会薄到让美欧公司退出市场。现在,思科和华为的竞争就是在这种阴影笼罩下。因为华为已经可以生产和思科匹敌但是价格便宜许多的低端网络设备,因此,思科相应产品的利润已经被华为封顶。思科内部存在一个和 IBM 类似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毛利率相比整个行业并不低,但是扣除研发、市场和管理等费用,就成为亏损部门。在华尔街的压力下,它不得不放弃这些低利润的产品。当然,思科在高端产品和新产品上的优势是华为短期内无法相比的,但是,如果一个公司只剩下高端产品,那么它就在也不能成为全行业的垄断者。
令思科烦恼的是,华为这个“小公司”追赶自己的速度快的惊人,这主要是因为华为比思科灵活得多。在思科,一个产品从立项、设计、开发到测试然后上市,每一个过程都严格而复杂,而华为相对简单得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思科和华为的竞争中,反映在很多跨国公司和中国本土公司的竞争中,包括在互联网行业。跨国公司采用相对保守的策略是合理的,它们只要做到比其它跨国公司发展得更快就可以了,但是千万不能出错,这样,华尔街最满意。但是,当它们遇到不按常规出牌的公司,以前是日本的,现在是中国的公司时,就显得节奏跟不上了。
华为可能是中国目前在 IT 行业唯一可以和世界上的行业老大竞争的公司,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华为从公司结构和经营上已经和美欧上市公司没有什么差别,同时华为有一位了不起的统帅任正非。任正非,作为一个创造者和巨人(Builder and Titan)2005 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 100 个最有影响的人物。它不仅是中国唯一作为创造者和巨人上榜的人,也是全世界除美国以外绝不仅有的几个人之一。华为唯一要注意的是避免亚洲家族企业从兴到衰的宿命。
当然,华为近期还不可能动摇思科的根本。这一两年得益于以互联网公司的兴起,已经走出了 2001 年的谷底销售直线上升。这里,我们在一次看到安迪-比尔定理的作用。在互联网行业,服务型公司谷歌和雅虎等会先起步,然后带动网络设备公司的业绩。从股票表现看,从 2003 年到去年,谷歌的股票率先增长,思科和 Juniper 公司有个滞后,从去年起开始恢复。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思科的股票走势和谷歌吻合的非常好。

相反,思科和传统电信业则不太吻合。下图是思科和电信业大头 Verizon 的股票走势对比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依然方兴未艾,只要思科不做蠢事,今后几年它完全可以乘着互联网第二次革命的浪潮顺利地发展。但是,再往后会怎么样呢?
4. 诺威格定理的宿命
谷歌研究院院长彼得.诺威格博士说,当一个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以后,就不要再指望在市场占有率上翻番了。这句话在信息工业界广为流传。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但是常常被一些公司领导者忽视。在互联网泡沫时代,太阳公司占有了觉得部分工作站市场,市值一度超过一千亿美元。但是,它还在盲目扩大试图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进一步开拓市场,结果,一旦经济进入低谷,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迅速收缩,即使它占到 100% 的市场份额也无济于事,事实上,太阳公司的市值蒸发了 90% 多。
思科公司现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使它占据了全部路由器市场,它也很难使公司在成长一倍。而且,由于反摩尔定理的作用,它的营业额并不能因为多买了一些设备而常比例的提升。因此,除非它能开拓出新的市场,否则会成为下一个朗讯。要摆脱诺威格定理的宿命,就必须找到和原有市场等规模甚至是更大的新市场。
思科的舵手钱伯斯很早就未雨绸缪了。思科大强度投入 VoIP(Voice on IP),即用互联网打电话的业务,包括收购了这个领域颇有名气的 Linksys 公司。同时,思科进军存储设备和服务业务,并且也收购了一些相应的公司,为它的 VoIP 战略做策应。以前,在电话时代,世界上的信息通信主要依靠电话线,每个人或者家庭在那个时代的标识符就是电话号码。当然这些电话线不是乱七八糟搅在一起的,而是通过交换机连接的。到了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信息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正如像在前面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量对比图中所反映的那样。这时,每个人和家庭的表示是 IP 地址,当然,网络路由器代替了原来程控交换机的地位。思科也代替了朗讯的地位。事实上,由于现在互联网的带宽远远超过了过去电话网络的带宽,因此,通过互联网传递语音完全有可能。这样世界上就不需要传统的电话网了,一切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思科公司自己已经使用 IP 电话多年来,但是在全世界普及还需要时间。同时,有一些技术问题要解决,比如电话通过互联网上传播的延时问题,虽然这个问题随着网络速度越来越快而变得不是很明显。Skype 公司已经提供了全球的免费通过互联网的电话服务,但是和思科要做的真正的取代传统电话的 IP 电话还有很大差距。Skype 为了保证一个电话语音数据包能及时地传递到对方,它会将该包复制多份通过互联网上的多条线路进行传送,这种霸道的做法效率其实非常低,比传统电话的传输效率还低得多。只是 Skype 滥用了互联网免费这样点,实际上是让铺设互联网的电信公司变相为它买单。
电话能在互联网上传,有线电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事实上,很多家庭已经使用了有线电视,其线路完全可以用于打电话和上网,当然要进行一些改造。这其中商业的难度比技术上大,因为这些联入家庭的电缆控制住在有限电视公司手里。但是不管怎样,从技术上讲一条高速电缆线完全处理电视、电话和上网三件事,这一切则通过类似于 VoIP 的技术来实现。让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思科为大家设计的远景。张家是个典型的四口之家,晚上上高中的儿子要看橄榄球赛,但是他回家时球赛已经开始了半小时,但是他还是想从头看起。上小学的女儿要看今天同学介绍的最近电视台不会播放的卡通片,父母要看玩昨天看来一半的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这些要求以前是做不到的。现在好了,儿子在电视机前设置了一下比赛的进度,电视台按晚半小时的进度专门为他传来橄榄球比赛。女儿在电视机前搜索到那个卡通片,在遥控器上选择了播放按钮,电视机中就开始播放她想看的卡通了。中间有几个害怕的场面,她采用快进功能就跳了过去,以前她必须捂着眼睛等这些画面过去。父母看电影时从昨天看来一半的地方开始,中间接了朋友的一个电话,他们就让电影停了五分钟,五分钟后,电视台从他们中断的地方继续播放。张家已经很久没有买 DVD 了,因为它们想看的东西在互联网上都有,而且影像效果完全是电影院的效果。张家接电话时,没有用现在的那种固定电话,而是用一个蓝牙耳机通过家里的网络路由器实现的。看完电影后,女儿要把自己度假的 100 张一千万象素的照片传到网上去和同学们共享,她只等了两分钟就完成了。这件事,以前想都不用想,现在由于宽带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 VoIP 以及类似技术的出现,在十年以内应该能成为现实。当每个家庭上网的速度达到现在 DSL 的一百倍,即每秒钟 100 Mbps,那么每个家庭可以同时收看三部高清晰度电影,每部需要 25 Mbps 的带宽,剩下来的四分之一可用于电话,浏览互联网,玩游戏,上传下传照片等等。 由于每家有自己的 IP,因此传媒公司可以根据 IP 为每个家庭提供不同的节目。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用户可以自己控制影像节目的播放,一个电影今天看不完可以明天接着看,漏掉一段新闻可以重播,一场比赛因为时间不合适可以以后补看。这些节目不需要录下来存在自己家,而是放在网络存储服务器上。
在这样一个宽频的互联网世界里,一切通信都通过 X on IP 来实现。那么思科又将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首先,它现有产品的需求量会继续增长,而且,思科的一些现在市场还不大的产品比如网络存储服务器,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因为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提供家庭的娱乐服务,必须将影视的内容存储在本地的一些存储服务器上。
在 VoIP 和网络上影视传输设备领域,思科最有可能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头羊,这样它就可以在互联网浪潮之后,再次搭上宽带通信革命的浪潮。往更长远看,思科如果能走 IBM 的道路,即不断淘汰它利润低的低端产品,将市场主动让给华为等“中国制造”的公司,保守地开拓新领域的成长点,就有可能做到长盛不衰。否则,如果它一意固守现有的市场,则很难摆脱诺威格定理的宿命,将成为下一个朗讯。
浪潮之巅 第六章 —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三)
1. 好风凭借力
1. 好风凭借力(续)
2. 持续发展的绝招
思科上市后,两个创始人马上成了亿万富翁。思科今天的股价,是上市时的500倍。它早期的员工,只要在理财上不要太冒险,比如在互联网泡沫时代买了很多网络垃圾股(当时叫网络概念股),也成了千万富翁或者百万富翁。这些人在富有了以后很多会选择离开公司去创业或者干脆退休。事实上,思科的两个创始人自己已经选择了这条路,离开了公司。
一个成功的公司的早期员工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一般是一些非常爱冒险的人,否则他们不会选择加入新开办的甚至是还没有投资的小公司,他们技术和能力非常强,常常每个人可以独挡一面,因为早期的公司要求员工什么都得能干。他们同时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否则他们在众多新兴公司中就不会挑选中那些日后成功的。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弱点。他们虽然善于开创,但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守成,而后者对于一个大公司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做事快,但是不够精细,因为在公司很小时,抢时间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他们会和新的管理层发生冲突 —— 新的主管会觉得他们不好管。这就如同打江山的人未必能治理江山。这些员工很可能自己出去开公司。而即使留在公司的这些早期员工已经腰缠万贯,原先的动力也要大打折扣。因此,如何留住早期员工,并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便成为了每一个上市的科技公司的难题。
另外,一个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后,每个人的贡献就不容易体现出来,大锅饭现象几乎是全世界的通病。一些员工虽然有很好的想法,也懒得费功夫去推动它,因为自己多花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能多得百分之几的奖金。偶尔出来一两个人试图推动一下,又会发现在大公司里阻力很大。因此,有些员工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宁可自己出来创业,也不愿贡献给自己的公司。这两个问题在硅谷普遍存在,而思科是这些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公司。
思科的办法很像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对待探险者的做法。那时,包括哥伦布和麦哲伦在内的很多航海家都得到了王室的资助。这些冒险者,很多是亡命之徒,其航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名垂青史,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和王室达成一种协议,一旦发现新的岛屿和陆地,则以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王室的名义宣布这些土地归国王所有,同时国王封这些发现者为那个岛屿或者土地的总督,并授予他们征税的权力。这样一来,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的疆土就得以扩大。思科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的人。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优先权把它们买回来,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这样本来想离开思科出去创业的人也就不用麻烦了,接着上自己的班,只是名以上换了一家公司。当然,如果这些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那么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的钱,没有额外的负担。这种做法不仅调动了各种员工尤其是早期员工的积极性,也避免这些员工将来成为自己的对手或者加入对手的阵营。
思科自己公布的从 1993 年起的收购超过百起,这没有包括很多小的收购。以 1999 年思科七十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Cerent 公司为例。后者本身就是由思科前副总裁 Bhadare 创办的,从事互联网上数据传输设备制造的公司,并且在早期得到思科一千三百万美元的投资。Cerent 的技术和产品显然是思科所要的。事实上,从思科分出来的这些小公司比其它创业的公司更容易被思科收购。因为,一方面这些创始人最清楚思科要什么技术和产品,也最了解思科本身的产品以便为思科量身定做。另一方面,他们容易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因为风投公司能看的清它们投的公司将来出路在哪里 —— 卖回给思科。所以,在硅谷一些想通过新兴公司发财上市和收购财的人,当看不准哪个公司有发财相时,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入那些思科人,尤其是思科高管和技术骨干开的小公司。这一招在千禧年的前几年颇为灵验,当然这些弄潮儿还得让人家公司看得上。
在思科,人们经常会遇见自己“二进宫”甚者“三进宫”的同事。一个员工因为转到思科支持的小公司,从名以上讲暂时不算思科员工了,但是随着思科收购回那个小公司,这个员工再次“加入”思科了。这个员工出去转了几年,回到原来的位置,但是却腰缠万贯了。
思科通过这种做法,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它重要设备的技术。因为一旦有更新更好的技术出现,思科总是能有钱买回来。如果说微软是赤裸裸地直接垄断市场,那么思科则是通过技术间接垄断了互联网设备的市场。在一般人印象中,硬件生产厂家的利润不会太高,但是思科的毛利却高达 65%。不仅在整个 IT 领域大公司里排第二位,仅次于微软的 80%,而且远远高于一般人想象的高利润的石油工业(35%)。这种高利润只有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才能做到。
大家也许会问,既然思科这种办法证明有效,为什么别的公司学不来。当然这一方面因为并非所有公司的领袖都有思科 CEO 钱伯斯(John Chambers)的胸怀和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思科的基因使然。思科自己的创建就是用到了两个创始人的职务发明。斯坦福大学当时虽然很想独占“多协议路由器”的发明,但是最终很开明地和两个发明人共享了这项技术。当然思科上市后,波萨克和勒纳为斯坦福捐了很多钱,除此以外斯坦福还拥有很多思科的股票,因此斯坦福和波萨克和勒纳通过思科的到了双赢。正是如此,思科能做到宽容员工用自己职务发明开办公司。另外,思科员工的发明,一般很难单独成为一种产品,而必须应用到现有网络通信系统或设备中,因此它们最好的出路就是卖给思科。所以,思科倒是不怕这些小公司将来反了天。
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信息工业中,这句话要反过来讲,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失败的公司倒是有不少共同之处。思科这种成功的做法,一般的公司是抄不来的。
浪潮之巅 第六章 —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二)
1. 好风凭借力
1. 好风凭借力(续)
和我们前面介绍过的从 AT&T 到微软的各公司相比,思科的发展是最一帆风顺的。思科早期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假如思科早创立两年,它可能在市场还没有起来时就烧完了它的投资而关门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它迟了两年,就可能被别的公司占了先机。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自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们而不是研制包容各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到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场的领先地位。
思科的幸运正好和以朗讯为代表的传统电信公司的不幸互补,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世界上数据传输量急剧增加,而语音通话量下降。下图是从 1996 年到 2002 年世界数据通信量和语音通信量的对比,单位是 Gb/s。

在中国,固定电话市话的通话从 2005 年起甚至出现了下降。据中国信息产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 年 1-11 月,固定电话本地通话时长比 2004 年同期增长 0.1%。信产部方面同时表示,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的增长中,小灵通通话量比去年同期增长 22.0%,所占比例从去年同期的 20.5% 上升到 25.0%。这实际上意味着传统的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实际上为负增长。而 2006 年对比 2005 年,市话的通话量进一步下降。这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手机得以快速普及,另一方面数据传输抢了语音传输的市场。
浪潮之巅第一章“帝国的余辉”登出来后,有一些朗讯的朋友和我争辩认为他们公司还在发展,并不只有余辉。我讲,你们是在发展,而且从语音通信量上看,不到十年增加了一倍多也不算慢,但是语音通信在整个世界通信量中的比重从占统治地位降到一个附庸地位。全世界能花在通信设备上的钱数几乎是一个常数(以每年几个百分点增长),而越来越多的钱花在了数据通信设备例如思科的设备,而不是传统的程控交换机上,(更何况思科也在抢交换机的市场)。虽然朗讯也可以做类似思科用于互联网的产品,但是,它们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了优势,在资金上严重短缺。思科扣除债务拥有一百六十亿美元的现金,而其他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等,扣除债务后是零现金或者是负数。因此,思科自从诞生,就处在了一个想不挣钱都难的行业,而朗讯则进入一个神仙也没办法的时代。
思科幸运地站到了互联网革命的浪潮之巅,在互联网革命大潮的推动下,思科上市后仍然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当然,思科能坐稳网络设备供应商的头把交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非常特殊的文化。
浪潮之巅 第六章 —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一)
1994 年初,我的同事清华的李星教授告诉我当时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提出要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互联网,这便是中国互联网的开始。很快中国派了一个代表团包括吴建平、李星等中国最早研究互联网的学者到美国考察互联网、并且考察生产互联网设备,主要是路由器(Router)的公司。当时很快就定下了美国思科(Cisco)公司的设备,并且很快到了货。很短的时间,中国自己最早的互联网就在大学里诞生了(虽然高能所更早连到了互联网上,但是那实际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实验室的一个子网)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思科公司,即使今天由于思科公司的产品不直接面向用户,知道它的人也远不如知道麦当劳的多,尽管思科有麦当劳的三倍大。但是,如果告诉大家,没有思科和同类公司生产的路由器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那么大家就知道思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了。思科是一个标准的网络时代弄潮儿,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兴,随着其泡沫的破碎而一度衰落。在 2000 年,思科曾经在一瞬间超过微软,成为世界上股值最高的公司(五千四百亿美元),那时思科股票一天的交易额超过当时整个中国股市。911 以后,它的股票一度缩水 85%。那年,思科的 CEO 钱伯斯宣布了思科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裁员,同时他将自己的工资降到每年一美元,成为世界上工资最低的 CEO。这种做法一度被传为佳话,并纷纷为那些愿意和公司同甘共苦的老板们效仿。几年后的今天,思科已走出低谷,并且成为世界最大的设备制造公司。
1.好风凭借力
和惠普、太阳、雅虎、谷歌等公司一样,思科是一个标准的斯坦福公司。斯坦福各个系都有自己联网的计算中心,网络之间通过一种叫路由器的设备连接。八十年代初,斯坦福两个不同系的计算中心主管里奥纳多•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桑迪•勒纳(Sandy Lerner)好上了。上面是事实,下面则是广泛流传的谣言。两个人要在计算机上互相写情书,由于各自管理的网络不同,设备又是乱七八糟,什么厂家的、什么协议的都有,互不兼容,情书传递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两人干脆发明了一种能支持各种网络服务器、各种网络协议的路由器。于是思科赖以生存的“多协议路由器”便诞生了。
听到这个谣言的人绝大多数都信以为真,因为它不仅夹杂着很多事实,而且合情合理。虽然,网络早有了,美国很多大学、公司和政府部门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使用局域网了,连接网络的路由器也早有了。但是,由于不同网络设备厂家采用的网络协议,每个公司都要推广自己采用的协议,没有公司愿意为其它公司做路由器。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时,这个问题不大,因为一个单位内部的网络基本上会采用相同的协议。在 1984 年,互联网还没有兴起,因此各个网络公司如 IBM 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多协议路由器的重要性。
波萨克和勒纳后来结为了夫妇。夫妇两人非常聪明而勤奋,但是更非常幸运。在他们创办了思科公司的一年前,即 1983 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刚刚投资建设了连接各个大学和美国几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广义网 NSFNet,即今天的互联网雏形。当时建设 NSFNet 的目的是让科研人员不需要出差到超级计算机中心就能通过远程登录而使用那些超级计算机。而思科创建的一年后,即 1985 年 NSFNet 就开始和商业网络对接。由于各大学、各公司的网络采用的协议不同,使用的设备也不同,因此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正在这时,1986 年思科推出第一款产品,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用于了刚刚起步的互联网。思科 Cisco 是旧金山英文名字 San Francisco 的最后五个字母,思科公司的图标正是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创始人的意思是要建起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这对夫妇恐怕开始也没有想到以后思科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设备制造商。倒是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风投(Sequoia Capital)看中了这个市场将来的潜力,给这对年轻夫妇投了资。红杉风投投资喜欢投给年轻的穷人,因为越是穷人越有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精神。红杉果然没有看错,到 1990 年,思科就成功地上市。
浪潮之巅 第五章 —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五)
1. 时势造英雄
2.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3. 指令集之争
4. 英特尔和 AMD 的关系
5. 天步艰难
谷歌研究院院长、美国“人工智能”教科书的作者彼得.诺威格博士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在业界广为流传:当一个公司的市场份额超过 50% 以后,就不用再想去将市场份额翻番了。言下之意,这个公司就必须去挖掘新的成长点了。在 2000 年后,英特尔公司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定位。现在,它已经基本上垄断了通用处理器的市场,今后如何发展是它必须考虑的问题。
虽然英特尔在整个半导体工业中仍然只占了一小块,但是,很多市场,尤其是低端的市场、比如存储器市场英特尔是进不去的,也没有必要进去,因此它的成长空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英特尔的特长是在处理器和与 PC 相关的芯片制造上,因此它很容易往这两个市场发展。但是,迄今为止,它在微机处理器之外的芯片开发上不很成功。比如,前几年,它花了好几个亿开发 PC 的外围芯片,最后以失败告终,现在不得不采用 Marvell 公司的芯片集(chip set)。除了计算机,现在许多电器和机械产品都需要用到处理器,比如,一辆中高档的奔驰轿车里面有上百个各种有计算功能的芯片,而手机对处理器芯片的需求就更不用说了。英特尔一度进入了高端手机处理器的市场,但是,由于英特尔公司开发费用太高,这个部门一直亏损,不得不于去年卖给了 Marvell 公司。至此,英特尔公司在微机处理器以外的努力全部失败。
英特尔公司的商业模式历来是靠大投入大批量来挣钱,同一代的芯片,英特尔的销量可是太阳公司的十倍甚至更多,因此,它可以花几倍于其他公司的经费来开发一个芯片。但是,当一种芯片市场较小时,英特尔公司很难做到盈利。现在,这是它面临的最大问题。
英特尔公司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防止开发精简指令集处理器公司例如 IBM 的死灰复燃。虽然在个人微机的市场上,英特尔 x86 系列的处理器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有微软在操作系统中为它保驾。但是在服务器市场却不一定,因为,现在服务器主要的操作系统是开源的 Linux,而 Linux 在什么处理器上都可以运行,因此只要有一种处理器各方面性能明显优于英特尔的,购买服务器的客户就会考虑采用非英特尔的处理器。在能源紧缺的今天,服务器厂家对处理器最关心的已经不单单是速度,而是单位能耗下的速度。现在,一个酷睿处理器如果昼夜不停使用,一年的耗电量已经等同于它的价格。因此,今后处理器设计必须考虑能耗。虽然这两年英特尔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是总的来讲,英特尔复杂指令的芯片不如精简指令的处理器设计简单,相对比较难做到低能耗。这样,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有可能在服务器市场上和英特尔一争,虽然这不会动摇英特尔的根基。我个人认为,在个人微机以外,今后最重要的市场是游戏机市场。现在的游戏机早已不单单是为玩游戏设计的了,它们成为每个家庭的娱乐中心。IBM 等公司至少在目前在这个领域是领先的。IBM 已经垄断了任天堂、Sony 和微软三大游戏机的处理器市场。实际上,现在这些采用精简指令处理器的游戏机无论是从计算速度还是图形功能上讲,都已经超过了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如果下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每个家庭的客厅,那么,IBM 无疑已经拔了头筹。
英特尔虽然雄霸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但随着个人微机市场的饱和,它远景不容乐观。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反摩尔定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处理器的价格在不断下降。同时,它在新市场的开拓上举步艰难,很难摆脱“诺威格效应”的阴影。好在英特尔同时也是安迪-比尔定理的直接受益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微软等公司软件的更新。
结束语
在个人微机时代,组装甚至制造微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连我本人都攒PC机卖过。因此,二十几年来,出现了无数的微机品牌,小到中关村攒出来的自己贴牌子的兼容机,大到占世界绝大部分市场的所谓品牌机,如戴尔、惠普和联想。虽然这些计算机配置和性能大相庭径,但是它们都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系列的处理器。从这个角度讲,微机时代的领导者只有两个,软件方面的微软和硬件方面的英特尔。有人甚至把 PC 机行业称为英特尔/微软体制。
英特尔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证明了处理器公司可以独立于计算机整机公司而存在。在英特尔以前,所有计算机公司都必须自己设计处理器,这使得计算机成本很高,而且无法普及。英特尔不断地为全世界的各种用户提供廉价的、越来越好的处理器,直接地使个人微机得以普及。它大投入、大批量的做法成为当今半导体工业的典范。它无疑是过去二十年信息革命大潮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但是今后除非它能找到新的成长点,否则它会随着 PC 时代的过去而进入自己平和的中老年期。
浪潮之巅 第五章 —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四)
1. 时势造英雄
2.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3. 指令集之争
4. 英特尔和 AMD 的关系
我们在前面提到摩托罗拉公司时用了"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之战"的说法,因为,那对于英特尔来讲确实是一场十分凶险的战争,当时摩托罗拉无论在技术还是财力上都略胜一筹。如果英特尔一步走错,它今天就不会存在了。英特尔和诸多精简指令处理器公司之战,可以说有惊无险,因为英特尔已经是内有实力,外有强援。而今天,英特尔和 AMD 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重量级对手之间的比赛,因此算不上是战争。我想,如果不是反垄断法的约束,英特尔很可能已经把AMD击垮或者收购了。另外,英特尔和 AMD 的关系基本上是既联合又斗争。
AMD 不同于英特尔以往的对手,它从来没有另起炉灶做一种和英特尔不同的芯片,而是不断推出和英特尔兼容的、更便宜的替代品。AMD 的这种做法和它的基因很有关系。AMD 从血缘来讲应该是英特尔的族弟,因为它也是从仙童半导体分出来的,也在硅谷,只比英特尔晚几年,而且也和英特尔一样,从半导体存储器做起。和其它处理器公司不同,AMD 的创始人是搞销售出身的,而一般技术公司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AMD 的这种基因决定了它不是自己会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市场导向的,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在 AMD 创建不久,它就成功地解刨了英特尔的一个八位处理器芯片。八十年代,由于 IBM 采购的原则是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公司参加竞标,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Intel 主动让 AMD 帮它生产芯片卖给 IBM 等公司。
到了 1986 年,英特尔不想让 AMD 生产刚刚问世的 80386,可能是想独占 80386 的利润吧,于是开始毁约。AMD 拿出过去的合同请求仲裁,仲裁的结果是 AMD 可以生产 80386。这下子英特尔不干了,上诉到加州高等法院,这个官司打了好几年,但是法院基本上维持了仲裁的结果。AMD于 是便名正言顺地克隆起英特尔的处理器芯片了。当时微机生产厂家,例如康柏为了同英特尔的压价,开始少量采购 AMD 的芯片。几年后,英特尔再次控告 AMD 公司盗用它花几亿美元买来的多媒体处理的 MMX 技术,AMD 做了让步达成和解。在整个九十年代,英特尔和 AMD 虽然打打闹闹但是,它们在开拓 x86 市场,对抗精简指令集的工作站芯片方面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在市场上的依存要多于竞争。
两千年后美国经济进入低谷,精简指令的工作站的市场一落千丈,太阳公司的股票跌掉了百分之九十几。放眼处理器市场,全是英特尔和 AMD 的天下了。AMD 这次主动出击,利用它提早开发出 64 位处理器的优势,率先在高端市场挑战英特尔,并一举拿下了服务器市场的不少份额。前几年,因为微软迟迟不能推出新的操作系统 Vista,因此个人用户没有动力去更新微机;而同时,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服务器市场增长很快,对 64 位高端处理器芯片需求大增。这样在几年里,AMD 的业绩不断上涨,一度占有 40% 左右的处理器市场,并且挑起和英特尔的价格战。AMD 同时在世界各地,状告英特尔的垄断行为。到去年年初,AMD 不仅在业绩达到顶峰,而且在对英特尔的反垄断官司上也颇有收获,欧盟等国开始约束英特尔。这样一来,英特尔就不能太小觑 AMD 这个小兄弟了。它决定给 AMD 一些颜色看看。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英特尔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酷睿双核处理器终于面世了,性能高于 AMD 同类产品,英特尔重新恢复了它在产品上的领先地位。同时,英特尔在过去的几年里将生产线移到费用比硅谷低得多的俄罗冈州和亚利桑那州,以降低成本,然后,英特尔开始回应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是,英特尔的利润率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 AMD 则从盈利到大幅度亏损。英特尔重新夺回了处理器市场的主动权。现在,两家都是采用 65 纳米的半导体技术。在未来的几年里,英特尔因为在最新的 45 纳米技术上明显领先于 AMD,并且已经开始研发集成度更高的 32 纳米的芯片,它将对 AMD 保持绝对的优势。
我认为,总的来讲,英特尔并没有想彻底把 AMD 打死。因为留着 AMD 对它利大于弊。首先,它避免了反垄断的很多麻烦。今天 AMD 的股值只有英特尔的 5%,后者靠手中的现金就足以买下前者。但是,英特尔不能这么做,否则会有反垄断的大麻烦。其次,留着 AMD 这个对手对英特尔自身的技术进步有好处。柳宗元在他的“敌戒”一文中指出,“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这条规律对于英特尔也适用。英特尔从 1979 年至今,将处理器速度,(如果以小数运算速度来衡量),提高了二十五万倍。如果没有诸多竞争对手的话,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现在它的主要对手只有 AMD 了,从激励自己的角度讲也许要留着它,毕竟,AMD 在技术上不象当年的摩托罗拉和 IBM 那么让英特尔头疼。流传着这么一个玩笑,英特尔的人一天遇到了 AMD 的同行,便说,你们新的处理器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等你们做出来了,我们才会有新的事做。
浪潮之巅 第五章 —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三)
1. 时势造英雄
2.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3. 指令集之争
英特尔在微软的帮助下,在商业上打赢了对摩托罗拉一战。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它在技术上又和全世界打了一战。
当今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可以根据指令集合分成复杂指令(CISC)和简单指令(RISC)两种。一个计算机的程序最终要变成一系列指令才能在处理器上运行。每个处理器的指令集不相同。有些处理器在设计时候,尽可能地实现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指令,这包括早期 IBM 和 DEC 的全部计算机,今天的英特尔和 AMD 的处理器等等。采用复杂指令系统的处理器芯片的好处是它可以实现很复杂的指令,但是它存在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设计复杂,实现同样的性能需要的集成度高;第二,由于每个指令执行时间不一样长,处理器内部各个部分很难流水作业,处理器会出现不必要的等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过去不是问题现在是问题的缺陷,就是复杂指令芯片高集成度带来的高功耗。
针对复杂指令的处理器的上述两个不足之处,八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家们提出了基于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设计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现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美国科学院、工程学院和文理学院三院院士轩尼诗(John Hennessy) 教授和加大伯克利分校著名的计算机教授派特森(David Patterson)院士。精简指令系统只保留很少的常用指令并将一条复杂的指令用几条简单的指令代替。基于精简指令集的设计思想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得计算机处理器的设计得到很大简化,同时由于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可以保证每条指令执行时间相同,处理器内各部分可以很好地流水作业,处理器速度可以比同时期的基于复杂指令的处理器要来得快。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包括很多工作站的处理器和现在最快的 Sony PS/3 游戏机的微处理器 PS/3-Cell。
虽然复杂指令和精简指令的处理器各有千秋,但是在学术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复杂指令集的设计过时了,精简指令集是先进的。尤其是美国所有大学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两门课全是用轩尼诗和派特森合写的教科书。在很长时间里,书中以介绍轩尼诗自己设计的 MIPS 精简指令芯片为主。同时,IEEE 和 ACM 系统结构的论文也以精简指令为主。英特尔设计 8086 时还没有精简指令的芯片,否则我想,英特尔很可能会采用这种技术,而不是复杂指令系统。而一旦走上了复杂指令这条不归路,英特尔为了和 8086 完全兼容,在以后的 80286 和 80386 中必须继续使用复杂指令系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不少精简指令的处理器做出来了,包括轩尼诗设计的 MIPS,后来用于 SGI 工作站,以及派特森设计的 RISC,后来用于 IBM 的工作站。精简指令芯片的速度当时比的复杂指令的要快得多。
到了八十年代末,英特尔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设计和以前 x86 兼容的芯片还是转到精简指令的道路上去。如果转到精简指令的道路上,英特尔的市场优势会荡然无存;如果坚持走复杂指令的道路,它就必须逆着全世界处理器发展潮流前进。在这个问题上,英特尔处理的很理智。首先,英特尔必须维护它通过 x86 系列芯片在微处理器市场上确立的领先地位;但是,万一复杂指令的处理器发展到头了,而精简指令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也不能坐以待毙。英特尔在推出过渡型复杂指令集的处理器 80486 的同时,推出了基于精简指令集的 80860。这个产品事实证明不很成功,显然,市场的倾向说明了用户对兼容性的要求比性能更重要。因此,英特尔在精简指令上推出 80960 后,就停止了这方面的工作,而专心做"技术落后"的复杂指令系列。在整个九十年代,工业界只有英特尔一家坚持开发复杂指令集的处理器,对抗着整个处理器工业。
应该讲英特尔在精简指令处理器的工作没有白花,它在奔腾及以后的处理器设计上吸取了 RISC 的长处,使得处理器内部流水线的效率提高很多。由于英特尔每一种 PC 机处理器的销量都超过同时代所有的工作站处理器销量的总和,它可以在每个处理器的开发上投入比任何一种精简指令处理器多的多的研发经费和人力,这样,英特尔通过高强度的投入,保证了它处理器性能提升得比精简指令还要快。而在精简指令阵营,九十年代五大工作站厂家太阳、SGI、IBM、DEC 和 HP 各自为战,每家都生产自己的精简指令处理器,加上摩托罗拉为苹果生产的 PowerPC,六家瓜分一个市场,最后谁也做不大、做不好。到了 2000 年前后,各家的处理器都做不下去了,或者全部或者部分地开始采用英特尔的产品了。而最早的精简指令的 MIPS 处理器现在几乎没有人用了。轩尼诗和派特森作为两个负责任的科学家,将英特尔处理器加入到自己编的教科书中,以免大学生们再去学习 MIPS 这样的恐龙。
英特尔经过十年努力终于打赢了对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之战。需要强调的是,英特尔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市场打赢的此战。英特尔的表现在很多地方很值得圈点。首先,英特尔坚持自己系列产品的兼容性,即保证以往的软件程序肯定能在新的处理器上运行。这样时间一长,用户便积累了很多在英特尔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每次处理器升级,用户原来的软件都能使,非常方便。因此大家就不愿意轻易更换其它厂家的处理器,即使那些处理器更快。而其它处理器生产厂家这点做的都没有英特尔好,它们常常每过几年就重起炉灶,害得用户以前很多软件不能用了,必须花钱买新的。时间一长,用户就换烦了。第二,英特尔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大强度投入研发,让业界普遍看衰的复杂指令集处理器一代代更新。在九十年代初,英特尔的 x86 系列和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相比在实数运算上要略逊一筹。但是,英特尔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后来居上,而其它厂商因为各自市场不够大,每一个单独的处理器芯片的投入远远不如英特尔,因此反倒落在了后面。与其说英特尔战胜其它厂商,不如说它把竞争对手熬死了。第三,英特尔并没有拒绝新技术,它也曾经研制出两个不错的精简指令的处理器,只是看到它们前途不好时,立即停掉了它们。第四,英特尔运气很好,在精简指令处理器阵营中,群龙无首。这一战,看似英特尔单挑诸多处理器领域的老大。但是,这几家做精简指令处理器的公司因为彼此在工作站方面是竞争对手,自然不会用对手的产品,而且各自为战,互相拆台打价格战,最后,太阳公司和 IBM 倒是把其他几家工作站公司全收拾了,但自己也无力和英特尔竞争了,现在这两家自己也用上了英特尔的芯片。本来,摩托罗拉最有可能一统精简指令处理器的天下和英特尔分庭抗礼,因为它本身不做工作站,而各个工作站厂商原本都是用它的 68000 系列处理器,但是摩托罗拉自己不争气。原因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浪潮之巅 第五章 —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二)
1. 时势造英雄
2. 英特尔摩托罗拉之战
资金密集型的日本半导体公司终究不可能是技术密集型的英特尔公司的对手。英特尔公司迄今唯一遇到的重量级对手只有八十年代的摩托罗拉。正如同罗马帝国的崛起是通过在布匿战争中打败原有的霸主迦太基而完成的,英特尔的崛起是靠击败老牌半导体公司摩托罗拉而实现的。摩托罗拉成立于 1928 年,早在二战期间,它就是美军无线通信的供应商。从六十年代起,它在通信和集成电路方面领先于世界。摩托罗拉比英特尔早两年推出在小数运算性能上五倍好于 8086 的 16 位微处理器 68000。68000 这个名字是以它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六万八千个而获得的。而 8086 只有不到三万个晶体管。当时,不少工作站包括惠普、太阳和已经不存在的阿波罗等等都采用的是摩托罗拉的处理器。在英特尔搞出 80286 的同一年(1982 年),摩托罗拉推出了在性能上明显好于 80286 的 68010,继续作为当时主要工作站的处理器。据说英特尔为了和摩托罗拉竞争在型号上耍了个小花招,英特尔公司第二代处理器本来应该命名为 80186,但是英特尔将这个编号留给了一个不重要的输入输出处理芯片,而将它的系列处理器的编号一下跳到 80286,不懂技术的人还以为英特尔的处理器比摩托罗拉高一代。在 32 位微处理器的较量中,摩托罗拉在技术上和推出的时间上完全占了上风,它接下来的 68020 明显好于英特尔的 80386,除了被用于主要的工作站上,68020 还并被苹果选为麦金托什的处理器。
这时,英特尔公司从外部得到了强援。由于 IBM PC 兼容机的逐步普及,技术上相对落后的英特尔反而占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摩托罗拉后来又推出了对应于英特尔 80486 的 68030,但是,这时各个工作站公司都开始开发自己减指指令(RISC)的处理器,摩托罗拉只剩下苹果一个用户便很难和英特尔竞争了。几年后,摩托罗拉干脆自己也加入了 RISC 的行列做起 PowerPC,十年后,随着苹果也开始使用英特尔的处理器,摩托罗拉彻底推出了微机处理器市场。
摩托罗拉并没有败在技术和资金上,八十年代以前,摩托罗拉在资金、技术各方面都明显强于英特尔。在很长时间里,它的处理器从性能上讲要优于英特尔的同类产品。摩托罗拉之败,首先是外界微软的因素,即英特尔有了微软这个没有签约的同盟军。但是,摩托罗拉自己在商业、管理和市场诸方面也有很多失误。如果摩托罗拉自己经营得当,它今天应该能通过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守住工作站和苹果的市场。
要分析摩托罗拉之败,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英特尔和摩托罗拉这两个公司。首先,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公司。总部在美国中部伊利诺斯州的摩托罗拉虽然也是一个高技术公司,也经历了八十年代的信息革命,但是它的作态完全还是五六十年代的传统的公司。虽然摩托罗拉对雇员在工资和福利上待遇不错,但是公司和员工,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雇佣关系,公司内部管理层次较多,大部分员工基本上没有多少股票期权。因此,公司的业绩和员工的利益关系不大。英特尔公司则是一的典型的硅谷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强度比摩托罗拉要大很多,但是每个人平均的股票期权也多很多。硅谷几个比较好的学区的房子,不少被英特尔公司的早期员工买走了,而这些房子靠工资是一辈子也买不起的。几年前,美国历史频道(History Channel)在节目中评论了中日甲午战争。美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军队之间的战争,虽然双方武器相差不多,战争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悬念,因为一个在专制的农业时代后期的军队很难打赢一个兴起的工业化国家的军队。英特尔和摩托罗拉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
第二,两个公司的统帅水平相去甚远。英特尔公司八九十年代的 CEO 格罗夫虽然是学者出身,同时也是微机时代最优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几次被评为世界上最好的 CEO。摩托罗拉公司由加尔文(Galvin)兄弟创办,公司六十年代传到了儿子手里,八九十年代传到了孙子手里,是个典型的家族公司。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这话果然应验在加尔文家族上,三代人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孙子辈的克里斯托弗•加尔文虽然是被"选成"CEO的,但是如果他不姓加尔文,他永远不可能是摩托罗拉的 CEO,甚至进不了工业界的高层。
在业务上,半导体只是摩托罗拉的一个部门,而微机处理器又只是其半导体部门的一项业务,可是它对于英特尔来讲却是全部。因此,摩托罗拉即使完全退出微机处理器市场也不过是损失一些地盘,而英特尔一旦失败,则会面临灭顶之灾。一般来讲,华尔街总是希望一个上市公司有尽可能多的而不是单一的收入来源,摩托罗拉确实是这么做的,它曾经在计算机的处理器、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对讲机、BP 机、手机和电视接收器等很多领域发展。结果每个领域都很难做大。英特尔公司做事情非常专注,直到今天,它一直集中精力于个人微机的处理器上。每一代产品的研发都是集中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每一次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就像一把散线和一股绳,一把散线很容易被一股绳扯断。因此,专注的英特尔最终把计算机处理器的业务做得很大、很好,而业务多元化的摩托罗拉最后除了在微机处理器上败给了英特尔,在手机上碰到了诺基亚,在信号处理器(DSP)上又败给了德州仪器(TI)。很多人问我雅虎有没有可能在搜索领域赶上谷歌,我明确地回答--没有,因为雅虎不可能专注在这个领域。有时,一个好的公司不能完全按华尔街的意愿办事。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让摩托罗拉和英特尔当时换个个儿,即 IBM PC 采用摩托罗拉的处理器,而将服务器厂家和苹果交给英特尔。那么二十年发展下来,摩托罗拉也很难成为半导体领域的老大,因为它内部的问题没法解决。
浪潮之巅 第五章 — 奔腾的芯(英特尔—Intel)(一)
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到圣荷西市(San Jose)之间,围绕着旧金山海湾有几十公里长,几公里宽的峡谷,通常称为硅谷。(在图中绿线圈出来的部分)那里之所以叫硅谷并不是因为它生产硅,而是它有很多是使用硅的半导体公司,包括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公司。全世界一大半的计算机都是用它的中央处理器(CPU),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很少有公司可以匹敌的。我们在上一章介绍了摩尔定理和安迪-盖茨定理,其中摩尔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而安迪.格罗夫是第四个加入英特尔并把英特尔公司真正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的 CEO。今天,英特尔已经有近十万人,年产值达三百六十亿美元,市值高达一千四百亿美元。三十多年来,英特尔公司成功的关键首先是搭上了个人电脑革命的浪潮,尤其是有微软这个强势的伙伴;第二,它三十年来严格按照它的创始人预言的惊人的高速度在为全世界 PC 机用户提高着处理器的性能,用它自己的话讲,它给了每台微机一个奔腾的芯。

1. 时势造英雄
英特尔公司由戈登•摩尔(Gordon E.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于 1968 年创立于硅谷。此前,摩尔和诺伊斯在 1956 年还和另外六个人一起创办了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同 IBM、DEC 和惠普等公司相比,英特尔在很长时间内只能算是一个婴儿。说它是婴儿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它是个人数少、生意小的小公司,第二,在八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公司如 IBM、DEC 都是自己设计中央处理器,因此这些计算机公司代表了处理器设计和制造的最高水平,而英特尔生产的是性能低的微处理器,是用来补充大计算机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场。单纯从性能上讲,英特尔八十年代的处理器还比不上 IBM 七十年代的,但是,它的处理器大家用得起,不是阳春白雪。即使在七十年代末,英特尔公司生产出了著名的十六位 8086 处理器,大家仍然将它看成小弟弟。在很长时间里,英特尔的产品被认为是低性能、低价格。虽然它的性价比很高,但并不是尖端产品。
虽然 8086 是我们今天所有 IBM PC 处理器的祖宗,但是,当时连英特尔自己也没有预测到它的重用性。当时英特尔公司对 8086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只是想尽可能多地促销。IBM 只不过是英特尔当时众多大大小小的客户之一。1981 年,IBM 为了短平快地搞出 PC,也懒得自己设计处理器,拿来英特尔的 8086 就直接用上了。这一下子,英特尔一举成名。1982 年,英特尔搞出了和 8086 完全兼容的第二代 PC 处理器 80286,用在了 IBM PC/AT 上。由于 IBM 无法阻止别人造兼容机,随着 1985 年康柏(Compaq)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 IBM PC 的兼容机,兼容机厂商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冒了出来。这些兼容机硬件不径相同,但是为了和 IBM PC 兼容,处理器都得是英特尔公司的。下图是整个个人电脑工业的生态链。

可以看出在这个生态链中,只有作为操作系统开发商的微软和作为处理器制造商的英特尔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英特尔的崛起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这正是时势造英雄。
当然,虽然信息革命的浪潮将英特尔推上了前沿,英特尔还必须有能力来领导计算机处理器的技术革命。英特尔的 CEO 安迪•格罗夫在机会和挑战面前,最终证明了英特尔是王者。英特尔起步的八十年代恰恰是日本的十年,当时日本股市的总市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日本东京附近的房地产总值相当于半个美国的房市总值。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半导体公司都在日本,PC 里面日本芯片一度占到数量的 60%(注意:不是价钱的 60%)。以至于日本有些政治家盲目自大,认为日本到了全面挑战美国的时候,全世界都在怀疑美国在半导体技术上是否会落后于日本。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全世界半导体市场就会发现,日本的半导体工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芯片上,如存储器等芯片(即内存),而全世界高端的芯片工业,如计算机处理器和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全部在美国。八十年代,英特尔果断地停掉了它的内存业务,将这个市场完全让给了日本人,从此专心做处理器。当时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全市界挣了很多钱,日本一片欢呼,认为它们打败了美国人。其实,这不过是英特尔等美国公司弃子求势的一招棋。1985 年,英特尔公司继摩托罗拉后,第二个研制出 32 位的微处理器 80386,开始扩大它在整个半导体工业的市场份额。这个芯片的研制费用超过三亿美元,虽然远远低于现在英特尔新的处理器芯片的研制成本,但在当时确实是一场豪赌,这笔研制费超过中国当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对半导体科研全部投入的好几倍。英特尔靠 80386 完成了对 IBM PC 兼容机机市场一统江湖的伟业。
接下来到了 1989 年,英特尔推出了从 80386 到奔腾处理器的过渡产品 80486,它其实是 80386 加一个浮点处理器 80387 以及缓存(Cache)。靠 80486 的销售,英特尔超过所有的日本半导体公司,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顺便说句题外话,今天日本的股市不到 1990 年 40%的水平,可是美国却涨了五倍。1993 年,英特尔公司推出奔腾处理器。从奔腾起,英特尔公司不再以数字命名它的产品了,但是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大家仍然习惯性地把英特尔的处理器称为 x86 系列。
奔腾的诞生,使英特尔甩掉了只会做低性能处理器的帽子。由于奔腾处理器的速度已经达到工作站处理器的水平,高端的微机从那时起,开始取代低性能的图形工作站。到今天,即使是最早生产工作站的太阳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IBM 以及以前从不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苹果公司,都开始在自己的计算机中使用英特尔的或者和英特尔兼容的处理器了。现在,英特尔已经垄断了计算机处理器市场。
2009-03-20
如何令记事本的“自动换行”与“状态栏”功能同时开启。
NotePad 记事本小巧玲珑,用它来简单记录一些文字是非常实用的功能。但是在默认系统设置中,记事本的“自动换行”功能和记事本下方的“状态栏”不能同时开启。例如,假如我们在打开记事本程序后,在“格式”菜单中选中了“自动换行”的选项,那么“查看”菜单中的“状态栏”选项就会被取消,而且会被设置为灰色不可选的状态,除非取消“自动换行”。反之,假如我们先在“查看”菜单中选中了“状态栏”,那么当我们再从“格式”菜单中选中“自动换行”选项后,状态栏就会立即消失,同时“状态栏”选项会变成灰色不可选的状态。总之,“自动换行”与“状态栏”,这两个功能要么全部不开启,要么只能开启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同时开启。
那么有没有办法令“自动换行”和“状态栏”功能同时开启呢?既然记事本默认的设置行不通,只好修改注册表间接实现。首先打开记事本程序,在“格式”菜单中选中“自动换行”的选项,然后关闭记事本。接下来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定位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Notepad,将 DWORD 值 StatusBar 的值由 0 修改为 1,然后退出注册表编辑器,重新打开记事本,即可发现“自动换行”和“状态栏”已经同时启用了。虽然此时“查看”菜单中的“状态栏”依然是灰色不可选的状态,但是“状态栏”已经被选中了。
不过,“自动换行”与“状态栏”始终是不能同时开启的,一旦我们在修改注册表后又重新在记事本中修改了“自动换行”的选项,原先的修改就将失效。此时就必须按照上述方法重新修改注册表方可再次令“自动换行”和“状态栏”同时开启。
Win 2003如何应用组策略和安全模
概要
组策略用于从一个单独的点对多个Microsoft Active Directory目录服务用户和计算机对象进行配置。在默认情况下,策略不仅影响应用该策略的容器中的对象,还影响子容器中的对象。
组策略包含了“计算机配置 | Windows 设置 | 安全设置”下的安全设置。您可将预先配置的安全模板导入策略,来完成对这些设置的配置。
应用组策略
下列步骤显示了如何应用组策略,以及如何向“用户权限分配”添加安全组。
• 将组策略应用于组织单位或域
1.依次单击“开始”、“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打开“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
2.突出显示相关域或组织单位,单击“操作”菜单,选择“属性”。
3.选择“组策略”选项卡。
注意:每个容器可应用多个策略。这些策略的处理顺序是从列表的底部向上。如果出现冲突,最后应用的策略优先。
4.单击“新建”创建一个策略,并为其指定有实际意义的名称,如“域策略”。
注意:单击“选项”按钮可配置“禁止替代”设置。“禁止替代”是为每个单独的策略配置的,而不是为整个容器;“阻止策略继承”则是为整个容器配置的。如果“禁止替代”和“阻止策略继承”设置发生冲突,“禁止替代”设置优先。要配置“阻止策略继承”,请选中 OU 属性中的复选框。
组策略可自动更新,但为了立即启动更新过程,可在命令提示符下使用下面的 GPUpdate 命令:
GPUpdate /force
向“用户权限分配”添加安全组
1.依次单击“开始”、“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打开“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
2.突出显示相关 OU(如“成员服务器”),单击“操作”菜单,选择“属性”。
3.单击“组策略”选项卡,选择相关策略(如“成员服务器基准策略”),然后单击“编辑”。
4.在“组策略对象编辑器”中,依次展开“计算机配置”、“Windows 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然后突出显示“用户权限分配”。
5.在右侧窗格中,右键单击相关用户权限。
6.选中“定义这些策略设置”复选框,单击“添加用户和组”修改该列表。
7.单击“确定”。
将安全模板导入组策略
下列步骤显示了如何向组策略导入安全模板。
• 导入安全模板
1.依次单击“开始”、“管理工具”、“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打开“Active Directory 用户和计算机”。
2.突出显示相关域或 OU,单击“操作”菜单,选择“属性”。
3.选择“组策略”选项卡。
4.突出显示相关策略,单击“编辑”。
5.依次展开“计算机配置”、“Windows 设置”,然后突出显示“安全设置”。
6.单击“操作”菜单,选择“导入策略”。
7.导航到 \Security Guide\Job Aids,选择相关模板,单击“打开”。
8.在“组策略对象编辑器”中,单击“文件”菜单,选择“退出”。
9.在容器属性中,单击“确定”。
使用“安全配置和分析”
下列步骤显示了如何使用“安全配置和分析”来导入、分析和应用安全模板。
• 导入安全模板
1.依次单击“开始”、“运行”。在“打开”文本框中键入 mmc,然后单击“确定”。
2.在 Microsoft 管理控制台中,单击“文件”,选择“添加/删除管理单元”。
3.单击“添加”,突出显示列表中的“安全配置和分析”。
4.依次单击“添加”、“关闭”、“确定”。
5.突出显示“安全配置和分析”,单击“操作”菜单,选择“打开数据库”。
6.键入新的数据库名称(如 Bastion Host),单击“打开”。
7.在“导入模板”界面中,导航到 \Security Guide\Job Aids,选择相关模板。单击“打开”。
• 分析导入的模板并与当前设置比较
1.突出显示 Microsoft 管理单元中的“安全配置和分析”,单击“操作”菜单,并选择“立即分析计算机”。
2.单击“确定”,接受默认的“错误日志文件路径”。
3.完成分析后,展开节点标题对结果进行研究。
• 应用安全模板
1.突出显示 Microsoft 管理单元中的“安全配置和分析”,单击“操作”菜单,选择“立即配置计算机”。
2.单击“确定”,接受默认的“错误日志文件路径”。
3.在 Microsoft 管理控制台,单击“文件”,然后选择“退出”关闭“安全配置和分
微软Windows XP系统网络应用技巧集锦
我们需要应用技巧
Windows XP虽然功能强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经常出现的网络故障,这些问题实际上我们只要掌握一些Windows XP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它就会服服帖帖的为您服务。
1、五步轻松解决Windows XP互访问题
曾经遇到很多用户抱怨,在局域网内安装了Windows XP的电脑不能与安装了Windows 98的电脑互相访问,安装了Windows XP的电脑与安装了Windows XP的电脑也不能互相通信。
见过很多高手提供的高招,归纳起来有以下4点:一是开启GUEST账号;二是安装NetBEUI协议;三是查看本地安全策略设置是否禁用了GUEST账号;四是设置共享文件夹。
然而,即便把这4点都做到了,有时也仍然解决不了Windows XP的互访问题。因为在Windows XP中要想实现互访,还需设置这一步:在Windows桌面上用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然后单击“计算机名”选项卡,看看该选项卡中有没有出现你的局域网工作组名称,如“Works”等。
然后单击“网络ID”按钮,开始“网络标识向导”:单击“下一步”,选择“本机是商业网络的一部分,用它连接到其他工作着的计算机”;单击“下一步”,选择“公司使用没有域的网络”;单击“下一步”按钮,然后输入你的局域网的工作组名,如“Works”,再次单击“下一步”按钮,最后单击“完成”按钮完成设置。重新启动计算机后,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就应该可以互访了。
·方法集锦
2、取消Win2000/XP每次开机的默认共享(如:C$、D$等)
Win2000/XP为了网络管理需要,默认设置了磁盘共享,如:C$、D$等。即使你去掉,但下次开机后又会自动共享。这样会给机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那如何去除它呢?跟我来吧!
对于服务器而言在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下,增加一个名为“AutoShareServer”的双字节值,设为“0”。然后去掉共享,重新启动。
对于工作站而言在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下,增加一个名为“AutoShareWks”的双字节值,设为“0”。然后去掉共享,重新启动。
3、要在Windows XP上安装NetBEUI协议:
默认情况下XP中并未安装NetBEUI协议,如果想安装,则可以按以下*作进行:
以Administrator账号登录。把Windows XP光盘插入广驱,打开光盘下的 Valueadd\MSFT\Net\NetBEUI目录。把Nbf.sys复制到%SYSTEMROOT%\System32\Drivers文件夹。把Netnbf.inf 复制到隐藏的%SYSTEMROOT%\Inf文件夹。
复制完这些文件,依次点击开始-控制面板,双击网络连接图标。用鼠标右键点击你准备安装NetBEUI协议的网卡,选择属性。在General选项卡下,依次点击安装-协议-添加,从列表中选择NetBEUI协议,并确定。
4、我的IE浏览器无法登录聊天室,另外点一些下载页面也点不开,请问是什么回事?
IE中点击链接不能从新窗口中打开原因也很多,可按下述方法解决:
1)如果你使用的是WINNT/WIN2000/WINXP/WIN2003,可能你中了冲击波,先用专杀工具杀毒,然后再安装补丁。
2)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不适合你或无法解决问题则可以在“运行”中依次执行:
regsvr32 /i urlmon.dll
regsvr32 actxprxy.dll
regsvr32 shdocvw.dll
3)如果第三步还没有解决问题,则可以附加如下*作:
从其它同系统的正常机子上复制以下文件覆盖本机的文件(也可以从安装文件中提取):shdocvw.dll、msjava.dll、actxprxy.dll、oleaut32.dll、mshtml.dll、browseui.dll、shell32.dll
4)终极方法:
重新安装IE/重新安装系统。
·方法集锦
2、取消Win2000/XP每次开机的默认共享(如:C$、D$等)
Win2000/XP为了网络管理需要,默认设置了磁盘共享,如:C$、D$等。即使你去掉,但下次开机后又会自动共享。这样会给机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那如何去除它呢?跟我来吧!
对于服务器而言在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下,增加一个名为“AutoShareServer”的双字节值,设为“0”。然后去掉共享,重新启动。
对于工作站而言在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下,增加一个名为“AutoShareWks”的双字节值,设为“0”。然后去掉共享,重新启动。
3、要在Windows XP上安装NetBEUI协议:
默认情况下XP中并未安装NetBEUI协议,如果想安装,则可以按以下*作进行:
以Administrator账号登录。把Windows XP光盘插入广驱,打开光盘下的 Valueadd\MSFT\Net\NetBEUI目录。把Nbf.sys复制到%SYSTEMROOT%\System32\Drivers文件夹。把Netnbf.inf 复制到隐藏的%SYSTEMROOT%\Inf文件夹。
复制完这些文件,依次点击开始-控制面板,双击网络连接图标。用鼠标右键点击你准备安装NetBEUI协议的网卡,选择属性。在General选项卡下,依次点击安装-协议-添加,从列表中选择NetBEUI协议,并确定。
4、我的IE浏览器无法登录聊天室,另外点一些下载页面也点不开,请问是什么回事?
IE中点击链接不能从新窗口中打开原因也很多,可按下述方法解决:
1)如果你使用的是WINNT/WIN2000/WINXP/WIN2003,可能你中了冲击波,先用专杀工具杀毒,然后再安装补丁。
2)如果上述两种情况都不适合你或无法解决问题则可以在“运行”中依次执行:
regsvr32 /i urlmon.dll
regsvr32 actxprxy.dll
regsvr32 shdocvw.dll
3)如果第三步还没有解决问题,则可以附加如下*作:
从其它同系统的正常机子上复制以下文件覆盖本机的文件(也可以从安装文件中提取):shdocvw.dll、msjava.dll、actxprxy.dll、oleaut32.dll、mshtml.dll、browseui.dll、shell32.dll
4)终极方法:
重新安装IE/重新安装系统。
欧盟拒绝增加经济刺激和救助支出
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的欧盟领导人拒绝了要其扩大财政刺激规模的呼吁,不同意对正在困境中挣扎的东欧国家增加援助。
欧盟领导人表示,他们愿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750亿美元资金,以增强该机构的资金实力,但前提是美国和中国也同意向IMF提供资金。IMF正寻求将它用于救助各成员国的资金储备增加一倍,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5,000亿美元。
但包括德国和英国在内的欧盟主要国家反对增加欧盟对经济上陷入困境的中、东欧成员国的资助。欧盟总规模达250亿欧元(合327亿美元)的救助基金已大多花在了对匈牙利和拉脱维亚的援助上。
当前的经济危机正在向欧盟各国的实体经济蔓延。据报导,法国大小城市周四有一百多万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采取更多行动解决经济危机的影响。
美国正在向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施加压力,要其在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等方面采取更多措施来提振萎靡不振的世界经济。到目前为止,以德国牵头的欧盟一直拒绝采取更多经济刺激措施,并警告美国在4月2日于伦敦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不要力促各方讨论这一问题。
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周四对德国议会发表讲话时说,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德国政府在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以提振世界经济方面正在做更多工作。经济学家们说,随着欧盟那些财力较弱的成员国陷入更深的经济困境,德国继续坚持这一立场可能会遇到来自这些国家的压力。
虽然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目前已处于6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它的公共财政状况仍相对强劲,德国仍受到资本市场的信任。
批评人士说,这意味着德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负债来进一步提升国内需求。Barclays Capital的欧洲经济学家卡罗(Julian Callow)说,由于德国不愿意这么做,其邻国将不必要地遭受更严重的经济衰退。
默克尔等德国领导人出于几点理由不愿意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由于德国人口日益老龄化,该国的退休金和医疗保健支出正不断增加,令政府财政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德国近几届政府一直在人口老化问题日益加重之际下大力气削减公共债务。
对于欧盟禁止成员国过分增加预算赤字的规定德国一直予以支持,德国政府担心,如果它放弃这一立场,其他欧盟成员国将无节制地增加政府开支,最终背负上无力偿还的公共债务。如果那样,在德国政府看来,德国纳税人将不得不救助那些大肆挥霍的意大利等国人。
全球经济危机考验中印关系
对玩具、轮胎和铁矿石的争吵正在加剧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两个亚洲大国都希望撬开对方的市场,降低全球经济减速造成的冲击。
中国的出口企业寄希望于不断扩大的印度市场能帮助抵消美国需求的放缓。不过印度正指责中国公司在印度市场上大肆出售在其它地区无法卖出的产品,并已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了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指控。这种贸易冲突正在考验这两个邻国改善长期以来复杂敏感的双边关系的努力。
印度商工部商务秘书戈帕尔•皮莱(Gopal K. Pillai)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始终认为,世界之大足以容纳下印度和中国,但我们仍出现了出口增长损害了印度产业的问题。这是我们担忧的原因。
周四,印度和中国的商务部官员在新德里举行会议,试图找到共同立场。两国政府同意设立工作组,每隔几个月召开有关贸易问题的会议,然后再考虑是否诉诸WTO。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说,中国没有考虑对印度进行报复,但并不排除以后在WTO采取行动的可能。
他对记者说,我相信双方都有能力通过沟通、磋商妥善解决问题。两国经济能够共同走出目前危机的阴影。
两国经常鼓吹双方合作能够带来的巨大潜力。两国官员说,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中重要性的提高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使他们有可能在自然资源定价上结成盟友,在经贸论坛中成为合作伙伴,也成为彼此商品的大买家。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数据,2008年的双边贸易额比上年增长了34%,达到了517.8亿美元。
尽管双边贸易大幅增长,但摩擦并未缓和多少,甚至可能在恶化。最近的纠纷就凸显出目前的困难时期是如何让他们的竞争关系变得更加激烈了。
今年初,印度以安全原因为由停止进口中国玩具,后来又放宽了对某些产品的禁令。周三,中国在WTO有关贸易技术壁垒的一个研讨会上提及了印度的玩具禁令。目前印度在WTO还有大约十几起针对中国的未结反倾销案,其中包括对卡车轮胎和工业化学品出口激增的调查。
这些争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国在全球经济放缓时的相互冲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中国和印度经济的经济学家巴尔丹(Pranab K. Bardhan)说,印度似乎比中国更不愿意开放国内没有遇到多少外国竞争的产业。他说,印度是世界上全球化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
最近几个月里,印度与世界经济相对隔绝的状况可能使其没有受到全球经济严重下滑的冲击。印度1月份的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但海外销售只占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约五分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说,预计2009年印度经济将增长5.1%,低于2008年的7.3%。相比之下,出口占中国经济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下滑的速度更快。今年2月,中国的出口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6%。IMF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6.7%,低于去年的9%。
随着中国出口减缓,工厂就业萎缩,中国政府承受着对抗外国贸易保护主义迹象的压力。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文富德说,印度的需求可能达不到美国的规模,但印度对一个不断增长的庞大市场设置的障碍会引发担忧。
文富德说,印度制造的对华贸易摩擦绝大多数都是无理的。
印度官员则反驳说,中国虽然嘴上喊着自由贸易,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商务秘书皮莱说,中国政府向出口商提供补贴,阻碍印度农产品进口,还支持掠夺印度薄弱产业的中国公司。
皮莱说,最近几个月,中国国有化学制品企业通过虚价将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印度,同时又藉助沿用多年的安全检测阻碍印度农产品出口。他还说,上世纪90年代,从中国进口的低价青霉素令印度竞争对手遭遇灭顶之灾,后来中国就提高了青霉素的价格。
皮莱说,根本问题在于中国并非市场经济。商工部大门口的一块标牌显示了印度与中国的明显区别。标牌上写着:印度:迅速发展的自由市场民主国家。
即便是互补贸易领域,最近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印度贸易公司抱怨中国炼钢厂商减产后逐渐减少印度铁矿石定购量,导致印度公司出现重大亏损。中国进口商则说,印度政府对铁矿石征收关税导致印度铁矿石价格上涨。皮莱说大多数合同已经解决。
一些人认为,中国和印度可以通过更多的合作来解决分歧。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教授、Getting China and India Right一书的着者之一古普塔(Anil Gupta)说,中国自身已经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可以帮助印度兴修公路、桥梁和机场等基础设施。
古普塔说,中国公司会给印度带来负担得起的设备和建筑技术,而印度合作伙伴可以为建设项目筹集资金并让项目在印度政府机构获得通过。印度的Larsen & Toubro Ltd.和上海城建集团正合作修建德里地铁项目的一部分。古普塔说,这是个很大的机会。
在印度开展业务的中国管理人员抱怨说,双方的商业关系中仍然存在不信任。中印两国曾于1962年爆发边境战争,印度战败,而两国间仍有未解决的领土争议。中国在印度的投资也遭到严格的安全审查;一些中方管理人员的工作签证一直是个问题。
已在新德里工作数年的中国管理人员Andy Wang说,很多中国人都想来印度,但随后他们发现在这儿开展业务有多难。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人们对印度的兴趣和投资就会减少。
皮莱说,在38个中国投资项目中,只有两个项目因安全问题而被否决;数千名在印度工作的中国人都没有签证问题。
一些官员预见中印将会组建广泛的经济联盟,但其实中印关系还远远不到这种程度。虽然两国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都与美国在农产品进口问题上发生冲突,但两国之间在出口市场、能源资产和投资项目等方面仍存在强烈竞争。皮莱说,合作还没有真正实现。
美众议院通过奖金税法案 附加税高达90%
美国国会众议院周四通过立法,将严格限制今年华尔街机构的奖金。陷入困境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在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后,向员工发放了巨额奖金,引起公众的普遍不满,两党议员也非常愤怒。
众议院以328票赞成、93票反对通过了这项法案。根据该法案规定,在从政府金融救助计划中获得50亿美元及以上资金的企业内,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员工将按90%的税率征收附加税。如果获得参议院通过并由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这项奖金税将追溯至2008年12月31日。
据纽约州审计处的数据,去年华尔街公司在纽约市发放了超过184亿美元奖金。薪酬专家估计,可能将有数千名员工受到该法案的影响。
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 Inc.)、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Inc.)和U.S. Bancorp这八家银行从政府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中获得了5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
国会工作人员表示,对于个人来说,新税是在现有税收体系(既包括通常的收入所得税又包括替代最低税额)基础上附加的。所谓的替代最低税额意在保证富有的个人无法逃避联邦税。众议院的法案还将适用于陷入困境的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两家公司从另一项计划中获得了联邦资金。国会工作人员说,如果汽车生产商获得政府注资,未来它们也可能会被包括进来。
参议院最早将于下周提出一项类似的提案,税率没有众议院法案的高,但是将适用于更多的员工和公司。参议院法案由参议院财政委员会(Senate Finance Committee)中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共同起草;根据法案,大部分奖金将征收70%的附加税,员工和企业各缴纳一半。
两院的法案都规定,公司可能通过返还足够数额的政府救助资金而逃避奖金税。一些华尔街公司已经正式申请提前返还政府救助资金,而新税法使其他公司也纷纷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不过监管机构对允许企业返还资金存有疑虑,原因之一是这样做可能会增加促进金融体系稳定的工作的复杂性。
尽管解决华尔街奖金问题本周在华盛顿被看作增加政治得分的好机会,很多金融分析人士以及奥巴马政府的一些官员担心,事实可能证明匆促通过法案可能会是糟糕的政策,有可能破坏政府的金融救助计划。
日前奥巴马总统发表了一份声明,助手们表示声明有意说得较为含糊。奥巴马在声明中说,众议院的投票公正地反映了很多人对奖金问题感到愤怒,不过并没有提到法案的实质。奥巴马晚些时候亮相《今夜脱口秀》(The Tonight Show with Jay Leno)时说,他理解人们的失望。他说,人人都很气愤,不过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防范于未然,现在的问题是钱已经给出去了,人们忙着想方设法报复他们。
不过私下里,奥巴马政府内部有人担心,目前围绕着联邦救助计划的愤怒的政治气氛会吓跑私营领域的参与者,而政府需要这些人来提振支撑金融体系。
浪潮之巅 第四章 —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三)
1. 摩尔定理(Moore’s Law)
2. 安迪-比尔定理 (Andy and Bill’s Law)
3. 反摩尔定理 (Reverse Moore’s Law)
Google(谷歌)的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如果你反过来看摩尔定理,一个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IT 界把它称为反摩尔定理。反摩尔定理对于所有的 IT 公司来讲,都是非常可悲的,因为一个 IT 公司花了同样的劳动,却只得到以前一半的收入。反摩尔定理逼着所有的硬件设备公司必须赶上摩尔定理规定的更新速度。事实上,所有的硬件和设备生产厂活得都是非常辛苦的。下表中列举了各个领域最大的公司今天的股值和他们最高值地比例。
IBM: 82%.
CISCO: 40%
Intel: 33%
AMD: 30%
Marvel: 60%
HP: 70%
Dell: 35%
Sun Microsystems: 10%
Motorola: 33%
这里面,除了 IBM 不单纯是硬件厂商,而有很强的服务和软件收入得以将股票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余的公司和它们最好水平相去甚远。而今天,美国股市几乎是在历史最高点。这说明,以硬件为主的公司因为反摩尔定理的影响,生计之艰难。如果有兴趣读一读这些公司财报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公司的发展波动性很大,一旦不能做到摩尔定理规定的发展速度,它们的盈利情况就会一落千丈。有的公司甚至会有灭顶之灾,比如十年前很红火的 SGI 公司。即使今天它们发展的不错,却不能保证十年以后仍然能拥有翻番进步,因此,投资大师巴菲特从来不投这些 IT 公司。
事实上,反摩尔定理积极的一面更为重要,它促成科技领域质的进步,并为新兴公司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和所有事物的发展一样,IT 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有量变和质变两种。比如说,同一种处理器在系统结构(Architecture)没有太大变化,而只是主频提高了,这种进步就是量变的进步。当处理器由十六位上升到三十二位,再到六十四位时,就有了小的质变。如果哪一天能用到纳米技术或者生物技术,那么就做到了质的飞跃,半导体的集成度会有上百倍的提高。为了赶上摩尔定理预测的发展速度,光靠量变是不够的。每一种技术,过不了多少年,量变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光,这时就必须要有革命性的创造发明诞生。
在科技进步量变的过程中,新的小公司是无法和老的大公司竞争的,因为后者在老的技术方面有无以伦比的优势。比如,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在老式的模拟手机上是无法和传统的通信设备老大摩托罗拉竞争的。但是,在抓住质变机遇上,有些小公司会做得比大公司更好而后来居上,因为它们没有包袱,也比大公司灵活。这也是硅谷出现了众多的新技术公司的原因。
十三年前,我最早上网时用的是一个 2.4千 波特率(Kbps)的调制解调器。两年后,我的一个同学,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东方网景的创始人送了我一个当时最新的 14.4 Kbps 的调制解调器,我马上感觉速度快多了。由于我们今天数字电话传输率本身限制在 64Kbps,因此调制解调器的传输率最多到 56Kbps,所以到 1995 年,我的几个同事就预言用电话线上网速度超不过这个极限。如果停留在用传统的方法对调制解调器提速,确实要不了几年摩尔定理就不适用了。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出现了 DSL 技术,可以将电话线上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近二百倍。DSL 技术虽然最早由贝尔核心实验室发表,但真正把它变为实用技术的是斯坦福大学的约翰•查菲教授。查菲教授三十几岁就成为了 IEEE 的资深会员(Fellow),刚四十岁就成为了美国工程院院士。1991 年,他带着自己的几个学生,办起了一家做 DSL 的小公司 Amati。1997 年,他把 Amati 公司以四亿美元的高价卖给了德州仪器(TI)。这是硅谷新技术公司典型的成功案例。在调制解调器发展的量变阶段,就不会有 Amati 这样的小公司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无法和德州仪器竞争。但是,一旦调制解调器速度接近原有的极限时,能够突破这个极限的新兴公司就有机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反摩尔定理使得 IT 行业不可能像石油工业或者是飞机制造业那样只追求量变,而必须不断寻找革命性的创造发明。因为任何一个技术发展赶不上摩尔定理要求的公司,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大公司们,除了要保持很高的研发投入,还要时刻注意周围和自己相关的新技术的发展,经常收购有革命性新技术的小公司。它们甚至出钱投资一些有希望的小公司。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思科公司,它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买回了很多自己投资的小公司。
反摩尔定理同时使得新兴的小公司有可能在发展新技术方面和大公司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小公司办得成功,可以像 Amati 那样被大公司并购(这对创始人、投资者以及所有的员工都是件好事)。甚至它们也有可能取代原有大公司在各自领域中的地位。例如,在通信芯片设计上,广通(BroadCom)和 Marvell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朗讯的半导体部门,甚至是英特尔公司在相应领域的业务。
当然,办公司是需要钱的,而且谁也不能保证对一个新兴公司的投资一定能够得到收益。有些愿意冒风险而追求高回报的投资家将钱凑在一起,交给既懂得理财又懂得技术的专业人士打理,投给有希望的公司和个人,这就渐渐形成了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办好一个高科技公司还需要有既志同道合又愿意承担风险的专业人才,他们对部分拥有一个公司比相对高的工资更感兴趣,因此就有了高科技公司员工的期权制度。
IT 行业发展至今,自有它的生存发展之道。它没有因为价格的不断下降而萎缩,而是越来越兴旺。我们以后还会陆续介绍它的发展规律。
浪潮之巅 第四章 —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二)
1. 摩尔定理(Moore’s Law)
2. 安迪-比尔定理 (Andy and Bill’s Law)
摩尔定理给所有的计算机消费者带来一个希望,如果我今天嫌计算机太贵买不起,那么我等十八个月就可以用一半的价钱来买。要真是这样简单的话,计算机的销售量就上不去了。需要买计算机的人会多等几个月,已经有计算机的人也没有动力更新计算机。其它的 IT 产品也是如此。
事实上,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世界上的个人微机销量在持续增长。2004 年,英特尔公司估计,五年内,即到 2009 年,世界上 PC(包括个人机和小型服务器)的销量会增长 60%,远远高于经济的增长。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 界把它总结成安迪-比尔定理,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安迪是原英特尔公司 CEO 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比尔就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而且,过去整个视窗操作系统不过十几兆大小,现在要几千兆,应用软件也是如此。虽然新的软件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强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绝对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因此,一台十年前的计算机能装多少应用程序,现在的也不过装这么多,虽然硬盘的容量增加了一千倍。更糟糕的是,用户发现,如果不更新计算机,现在很多新的软件就用不了,连上网也是个问题。而十年前买得起的车却照样可以跑。
这种现象,乍一看来是微软在和大家做对。实际上,盖茨本人和其它厂商也不想把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搞得这么大。据了解,盖茨本人多次说,他过去搞得 BASIC 只有几十 K,你们(微软工程师们)搞一个.NET 就要几百兆,其中一定可以优化。当然,我们知道微软现在的.NET 比二十年前的 BASIC 功能要强的多,但是否强了一万倍,恐怕没有人这么认为。这说明,现在软件开发人员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精打细算了。我们知道,当年的 BASIC 解释器是用汇编语言写成的,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否则在早期的 IBM-PC 上根本运行不了。但是,要求软件工程师使用汇编语言编程,工作效率是极低的,而且写出的程序可读性很差,不符合软件工程的要求。今天,由于有了足够的硬件资源,软件工程师做事情更讲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规范化和可读性等等。另外,由于人工成本的提高,为了节省软件工程师写程序和调程序的时间,编程的语言越来越好用,同时效率却越来越低。比如,今天的 Java 就比 C++ 效率低得多,C++ 又比二十年前的 C 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样功能的软件,今天的比昨天的占用硬件资源多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
虽然用户很是烦恼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但是在 IT 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举个例子,到去年上半年为止,因为微软新的操作系统 Vista 迟迟不能面市,从英特尔到惠普、戴尔等整机厂商,再到 Marvell 和 Seagate 等外设厂商,全部销售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用户没有更新计算机的需求。这些公司的股票不同程度地下跌了 20% 到 40%。去年底,微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Vista 终于上市了,当然微软自己的业绩和股票马上得到提升,萧条了一年多的英特尔也在今年初扭转的颓势,当然惠普和戴尔也同时得到增长。今年,这三家公司的股票都有大幅度上涨。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该轮到硬盘、内存和其它计算机芯片的厂商开始复苏了。Vista 相比前一个版本 XP,也许多提供了 20% 的功能,但是它的内存使用几乎要翻两番,CPU 使用要翻一番,这样,除非是新机器,否则无法运行 Vista。当然,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原来的操作系统 XP,但是很快的,微软和其它软件开发商会逐渐减少对 XP 系统的支持,这样就逼着用户更新机器。
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电脑工业整个的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收益,而这些整机生产厂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厂订货购买新的芯片、同时向 Seagat e等外设厂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票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华尔街的投资者都知道,如果微软的开发速度比预期的慢,软件的业绩不好,那么就一定不能买英特尔等公司的股票了。
对用户来讲,现在买一台能用的计算机和十年前买一台当时能用的计算机,花出去的钱是差不多的,如果不是“中国制造”效应的影响,还会因为通货膨胀略有提高。(这句话是不是应该是这样:如果不是“中国制造”效应的影响,对用户来讲,现在买一台能用的计算机和十年前买一台当时能用的计算机,花出去的钱是差不多的,甚至还会因为通货膨胀略有提高。原来的意思是现在同原来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我自己感觉是便宜了。修改后的结果是因为中国制造,现在比原来便宜了。)当然,微软和其它软件开发商在吃掉大部分硬件提升好处的同时,或多或少地会给用户带来一些新东西。
如果说在美国,始于二十年前的信息革命是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那么在亚洲,主流则是手机和移动通信。今天的手机一般都有两个处理器,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一个与微机处理器类似的通用处理器(CPU)今天,一个中档手机的计算性能,超过了五年前的个人微机,而且还按着摩尔定理预计的速度在增长。虽然在手机行业,并没有一个类似微软的通用操作系统公司存在,但是手机制造商自己、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加在一起起到了微软的作用。它们在提供新的但是越来越消耗资源的服务,使得用户不得不几年更新一次手机。
就这样,安迪-比尔定理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 IT 领域的发展。
浪潮之巅 第四章 — 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一)
整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简称 IT)产业包括很多领域、很多环节,这些环节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和世界上任何事物同样, IT 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并且有着它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些规律,被 IT 领域的人总结成一些定理,称为 IT 定理(IT Laws)。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分几次介绍这些定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摩尔定理、安迪-比尔定理和反摩尔定理。这三个定理和在一起,描述了 IT 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的规律。
1. 摩尔定理(Moore’s Law)
科技行业流传着很多关于比尔•盖茨的故事,其中一个是他和通用汽车公司老板之间的对话。盖茨说,如果汽车工业能够像计算机领域一样发展,那么今天,买一辆汽车只需要 25 美元,一升汽油能跑四百公里。通用汽车老板反击盖茨的话我们暂且不论,这个故事至少说明计算机和整个 IT 行业的发展比传统工业要快得多。
最早看到这个现象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博士。早在 1965 年,他就提出,在至少十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十八个月。现在,每十八个月,计算机等 IT 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 IT 产品,每十八个月价钱会降一半。虽然,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 IT 行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
一九四五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的速度是能在一秒钟完成 5000 次定点的加减法运算。这个三十米长、两米多高的庞然大物,重 27 吨,耗电十五万瓦。今天,使用英特尔酷睿的个人电脑计算速度是每秒 500 亿次浮点运算,至少是 ENIAC 的一千万倍,体积耗电量就更不用比了。而当今(2007 年 6 月)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IBM 的蓝色基因(BlueGene/L),速度高达每秒钟三百六十七万亿次浮点运算,是 ENIAC 的七百三十四亿倍,正好是每二十个月翻一番,和摩尔定理的预测大致相同。尽管计算机的速度如此,存储容量的增长更快,大约每十五个月就翻一番。1976 年,苹果计算机的软盘驱动器容量为 160KB,大约能存下 80 页的中文书。今天,同样价钱的台式个人电脑硬盘容量可以到 500GB,是当时苹果机的三百万倍,可以存得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全部文字部分。不仅如此,这十几年来,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几乎是按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在增长。十三年前,我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批上网的用户,那时还是通过高能物理所到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实验室的一根专用线路和互联网相联,当时电话调制解调器的速度是 2.4K,如果下载谷歌拼音输入法需要八个小时。现在,商用的 ADSL 通过同样一根电话线可以做到 10M 的传输率,是十三年前的四千倍,几乎每年翻一番,下载谷歌拼音只要十秒钟左右。在世界经济的前五大行业中,即金融、信息技术(IT)、医疗和制药、能源和日用消费品,只有 IT 一个行业可以以持续翻番的速度进步。
人们多次怀疑摩尔定理还能适用多少年,就连摩尔本人一开始也只认为 IT 领域可以按这么高的速度发展十年。而事实上,从二战后至今,IT 领域的技术进步一直是每一到两年翻一番,至今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其它行业做到了这一点。因此,IT 行业必然有它的特殊性。
和任何其它商品相比,IT 产品的制造所需的原材料非常少,成本几乎是零。以半导体行业为例,一个英特尔的酷睿双核处理器集成了二点九亿个晶体管,三十年前的英特尔 8086 处理器仅有三万个晶体管。虽然二者的集成度相差近一万倍,但是所消耗的原材料差不太多。IT 行业硬件的制造成本主要是制造设备的成本。据半导体设备制造商 Applied Materials 公司介绍,建一条能生产 65 纳米工艺酷睿双核芯片的生产线,总投资在 20 到 40 亿美元。去年,英特尔公司的研发费用为六十亿美元。当然,我们不能将它全部算到酷睿的头上,但是英特尔平均一年也未必能研制出一个酷睿这样的产品,所以它的研发费用应当和英特尔一年的预算相当。假如我们将这两项成本平摊到前一亿片酷睿处理器中,平均每片要摊上近一百美元。这样,当英特尔公司收回生产线和研发两项主要成本后,酷睿处理器就可以大幅度降价。去年英特尔处理器销量在两亿片左右,因此,一种新的处理器收回成本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年半。通常,用户可以看到,一般新的处理器发布一年半以后,价格会开始大幅下调。当然,英特尔的新品此时也已经在研发中。
摩尔定理主导着 IT 行业的发展。首先,为了能使摩尔定理成立,IT 公司必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下一代产品的开发。这就要求,IT 公司在研发上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使得每个产品的市场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者。在美国,主要 IT 市场大都只有一大一小两个主要竞争者。比如,在计算机处理器芯片方面,只有英特尔和 AMD;在高端系统和服务方面,只有 IBM 和太阳;在个人电脑方面,是惠普和戴尔(戴尔这个有点奇怪,它的研发投入大么?)。其次,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比如,二十年前,将高清晰度电影(1920 x 1080 分辨率)数字化的计算量连 IBM 的大型机也无法胜任;现在,一台笔记本大小的 Sony 游戏机就可以做到。这就为一些新兴公司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在十年前,不会有人去想办一个 YouTube 这样的公司,因为那时候网络的速度无法满足在网上看录像的要求;现在 YouTube 已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同样,现在的研发必须针对多年后的市场。我们不妨往后看十年,如果我现在提出十年后每家上网的速度将提高一千倍,也许有人觉得我疯了。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每个家庭可以同时点播三部高清晰度、环绕立体声的电影,在三个不同的电视机上收看。还可以随时快进和跳跃到下一章节,在任何时候停下来后,下次可以接着看。在看三部电影的同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录像和文件等信息存到一个在线的服务器上,从家里访问起来就如同存在自己本机上一样快。这并不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幻想,而是思科(Cisco)和微软等公司实施的 IP TV 的计划。再次,现有的 IT 公司必须有办法消除摩尔定理带来的不利因素,即每十八个月价格降一半。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的两节中在讨论。
浪潮之巅 第三章 —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四)
1. 传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3. 再创辉煌
4. 大难不死
从 2004 年到 2006 年,乔布斯和苹果都经历的两场大的劫难,但都奇迹般地生存下来。
2004 年,乔布斯患上癌症,医生估计他最多还能活 3 到 6 个月。医生建议他回去把一切都安排好,其实就是在暗示他"准备后事"。医生马上给他做了手术,很幸运的是,那是一种少见的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手术后,他很快就好了。这次经历,使乔布斯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他认为,死亡推动着生命进化和变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新的人和新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成为旧的,也会被淘汰。苹果没有沉浸在 iPod 的成功中,加紧了新品的开发。
苹果公司这两年也不太顺,经历了产品受阻和期权风波。
华尔街总是期望上市公司不断创造营收的奇迹。为了获得进一步增长,在垄断了播放器市场后,2003 年苹果开始寻求在高额利润的音乐市场上分一杯羹。世界上整个音乐市场当时被五家大的唱片公司百代(EMI)、环球(Universal)包括下属的宝丽金、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Sony 和 BMG 垄断。后两家今天已经合并。这五家基本上各自签约不同的艺术家、各卖各的音乐,共同维持着一个高利润的市场。大部分听众可能都有一个体验,就是每个人可能只喜欢一张唱片中的一两首曲子而不是全部,但是,买 CD 时必须整张 CD 一起买。苹果建议唱片公司和它一起开发音乐付费下载市场,把一个专辑拆成一首首的曲子来卖,这样听众可以只选择自己喜欢的来下载。这个主意当然很好,问题是唱片公司和苹果如何分成,当然谁都想多得一些。乔布斯是个非常优秀的谈判高手,他把在价格上最强硬的 Sony 放在最后,他和其它四家公司共同达成了协议,Sony 只好就范,否则就永远被隔离在广大的 iPod 用户群以外。苹果推出音乐付费下载以来,下载量远比想象的要增长得慢。整个 2006 年,苹果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都不好,这时,苹果又爆出了期权风波,更是雪上加霜。关于这个风波媒体上报道很多,大致情况如下:
想了解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必须了解它的股票期权制度。在传统的公司里,一个员工的收入和福利包括奖金和退休金等现金。一般员工并不拥有公司的一部分。很多高科技公司,为了将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前途绑在一起,发给员工一些股票的期权(Stock Option)。所谓期权就是在一定时间,比如十年内,按一定价格,比如当前市场价购买股票的权利。获得期权的员工,会对公司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如果公司的股票上涨,那么拥有股票期权的人可以以过去低的价格买进股票,即所谓的 exercise,然后以现在高的价钱卖出,从中赚到差价。股权只有当公司股票不断上涨时才有意义。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公司的股票只涨不落,因此股权有时会变得毫无意义。一些公司为了让股权变得有意义,在中间做手脚,修改股权授予时间,用最低的价钱将股票授予管理层和员工。苹果公司就是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2006 年,美国证监会开始调查苹果公司这一行为。经过长期调查,证监会掌握了确凿的证据,苹果公司终于低头了,并交了罚款。最后,苹果公司首席财务官安德森(Fred Anderson)为此受罚。
从后来的情况发展看,这位被解雇的财务官觉得委屈,跑到《华尔街日报》去鸣冤。乔布斯一手对付证监会的调查,一手开发新品。2006 年底,苹果公司推出了 Apple TV。Apple TV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电视机,而是一个豆腐块大小的计算机,这个盒子可以存储几千小时的音乐或者几十小时的电影。它一头可以和互联网连接,下载音乐和电影,另一头,和家里的电视机和音响连接,播放出环绕立体声、高清晰度的音像。别小看了这个价格和 iPod 差不多的豆腐块,它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每一个家庭客厅的娱乐中心。很多人认为,在个人电脑之后,家庭的娱乐中心将成为一个新的产业。事实上,十年前,盖茨在他的"未来之路"中预言音像制品将数字化,可以根据用户特殊需求下载并存在一个服务器中,这个服务器可以管理和控制所有的家电。现在盖茨的这个梦想快实现了,但是却让苹果抢先了一步。现在,在这个领域有三个候选者,苹果、微软和 Sony,后两者靠各自的游戏机作为家庭娱乐中心。苹果拥有最大的 iPod 用户群,微软有很强的技术储备,Sony 有领先的蓝光(Blu-Ray)DVD 技术,谁能笑到最后还不知道。
苹果的第二个新的拳头产品就是前不久刚上市的 iPhone 手机。我有幸在第一时间目睹和试用了这个革命性的产品。说实话,这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手机。它已经超出一个普通的手机加 iPod 播放器,它还具有了一个完整的、联网的计算机和一般电视机的主要功能。用它上网查邮件和冲浪的体验和用一般手机是不同的。至于其它很酷的功能,各种新闻已经有了很多报道,我就不再赘述了。虽然它六百美元的价格实在贵了点,但是根据电器十八个月降一半价钱的规律,iPhone 很有可能成为今后普及的手机,成为苹果即 iPod 以后新的成长点,它甚至会冲击传统的手机行业。
如果稍微比较一下苹果十年前的产品和现在的产品,我们很容易发现,苹果早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电脑生产厂商,因为它有大量类似家电的产品,比如 iPod、Apple TV 和 iPhone。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苹果正在从计算机公司像家电公司过度。但是,这些产品和传统的家电又不一样,每样东西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 人看了后,不由地发出感慨—原来这东西还可以这么玩儿。今天,苹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家电的品牌。如果要问什么是创新,这就是创新!
结束语
三十年来,苹果公司经历了从波峰到低谷再回到浪尖之巅的过程。它的兴衰和它创始人的沉浮完全重合。从苹果公司诞生到它开发出麦金托什,可以认为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期,麦金托什的出现,使得它领先于微软而站在了浪尖上。中间的近二十年,苹果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地步。好在它像艺术家一般的创新的灵魂未死,并且在它的创始人再次归来之后,得到再生和升华。乔布斯送给年轻人两句话,永远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愿与诸君共勉。
浪潮之巅 第三章 —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三)
1. 传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3. 再创辉煌
苹果董事会起先对乔布斯的能力也没谱,便给了他一个临时 CEO 的职务。乔布斯也不在乎这个,他甚至答应一年只拿一块钱的工资。毕竟苹果公司是他的亲儿子,只要让他回苹果就什么都好说。我和硅谷很多创业者聊过,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公司,哪怕再小的公司,在感情上也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亲。乔布斯上台后推出了一些样子很酷的 PC 机,那时苹果机已经比 IBM 兼容机贵了很多,成了高端的产品,用户主要是很多搞艺术的人—他们很喜欢苹果优于其它个人电脑的图形功能——和一些赶时髦的学生和专业人士。乔布斯自己也更像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严谨的工程师。既然苹果在微机领域已经不可能替代兼容机和微软的地位了,他干脆往高端发展,讲究性能、品味和时尚。慢慢地,苹果的产品成了时尚的东西。
乔布斯的运气很好,一上台就赶上了网络泡沫时代,那时什么公司的业绩都上涨,苹果也跟着上涨。由于苹果已经将自己定位在很窄的高端市场,就避免了与微软、戴尔和惠普的竞争。加上微软当时正被反垄断官司搞得焦头烂额,也无暇顾及苹果这个小弟弟了。苹果在乔布斯接手的两年里恢复得不错,董事会也在一年后将乔布斯扶正,任命他为正式的 CEO。
好景不长,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碎,苹果公司的发展面临再次受到阻碍的可能。当然只要它老老实实地固守自己的高端市场,随着经济的复苏,苹果还会慢慢好起来,成为高端PC的制造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苹果就不值得我们在此大写特写了;而乔布斯也就不是乔布斯了。乔布斯的超人之处在于他善于学习,并且能把得准时代的脉搏。经过十几年磨练的乔布斯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子了。他已经认识到了苹果封闭式的软硬件,从成本上讲,无法和微软加兼容机竞争,也无法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应用软件。乔布斯做了两件事,他在苹果的微机中逐渐采用了英特尔的通用处理器,同时采用 Free BSD 作新的苹果操作系统的内核。这样相对开放的体系使得全社会大量有兴趣的开源工程师很容易地为苹果开发软件。但是,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为苹果找到 PC 以外的成长点,实际上,他已经接受了当年斯库利的观点。
斯库利明白新成长点的重要,但是他没有找到,苹果历任 CEO 都想做这件事而没有做到的。斯库利搞的个人助理想法不错,但是时机不成熟,因为那时无论是手机、电话还是互联网都没有发展起来,很少有人愿意花几百美元买一个无法联网的高级记事本。因此,这个产品的市场即使存在,也不过是一个很窄的市场,这样的产品不可能掀起一个潮流。斯库利的运气不太好,因为在他执掌苹果的年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还没有发展起来以前,除了微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潮流,没有别的潮流。虽然苹果本来有可能成为微机领域的领导者,但它封闭式的做法,使得它战胜微软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乔布斯比较幸运,他再次接掌苹果时,已经进入了到了网络泡沫时代。雅虎似乎代表了一种潮流,很多公司在跟随着雅虎,但事实证明,他们都面对着网络泡沫而且因此会面临严重的危机。乔布斯在网络泡沫时代,能高屋建瓴,不去趟互联网这滩浑水,而是看到了网络大潮下面真正的金沙。
上个世纪最后的十年,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一场技术革命开始了。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媒体技术则提供了数字化的信息源。原来的录音带和录像带很快被激光唱盘和 DVD 代替,随着声音和图像压缩技术的出现,这些数字化了的音乐和录像很容易在互联网上传播。到九十年代末,互联网上充斥了各种盗版的音乐和电影。以前,音乐唱盘属于一个垄断的暴利行业,这个行业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音乐 CD 平均一张十美元左右,而除去版税后的制作成本总共只有十几美分到几十美分,视批量而定。现在网上有了不要钱的,音乐下载很快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四分之一,广大网民一下子学会了听下载的音乐、看下载的录像。同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小的音乐播放器,但做的都不是很理想。虽然唱片公司集体告赢了帮助提供盗版音乐的 Napster 公司,盗版的音乐和录像很快从互联网中消失了。但是,用户用一个小播放器听音乐和歌曲的习惯已经养成了。
乔布斯看到了两点最重要的事实,第一,虽然已经有了不少播放器,但是做的都不好,尤其是当音乐数量多了以后,查找和管理都很难。要知道,从一千首歌里面顺序找到自己想听的可能要花几分钟时间。另外,要把自己以前买的几十张 CD 上的歌倒到播放器上更是麻烦;第二,广大用户已经习惯戴着耳机从播放器中听歌而不是随身带着便携的 CD 唱机和几十张光盘。因此,它不需要花钱和时间培养出一个市场。基于这两点的考虑,乔布斯决定开发被称为 iPod 的音乐和录像播放器。
苹果公司很好地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技术问题。他们在播放器上设计了一个用手转圈划的音乐查找手段,使用户可以非常快地找到自己要听的歌。同时他们设计了一种叫 iTune 的软件装在个人电脑上,可以自动地把电脑上和光盘中的歌曲音乐传到 iPod 中。另外,iPod 的电池一次充电后的可播放的时间高达十个小时,比以往的各种播放器都长得多。同时,苹果 iPod 的外观设计非常漂亮,所以,从它在 2001 年一推出来,就很受爱听音乐的年轻人喜欢。仅一年,iPod 的销售就突破一亿美元。又过了一年多,iPod 的销售额接近 10 亿美元,占公司营业额的 15%。去年,iPod 的销售额近八十亿美元,占整个苹果收入的四成。苹果公司的股票从 2003 年的最低点开始,至今已经涨了 20 倍。今天,iPod 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播放器,而是一个不小的产业。不同的厂家,从音箱生产厂到汽车公司,都在主动为 iPod 设计和制造各种配套产品,比如音箱、耳机、汽车音响,甚至是皮套等等。就有点像有无数软件公司在微软的操作系统上主动开发应用程序。神奇小子乔布斯终于再现辉煌。
浪潮之巅 第三章 —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二)
1. 传奇小子
2. 迷失方向
1983 年,乔布斯说服了百事可乐公司的总裁斯库利(John Sculley)到苹果出任 CEO。斯库利以前在百事可乐工作了十几年,并成功地推广了百事可乐的品牌。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可口可乐就是比其它的可乐好喝。斯库利发现大家有先入之见,他采用了双盲对比评测 — 发给大量测试者两瓶没有标签的可乐。结果更多的人认为百事好喝,斯库利打赢了市场之战。乔布斯请他来为苹果开拓市场,并负责苹果日常工作,自己则退出第一线专注于麦金托什的技术。如果说斯库利是统筹全局的宰相,乔布斯则是运筹帷幄的元帅。
斯库利一到苹果就试图让苹果成为 PC 机市场的主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斯库利在苹果搞出了无数种机型,同时提高了销售价格,将利润用来发展苹果新的成长点—Newton PDA(苹果的牛顿 PDA),最早的掌上机。乔布斯和斯库利头一年合作得很好;第二年,将相就开始失和了。乔布斯和斯库利之争持续了一年多,董事会最后站在了斯库利的一边。1985 年,斯库利胜利了,同时乔布斯被踢出他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那一年,乔布斯刚三十岁。一般的创业者三十岁时还未必能创建自己的公司,乔布斯这一年已经被自己的公司开除了。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所有的苹果的股票。当时工作站很红火,乔布斯创立了一个做工作站的公司 NeXT,不是很成功。NeXT 工作站的图形功能很强,使得乔布斯想在动画制作上发展。于是他用五百万美元买下了电影“星球大战”导演卢卡斯创办的一个极不成功的动画制作室,并把它重构成一个用图形工作站做动画的工作室 Pixar 公司,这是今天世界上最好的动画工作室,后来被迪斯尼公司以七十四亿美元的高价收购,很多很好的动画片都是 Pixar 制作的。事实上,乔布斯从 Pixar 挣到的钱比他从苹果挣的还多。
斯库利在赶走乔布斯以后,让麦金托什顺着个人电脑的技术潮流向前飘了七八年。斯库利很清楚,以苹果领先的技术,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挣十年钱。他始终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努力为公司找新的成长点。但始终不得要领。到后来,不太大的苹果公司居然有上千个项目,大大小小的各级经理,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到处招兵买马,上新项目。这些项目中,90% 都是没用的。事实证明,所有的项目中最后只有苹果新的操作系统是成功的。就连斯库利寄予厚望的牛顿 PDA 也没有形成什么气候。苹果的股票九十年代开始是上升的,这就是电影中的阿甘觉得持有了苹果的股票就不用为钱发愁的原因。如果那个电影晚拍几年,导演就不得不找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给阿甘了。在斯库利当政的后期,麦金托什的市场占有率渐渐被微软挤得越来越小,而摊子却越铺越大,苹果公司开始亏损,斯库利不得不下台。斯库利的两个继任者也是回天无力。苹果被微软打得一塌糊涂,差点被卖给 IBM 和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但这两公司谁也看不上苹果这个市场不断萎缩的 PC 制造商。如果卖成了,今天大家就没有 iPod 了。
九十年代,苹果和微软还未就 Windows 侵权苹果的操作系统一事,打那好几年的官司。在微软推出 Windows 3.1 以后,IBM PC 机的用户也可以享受图形界面了,苹果的市场迅速萎缩。苹果公司将微软告上了法庭,因为 Windows 的很多创意实实在在是复制苹果的操作系统。在法庭上,微软的盖茨指出苹果的窗口式图形界面也是抄施乐的。盖茨说,凭什么你能破窗而入去施乐拿东西,我不可以从门里走到你那里拿东西呢?最后,法庭还是以 Windows 和苹果的操作系统虽然长得像,但不是一个东西为由,驳回了苹果的要求。那时硅谷的公司不但在商业竞争中被微软压着一头,连打官司也打不赢微软,十几年来硅谷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可以和微软抗衡并且占到上风的公司。
1998 年,苹果走投无路的董事会不得不把他们十三年前赶走的乔布斯请回来,执掌用乔布斯的话说“底下有个大洞的船”。在美国,董事会赶走一个公司创始人的情况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发生过的。但是,再把那个被赶走的创始人请回来执掌公司,不仅以前没听说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美印钞救市美元暴跌 中国2万亿外储告急
最无耻救市 美联储3000亿收购国债
美元买国债,教科书都没有出现的救市方式,在伯南克回天乏力的时候,这个炸弹让全世界震惊!18日,美联储表示,将收购至多3000亿美元长期美国国债,并将另购入至多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天量!触及市场经济底线!史上最无耻救市方式!美国股市立即冲高,国债收益率创22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美元指数遭受24年来最大单日跌幅。而对于中国来说,2万亿外储已经成为待宰的羔羊,将再次蒙受重大损失。
更重要的是,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国际体系将面临国家信用危机。冰岛倒下了,英镑走弱了,欧元失去了实体经济支撑,如果美元也让投资者失去信心,那就不是经济危机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美联储印3000亿买国债教科书都没有的救市方式
传统意义上,美国的国债就是“美元”,同样以国家信用作为依托,这种金边债券在很多投资者眼里跟美元没有太大差别。但伯南克改变了这一传统。美元变成了美联储的美元、国债变成了财政部的国债,用美联储的美元购买财政部的国债,伯南克正开始一项教科书都没有的开创性的救市方式。18日,日常的货币政策会议,美联储出人意料地宣布,为维持市场稳定将收购最多高达3000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这种增发货币量的举措意味着商业和消费者的贷款利率将会变得更低,受此消息影响,美国长债收益率降幅达到50基点。同时美国政府还表示将购入7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促进经济复苏,问题抵押贷款证券也很有可能因为此举获益。
“这将是美联储40年来首度购入长期国债。”美国的投资者为此欢呼雀跃,长期国债价格因此走高,黄金价格走高,美元开始贬值。“美联储关于购买美国国债以及额外的承诺几乎肯定会令华尔街感到欢欣鼓舞,因为美联储的这一套政策组合拳意味着一系列企业和消费者贷款的利率将会更低。”CMCMarkets表示。事实上,早在3月5日英格兰银行也启动了类似的计划,购买不超过750亿英镑的英国国债,而英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短期降幅达到70基点左右。
美联储为什么会出台如此猛烈的救市措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自己说,在政府机构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工具的影响下,抵押贷款利率已经下降,并称之为一些市场中明显的“绿苗”。市场人士分析,英国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成功压低利率,或许是美联储决心购买长债的原因之一。美联储上次实施这项政策是在1960年代。
“美联储理论上有无限供给美元的能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进行猛烈抨击,“这个口子一开,美国国债还用其他国家买吗?美国自己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已经严重触及市场经济的底线。”事实上,美国经济很疲弱,美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年率将下降5%或以上。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GDP下降了6.2%,创25年最高降幅纪录。自1月份会议以来,美国失业问题已经加剧,现在美国每个月将有逾65万人被裁员,推动失业率升至25年高点。
美联储显然希望通过降低指标国债收益率,来带动各类消费和商业贷款利率走低。但由于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而且数量高达3000亿,这个数据已经让投资者对美元失去信心。史上最无耻救市方式市场抛售美元!两个小时内狂跌。
美联储此举令美国股市欢呼雀跃,18日美国股市收盘走高。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90.88点,至7486.58点,涨幅1.23%,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6.23点,至794.35点,涨幅2.09%,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29.11点,至1491.22点,涨幅1.99%。但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其他国家的痛苦之上。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达到7396亿美元。美联储一下子就可以购买接近中国一半的持有量。郭田勇表示,2万亿外汇储备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缩水。我们可以选择抛售美国国债,但如果量太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量太大,美联储可能继续天量买入,也可能导致一个双输的结局。未来中国将遭受美元贬值、美国国债收益下降双重损失。
消息出来之后,美元兑主要货币全线暴跌。美元指数当天2小时内下挫2.4%,至84附近,美元指数自3月4日最高水平已累计下跌5%左右。这也是美元指数自1985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当天欧元/美元急剧攀升逾400点,至1.3530附近,涨幅达3.6%,为2000年9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美元/日元则应声下跌2.4%,一度下滑至95.70左右。昨天,美元指数仍旧弱势盘整,没有摆脱贬值的阴影。
CMCMarkets预计,中短线美元还有一定下跌空间。法国兴业银行表示,美元过去2个月的涨势将宣告结束。美联储购买长期国债将显著缓和美元的供应吃紧状况,打压美元需求,进而令该货币汇价走低。对于中国来说,美元贬值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迄今为止,公开数据仍旧显示,我们的美元资产还处于上升阶段,即使不再增加,资产贬值也够让人头痛。据巴克莱预计,考虑到美国政府未来六个月的国债发行量,美联储计划收购的3000亿美元约占其中的28%。
中国已经身陷其中。巴克莱建议,中国等美元投资者应当追寻美元和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给美元带来沉重压力。这意味着海外投资者可能会要求更高的回报,他们持有着将近一半的已发行国债总额。美国人,现在已经失去了市场原则,没有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只有轰鸣的印钞机。
美国遭遇国家信用风险经济危机正向中国传导
如果冰岛的国家信用危机对世界来说算不上什么,英国呢?随着英镑跌入几十年来的最低谷,市场人士已经将伦敦称为“泰晤士河上的雷克雅未克(冰岛首都)”了。如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面临严重考验。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的“定海神针”,如果美元出现问题,美元大幅贬值,整个世界将为之动荡。
“伯南克这个干预主义者!他正在人为制造通胀,变相发放货币,透支财政能力,试探市场底线,积累道德风险,有可能导致美国信用危机。”郭田勇警示。事实上,国家信用危机已经有苗头,瑞银证券对全球各大发达/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和外部脆弱性总风险指数以及体系整体风险进行了计算。发现最高的金融和外部风险位于中欧和东欧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中,有几个西欧经济体也处于风险区间高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瑞银的指标显示中国的金融和外部风险仍非常低。
中金公司研究认为,欧洲大国从去年四季度起的深度经济衰退,已导致新兴欧洲经济体对外部门进一步恶化,加剧其爆发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中国在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均已陷入衰退,特别是它们对机械及运输设备和制成品进口的大幅萎缩已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很大影响。
浪潮之巅 第三章 — “水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和苹果公司)(一)
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 “阿甘正传”的读者,也许还记得那么一个镜头。傻人有傻福的阿甘最后捧着一张印有苹果公司标志的纸说,我买了一个水果公司的股票,有人说我这一辈不用再为钱发愁了。那是九十年代初的电影,导演挑中了苹果公司,因为它的股票确实在几年间涨了十倍。
几年前,我在硅谷的库帕蒂诺市(Cupertino)找房子,有一次来到了一个办公楼和公寓混杂的社区,那里到处是各种颜色的、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标志。那里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 iPod 和 iPhone 的制造者苹果公司的总部了。那时苹果公司还不太景气,想把办公楼租给刚刚开始腾飞的 Google(谷歌)。幸好这笔生意没有谈成,否则,那片狭小的社区无论如何是容不下当今两个发展最快的公司。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可能对世界上最早的个人电脑苹果机还有印象。而生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可能对很酷的 iPod 影响更深。苹果最初是便宜的低端品牌,现在成了高端的时尚品牌,这看似矛盾的两方面,通过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1. 传奇小子
在硅谷,可能没有人比史蒂夫·乔布斯更具有传奇色彩了。乔布斯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院士。比尔·盖茨虽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又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For contributions to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乔布斯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因为自己无法在读书的同时带孩子,她决定将乔布斯送给别人收养。她非常希望找一个有大学学历的人家。先开始,她找了一对律师夫妇,但是那对夫妇想要个女孩。就这样,乔布斯就被送到了他的养父母家。但是,乔布斯的生母后来发现不仅他的养母不是大学毕业生,养父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于是她拒绝在最后的收养文件上签字。后来,乔布斯的养父母许诺日后一定送他上大学,他的生母也就答应了。
乔布斯高中毕业后进了一所学费很贵的私立大学。他贫困的养父母倾其所有的积蓄为他付了大学学费。读了半年,乔布斯一方面觉得学非所用,另一方面不忍心花掉养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就退了学。但是,他并没有离开学校,开始旁听他感兴趣的、将来可能对他有用的课。乔布斯没有收入,靠在同学宿舍地板上蹭块地方睡觉,同时靠捡玻璃瓶、可乐罐挣点小钱。每星期天,为了吃一顿施舍的饭,他要走十公里到一个教堂去。当时,乔布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所在的大学书法很有名,他也迷上了书法。虽然当时他还不知道书法以后有什么用,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乔布斯的艺术修养使得苹果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得非常漂亮。比如,以前的计算机字体很单调,乔布斯在设计苹果的 Macintosh 计算机时,一下子想到了当年漂亮的书法,为这种个人电脑设计了很漂亮的界面和字体。
1976 年,乔布斯二十岁时,和斯蒂芬·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以及韦恩(Wayne)三人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研制个人微机。后来韦恩退出,只剩下乔布斯和沃兹两人。当时一台计算机少说要上万美元,即使价钱降几倍也不可能进入老百姓家。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必须比老的有数量级的进步才能站住脚。乔布斯很清楚这一点,他必须让计算机价钱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才会有人要。为了降低成本,Apple-I 除了有一个带键盘的主机之外,什么外设都没有。但是,它有一个可以接家用电视的视频口,和一个接盒式录音机的接口,保证数据和程序可以存在一般的录音带上。而电视机和录音机在美国几乎家家都有。同年,两人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的个人电脑 Apple-I。老百姓花上几百美元就可以买到。十年后,中国的电子工业部主持清华大学等几家单位攻关,研制出了被称为中华学习机的 Apple 的兼容机,当时售价也只有 400 人民币,而当时一台 IBM PC 要两万人民币,所以中华学习机不到两年就卖掉了十万台,超过其它微机同期在中国销售的总和。很遗憾,中国的这家公司,也是我工作的公司,非常不会经营,作风上很像个政府机关而不是商业公司,从来就没有发展起来。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最早的苹果机实际上做不了什么事,只能让学计算机的孩子练习一下简单的编程和玩一点简单的诸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苹果机的操作也很不方便,一般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用它的。因此,它象征性的意义远比它实际意义要大得多,那就是计算机可以进入家庭。以前,DEC 的总裁认为,计算机进入家庭是最不切实际的假想。现在,乔布斯和他的同事做到了这一点。DEC 为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付出了代价。个人电脑的出现,强有力地冲击了 DEC 的小型机市场,1988 年,长期亏损的 DEC 终于支撑不下去了,被个人电脑公司康柏(Compaq)收购。乔布斯很清楚,像早期苹果机这样的玩具是无法让广大消费者长期喜欢的。事实上,当 IBM 推出了一款真正能用的 PC 后,一下就抢掉了苹果四分之三的市场。因此,乔布斯开始致力于研制一种真正能用的个人计算机。1984 年,第二代苹果机麦金托什(Macintosh)诞生了。
麦金托什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买得到的、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它的硬件部分性能略优于同期的 IBM PC 机,而它的操作系统领先当时 IBM-PC 的操作系统 DOS 整整一代。后者是命令行式的操作系统,用户必须记住所有的操作命令才能用计算机。今天,当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交互式图形界面的 Windows 时,如果要我们退回到 DOS,我们会觉得很别扭。麦金托什和 IBM-PC 当年的差别就有 Windows 和 DOS 那么大。除了界面上的差别,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在内存管理上有 DO S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后者实际可用的内存始终局限在 640K,而前者没有任何限制。麦金托什一出来就卖得很好,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讲还是从商业上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谈到麦金托什,必须提两点,第一,它的交互式图形窗口界面最早是从施乐(Xerox)公司帕洛阿图(Palo Alto,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实验室(Parc)研制出来的。帕罗阿图实验室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创新同时也是最不会将发明创造变成商品的地方。它另一个改变了世界但是没有为施乐带来任何好处的发明是今天每个人都用的以太网。虽然苹果公司在图形界面用于操作系统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它毕竟最先由施乐发明,因此苹果在后来对微软的官司上并没有赚到便宜。第二,苹果走了一条封闭的道路,它不允许别人造兼容机,以便独吞 PC 市场。如果苹果开放了麦金托什的硬件技术,允许其他硬件厂商进入市场,我们今天可能使用的就不是 IBM PC 系列,而是苹果系列了。但是,因为苹果可能在硬件上竞争不过兼容机厂商,因此它只能扮演一个像微软一样的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软件公司角色。这时,两种系列的个人电脑胜负的关键就要看苹果和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决斗了。在没有兼容机帮忙的情况下,苹果无法挑战微软,虽然它努力试过,但最终败了下来。
到 1985 年为止,苹果发展顺利,拥有四千员工,股票市值高达 20 亿美元。乔布斯个人也很顺利,名利双收。但接下来,乔布斯遇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遇到的两件事—被别人赶出了自己创办的公司,然后又去鬼门关走了一遭。而苹果公司,也开始进入了长达十五年的低谷。
GMail Labs新功能:发邮件可以改主意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发出邮件后后悔了,或者是邮件中忘了写一些重要内容或附上文档,那怎么办?
GMail Labs又带来了贴心的小功能,在您点下发送按钮的时候会为您延迟一段时间,大约5秒,在这段时间内您可以随时在“消息已发送”的提示右侧按下Undo链接来撤销邮件发送,这有点类似于巡航导弹的中止按钮,如果来得及,您会退回到邮件编辑状态.
依旧是英文版进行测试,中文版还得等~!!!!
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8 简体中文正式版发布!
不用多介绍了,直接下载:)Internet Explorer 8 是您熟悉的这款最常用的 Web 浏览器的最新版本,与以前的版本相比,它可帮助您更方便快捷地从 Web 获取所需的任何内容,同时提供了更高的隐私和安全保护。
* 更快速 Internet Explorer 8 可以更好地响应新页面和标签,从而能够快速、可靠地打开相应内容.现在,您只需执行较少的步骤即可获取您最关注的信息;只需一次单击操作即可访问您的 Web 邮件、喜爱的新闻站点或其他联机服务.
* 更方便 减少了完成许多常见任务的步骤,并可自动获得实时信息更新.只需一次单击操作即可跟踪与自己喜爱的运动队、新闻、天气相关的信息.
* 更隐私 帮助保护您的隐私和机密信息,防止泄露您在 Web 上访问过的位置.
* 更安全 帮助保护及防止恶意软件入侵您的 PC,并在遇到仿冒网站时更容易检测.
下载地址:(中文版)
For Windows XP x86
For Windows Vista x86
三星首家出货单条16GB DDR3内存
三星电子宣布已经开始出货单条容量最高的16GB DDR3 RDIMM服务器内存。这种内存条使用了双芯片(Dual-Die)封装技术,由64颗50nm 2Gb DDR3颗粒组成16GB容量,用于双路服务器的话系统总内存容量可达192GB。同时出货的还有8GB型号,32颗颗粒组成,但没有使用双芯片封装技术。
这种内存颗粒也在去年引入了桌面PC领域,但内存条容量没有做到这么高。
规格方面,该内存运行频率1066MHz,工作电压仅为1.35V(这也是第一款低压16GB DDR3),低于DDR3规范标准的1.50V,因此可以节约20%左右的功耗,另外一颗2Gb DDR3颗粒与两颗1Gb DDR3相比,功耗低40%之多。这种能耗方面的降低对大规模服务器应用来说效果非常明显。
据市场调研机构IDC预测,DDR3有望在2009年占领整个DRAM内存市场的29%,2011年增至72%(折合1Gb颗粒计算),而2Gb颗粒的比例预计可从3%增至33%。
海力士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基于MetaRAM技术的16GB DDR3内存条,8GB型号已经在日前通过了Intel Nehalem平台的认证。
Intel:Nehalem今年中期将入驻笔记本
Fudzilla报导:Intel计划在笔记本上推广Nehalem处理器应用。目前代号为Lynnfield的Nehalem处理器是桌面市场的主流处理器,而它的移动版则 代号Clarksfield。它将是第一款应用在笔记本上的Nealem处理器。该处理器将配合5系列移动芯片组,有望在今年中期推出上市。Clarksfield具备四个核心,最多支持八线程,并支持双通道内存。它将是Intel Capella平台的核心部分。
第二款笔记本Nealem处理器则将在2010年早些时候推出,代号Arrandale,Intel将在09年第四季度开始生产这款产品。该双核处理器将采用32nm制程技术,并在CPU封装内部集成采用45nm制程的图形芯片。它可以看作是32nm制程桌面处理器Clarkdale的移动版产品。
美国媒体称电子邮件濒临绝境 列举九大理由
美国著名IT评论家,《PC Magazine》专栏作家约翰-德瑞克(John C. Dvorak)近日撰文称,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子邮件如今已经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东西,甚至已经濒临绝境。曾几何时,电子邮件是精通技术的人相互之间最为有效的交流方式,但现在,对于很多人而言,电子邮件已经毫无用处。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电子邮件其实已经完蛋了。以下就是德瑞克列出的电子邮件已死的9大理由:
1、地址不断变更
人们对电子邮件地址的更换太过频繁。很少有人只用一个固定的邮箱,因此也就缺乏固定的联系方式,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固定地址的重要性。比如,人们在工作时 用的是公司的邮箱,一旦离开公司通常就再也不会将原来邮箱中的邮件转发到新的地址中。对于别人而言,你已经失踪了。就算有人想要创建一个固定的邮箱时,他 们在雅虎或谷歌的电子邮件中所使用的邮箱地址通常也不是自己的名字,而是类似于sasan48766290@yahoo.com这种甚至连自己都记不住的 地址。某些专家还建议用户每过几个月都更换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以免受到垃圾信息的侵扰,这对于上述问题更是毫无帮助。
2、垃圾邮件肆虐
由于电子邮件系统的管理上存在漏洞,导致很多用户的邮箱充满了垃圾邮件,因此很多人不得不启用该邮件地址。
3、空箱
这与第二条完全相反。有些人其实从未真正使用过电子邮件,他们的邮箱总是空空如也。因此,这些人很少查看自己的邮箱。尽管他们同样会将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他人,但等到他们回复邮件,恐怕已经过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了。在这种情况下,邮箱已经毫无用处。
4、邮件光顾者
这种情况与第三条有些类似,但是这种人压根就不想使用电子邮件却仍然傻乎乎的把邮件地址告诉他人,原因也仅仅是因为这是必做之事。在我看来,这种人是最可恶的。
5、死箱问题
过去几年间,有数百万人使用过美国在线(AOL)的电子邮件。其中很多人已经过世,但邮箱依旧合法。显然,发到这些邮箱中的邮件根本无人阅读,更不会收到回复。照理说,如果这些邮箱再也无人问津,就应当关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6、无用的过滤器
尽管效果参差不齐,但大多数的电子邮件系统都配有垃圾邮件过滤器。不幸的是,垃圾邮件的开发者总是有办法绕过这些过滤器,所以过滤器就不得不越发复杂,也就更容易导致邮件的丢失。
7、IM和封闭系统的竞争
令人惊奇的是,有许多人宁肯使用即时通信(IM)软件和Twitter发送消息也不愿使用电子邮件,而且这种行为与年龄无关。我们可以通过Facebook和LinkedIn与某些人取得联系,但他们中却有很多从不回复电子邮件。这的确很奇怪。
8、缺乏保障
除了恼人的收条外,我们无法确保对方已经收到了自己的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应该为双方都提供查询机制。收件人应当获知究竟是谁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发送了这一 信息。而发件人则应当可以通过系统查询自己发送的电子邮件是否已经被送达,收件人是谁,此人是否已经打开了邮件。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要求很过分吗?
9、黑洞
上述机制也将消除电子邮件中的“黑洞”,即那些声称自己读过所有邮件却一封都没有回复的人。这的确很不错。毕竟发件人从来都无法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收到了邮件,如果没有得到答复,他们也只能假设对方没有收到邮件。
通过上述几点,我们不难发现,伟大的电子邮件的时代已经结束。电子邮件根本就不可靠。它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大幅改进。这个原本用途广泛且无处不在的工具如今已经走向没落,这的确令人惋惜。现在的电子邮件就像是躺在信息高速公路边的一具尸体,正在慢慢腐烂。
2009-03-19
浪潮之巅 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六)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他也是做(芯)片的
5.保守的创新者
6.内部的优胜略汰
如果看一看 IBM 这五年来的业绩,你会发现 IBM 的年收入五年来只涨了 13%(从 810 亿到 910 亿),而利润却涨了 4 倍(从二十三亿到九十五亿)。原因是,IBM 不断地淘汰不挣钱或者挣钱少的部门,扩充利润高的部门。2002 年,IBM 将效益不好的硬盘部门以三十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的日立公司。2004 年底,IBM 将它的笔记本电脑部门以十七亿五千万的价格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其中,十二亿五千万是现金交易(由联想付给 IBM),另外五个亿是联想以 19% 的股权交换。也就是说,在当时,IBM 认为联想公司值二十六亿美元。再以前,IBM 也类似地出售过一些部门。
我们且不去管 IBM 和日立的交易,来看看 IBM 和联想的交易,因为这是中国公司第一次收购美国著名公司的部门。当时,不少人觉得联想能收购 IBM 的笔记本部门说明中国国力增强了,扬眉吐气了;一些人担心联想是否能消化的了 IBM 这个部门,因为这个部门在亏损。显然,这笔生意能做成是因为 IBM 卖有卖的道理,而联想买有买的道理。
我没有联想这些年来经营情况的数据,但是有 IBM 历年的财报。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IBM 的情况。下表是我从 IBM 提交给美国证券会的年度汇报表中摘要出来的。其中很多小项目,比如一次性收入和支出等等,我都省略了。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卖了笔记本部门后,IBM 的总收入有小幅下降,但是利润有明显的提高,因为成本大幅下降。管理、市场开拓、研发等费用基本持平。税后的利润增加了 1/4 以上。在卖掉笔记本部门后,IBM 用所得到的现金几次购回自己的股票,因此公司总股票数量减少,每股利润的的提升要明显快于税后利润的增长。显然,IBM 在卖掉亏损的笔记本部门后,甩掉了一个包袱,同时它得以集中精力在它的服务业上,使利润大幅提高,同时也回报了投资者。
那么,联想购买 IBM 笔记本部门是否亏了呢?虽然我没有看过联想这几年的营收情况,但是我认为联想当年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有两条原因当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看到。第一,IBM 笔记本 Thinkpad 是笔记本电脑的第一品牌,联想买下这个品牌就可以直接在世界各地销售自己品牌的电脑,而不是为美日公司组装机器。有时,即使花很多时间和金钱,也不一定能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联想这次一步到位。第二,当时联想笔记本电脑在世界市场上销量不过 2%,这个市场份额无足轻重,根本无法和 Dell、惠普等公司竞争。当时 IBM 有 5% 的市场份额,两家加起来大约有 7%,这个份额在世界上可以进前五名,和美日公司就有一拼了。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疑问,联想是否能将 IBM 亏损的笔记本部门扭亏为盈。
对笔记本行业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我想,联想之所以愿意收购,必然是三思而行后看到了这一点。事实上,IBM 笔记本部门的毛利润大约是四分之一,远远大于 Dell 的 19% 和也高于惠普的 23%。但是,IBM 笔记本在亏损,而惠普还有 7% 左右的税后利润,主要原因是 IBM 非生产性成本,即管理、市场和研发的费用太高,占了总收入的 27%。IBM 在财务上,是将全公司的这些费用平摊到各个部门,IBM 除笔记本以外的其他部门,毛利润均在 40% 以上,扣除非生产性成本,还十分盈利。但是,笔记本部门就变成亏损的了。IBM 是很难扭转笔记本部门的亏损局面,因为整个公司盈利太好,从上倒下没有精打细算的习惯。但是,联想应该很容易扭亏为盈,因为中国的人工便宜,很容易将管理和研发的费用降下来。再不济,联想的非生产性成本也不会比惠普高吧。总的来讲,IBM 和联想的这次交易应该是双赢的。
IBM 就是这样,时不时地调整内部结构,将一些非核心的、长期效益不好的部门卖掉,同时扩大核心的利润高的生意。
结束语
IBM 在百年来历次技术革命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术上不断在开拓和发展,以领导和跟随技术潮流;在经营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军队企事业部门的市场,对进入新的市场非常谨慎。迄今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再从计算机制造到服务。它错过了以微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浪潮,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决定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会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顺顺当当地发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术革命。
浪潮之巅 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五)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他也是做(芯)片的
5.保守的创新者
IBM 在经营上相当的保守,它一直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很谨慎地开拓新的领域。从机械的制表机到大型计算机,到今天的 Linux 开源服务器,IBM 始终牢牢地控制者美国政府部门、军队、大公司和银行的业务,即使它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也是针对公司用户而不是个人用户的。在同档次的笔记本电脑中,它的价格比其他厂家的要贵很多,因此个人很少自己掏腰包购买 IBM 笔记本。IBM 在自己一些非核心领域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它也不轻易在那些领域快速膨胀。比如,它在很长时间里在存储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半导体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上都领先于世界,但是我们很少看到 IBM 花大力气开拓这些市场。保守的好处是不容易轻易出错,因为像 IBM 这样服务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核心部门的公司,产品上出一点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要知道美国主要银行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是一年宕机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IBM 这种保守的做法让大客户们很放心,因此,即使它的产品和服务比别人贵,政府和公司还是很愿意,或者说不得不用 IBM 的。
从技术上讲,IBM 是一个极富创新的公司。几十年来,如果说在工业界哪个实验室有资格和贝尔实验室相提并论,恐怕只有 IBM 实验室了。1945 年,IBM 在纽约开设了第一个实验室,这就是后来的华生(T.J. Watson)实验室,几年后,它在硅谷开设了第二个实验室。今天,它在全球有十一个实验室。五十年代,IBM 发明了计算机的硬盘和 FORTRAN 编程语言。六十年代,IBM 发明了现在通用的计算机内存(DRAM),提出了现在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七十年代以来 IBM 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包括今天通信中使用最广泛的 BCJR 算法,简指指令(RISC)的工作站,硬币大小的微型硬盘(用于照相机等设备),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以看见原子的显微镜。至今,IBM 在计算机技术的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领先的。比如,它为 Sony 游戏机设计的八核处理器,是今天英特尔双核处理器性能的十倍。不过,IBM 的主要发明都和计算机有关,这一点上,它区别于研究范围广泛的 AT&T 的贝尔实验室。
IBM 一直是美国专利大户,每年都有几千个。尤其是贝尔实验室分家以后,IBM 成了专利申请的老大。IBM 十分鼓励员工申请专利,每申请一个专利,员工不仅能得到一笔不错的奖金,还可以计点,记够一定的点数,对员工的涨工资乃至提级都有好处。我曾经问 IBM Almaden 实验室 DB2 的实验室主任,IBM 如何衡量一个研究员的工作,他告诉我有三条衡量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因此可以看出专利申请在 IBM 的重要性。
在美国,申请专利的目的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保证自己不被别人告侵权,即防御性的。一个公司发明一种东西后,为了防止其它公司和个人将来声称什么不合理的要求,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自己。第二种是进攻性的,一个公司申请一些可能以后有用的但是自己未必使用的专利,专门来告别人侵权。IBM 的专利很多是后一种。IBM 每年花上亿美元,养了一支庞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队伍,专门去告那些可能侵犯它们专利的公司,每年 IBM 从专利费上挣来的钱是十亿美元左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买卖。IBM T.J.Watson 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我,不要看 IBM 在微机市场上远远落后于 Dell 和惠普等公司,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的专利费!
IBM 实验室迄今为止有两次大的变动。一次是在 1993 年郭士纳上台后大量削减研究经费,很多人离开了 IBM 去华尔街。其中很多人,主要是一些数学很强的科学家,去了后来最成功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文艺复兴技术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并撑起了半个公司。可见科学和金融也是相通的。文艺复兴公司迄今为止二十年平均投资回 报率为每年 37%,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远远超过股神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 。这二十年来,两个公司的总回报率分别是 200 倍和 20 倍,而标普 500 指数是 6 倍。IBM 实验室第二次大变动是在最近几年。现在,IBM 的很多研究员只能从研究项目中拿到一大半而不是全部的工资,另一小半必须通过参加产品项目而获得,因此一些单纯搞研究的科学家不得不离开。对 IBM 的这种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IBM 的目的是非常清楚的,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
浪潮之巅 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四)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4.他也是做(芯)片的
如果在 IBM 做一个民意调查,谁是对 IBM 贡献最大的人,那么除了华生父子外,一定是路易斯·郭士纳(Louis Gerstner)。1993 年,从未在 IBM 工作过的郭士纳受命危难,出任 IBM 的首席执行官。他成功地完成了 IBM 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到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的转变,复兴了这个百年老店,并开创了 IBM 的十年持续发展。郭士纳原来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再以前任职于美国信用卡公司运通公司,根本不懂计算机。在英语中,计算机的芯片和土豆片是一个词 — chip,因此,大家就开他的玩笑说,他也是做(芯)片的,但是是土豆芯片(He also made chips, but potato chips)这句话原先是嘲笑他的话,以后成为他传奇的象征。没有高科技公司工作经验的郭士纳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公司创造了一个神话。
郭士纳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对 IBM 进行大规模改组。IBM 由于长期处于计算机产业的垄断地位,从上到下都习惯于高福利得舒适环境。机构庞大、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和内耗严重等等,总之繁荣的背后危机四伏。因此,一旦进入群雄逐鹿的信息革命时代,IBM 这个被郭士纳比喻成大象的公司就开始跟不上对手的步伐了。
IBM 里面的人常常讲这么一个故事,在 IBM 公司,如果要把一个纸箱子从二楼搬到三楼,需要多长时间。这件本来几分钟就能办成的事,在 IBM 需要几个月。原因是,要搬动一个箱子,你要先打报告,然后经过层层审批;审批后,审批报告再层层向下落实,最后交给替 IBM 搬家的搬运公司。在搬运公司的任务单上,上个月的任务可能还没有完成呢,现在提交的任务单一个月以后能完成就不错了。这样,搬动一个纸箱花几个月时间一点也不奇怪。
郭士纳像个高明的医生,开始一直千疮百孔的 IBM。他的第一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将 IBM 溶解掉,通俗地讲,就是开源节流。他首先裁掉了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一些毫无前途的项目。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操作系统 OS/2 的项目。这样,人员相应减少了,费用自然降低了。但是,短时间内增加收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士纳的做法是卖掉一些资产。如果去过 IBM Almaden 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 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见附图)。而且,郭士纳还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盖得实在太贵,在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 IBM。郭士纳事后讲,这些裁撤部门和卖资产的决定,不仅是他在 IBM,也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接下来,他对公司的一些机构和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他不声不响地将分出去的一些服务公司买回来(那时 IBM 快破产了,美国政府不反对它将服务公司买回来),然后将 IBM 的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服务合成一体。对比几乎同时代 AT&T 将公司拆分的做法,郭士纳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目的是打造一只 IT 服务业的航空母舰。在公司内部,它引入竞争机制,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组背靠背地开发。为了防止互相拆台、加强合作,郭士纳将每个人的退休金和全公司的、而不是以前的各部门的效益挂钩。
在研究方面,郭士纳将研发经费从营业额的 9% 降到 6%。以前的 IBM 实验室很像贝尔实验室,有不少理论研究,郭士纳砍掉了一些偏重于理论而没有效益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和开发结合起来。一旦一个研究项目可以实用了,他就将整个研究组从实验室挪到产品部门。到后期,他甚至要求 IBM 的所有的研究员必须从产品项目中挣一定的工资。这种做法无疑很快地将研究转化成产品。但是这样做无疑会影响 IBM 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损失,IBM 加强了和大学的合作,在几十所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或者是设立了奖学金。
在郭士纳的领导下,IBM 很快走出了困境。IBM 将自己确立为一个服务型的技术公司,并将自己的用户群定位在企业级,而放弃了自己不在行的终端消费者市场。以往,在争夺低端企业用户的竞争中,IBM 并没有优势,因为它的产品太贵。在郭士纳任期的最后几年里,IBM 开始大力推广廉价的开源的 Linux 服务器。IBM 的产品头一次比竞争对手便宜了。经过十年的努力,郭士纳完成了对 IBM 的改造,确立了 IBM 在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计算机产品和服务上的优势地位。今天,IBM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开源操作系统 Linux 服务器的生产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IBM 和 AT&T 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AT&T 是将一个好好的公司拆散卖掉,IBM 则是将分出去的公司整合回来,打造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一条龙的航空母舰。今天看来,无疑是 IBM 的路走对了。从下面 IBM 股票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从 1993 年下半年起,IBM 的业绩突飞猛进地发展。在郭士纳担任 CEO 十年间,IBM 的股票长了十倍。(见插图)今天,郭士纳虽然已经不再担任 IBM 的 CEO 了,但是,IBM 依然沿着他确立的方向发展。从 IBM 和 AT&T 的不同结果可以看出一个有远见的经营者和一群贪婪的短期投机者在管理水平上的差别。
浪潮之巅 第二章 — 蓝色巨人(IBM)(三)
1.赶上机械革命的最后一次浪潮
2.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
3.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
如果要把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那么,1976 年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没有读完大学的天才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在车库里整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商业化的个人电脑 Apple-I。在硅谷很多公司才创业时因为资金有限,常常租用租金便宜的民房甚至是它们的车库来办公,这几乎是硅谷特有的现象,苹果起家时也不例外。 "蓝色巨人"在这次信息革命浪潮中步子开始并不慢。1973 年从小华生接手 IBM 的新总裁凯利(Frank Cary)在花了大量时间去应付美国司法部提出的反垄断诉讼的同时,密切注视着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个人电脑,IBM 观望了几年。这对 IBM 这样一个大公司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前面讲过,IBM 成功的秘诀是保守,它基本上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如果苹果公司失败了, IBM 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如果前者成功了,IBM 依靠它强大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后发制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IBM 其 实时第二家做计算机的公司。我们以后还会看到很多大公司用这种办法对付小公司的例子。四年后,凯利决定开发个人电脑。
也许是不想惹人注意,也许是没有太重视这件事,IBM 没有让它力量最强的华生实验室(T.J Watson Labs) 来做这件事,而是将它交给了 IBM 在弗罗里达的一个十几人的小组。为了最快地研制出一台 PC ,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小组不得不打破以前自己开发计算机全部软硬件的习惯,采用了英特尔公司 8088 芯片作为该电脑的处理器,同时委托独立软件公司为它配置各种软件。这样,仅一年时间,IBM-PC 就问世了。虽然第一批 IBM-PC 的性能只有现在个人电脑的万分之一,但是,它比苹果公司的 Apple 系列已经好很多了,而且对当时的字处理,编程等应用已经足够了。因此,它很受欢迎, 当年就卖掉 10 万台,占领了四分之三的微机市场。IBM 在和苹果的竞争中真可谓是后发先至。直到今天, IBM PC 还是个人电脑的代名词。
如果当时问大家以后谁会是个人电脑时代的领导者,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 IBM。事实上,当时《时代周刊》就评选 IBM PC 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产品。《华尔街日报》也高度评价了 IBM 的这一贡献。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个人电脑时代的最终领导者是微软和英特尔,而不是 IBM。随着 2005 年 IBM 将个人电脑部门卖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IBM 彻底退出了个人电脑的舞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IBM 的这个结果呢?虽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IBM 的基因,反垄断的后遗症以及微软的崛起。
先谈谈 IBM 的基因。IBM 无论是在老华生执掌的机械时代,还是在小华生接管的电子时代,它的客户群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军方、银行、大企业和科研院校,它从来没有过经营终端消费型产品 (consumer products)的经验,也看不上这类产品。以往,IBM 卖计算机的方式是和大客户签大合同。八十年代的计算机,除非是专业人员,没有人玩得转。因此, IBM 从来将计算机和服务绑在一起卖,至今也是如此。IBM 一旦签下一个大型机销售的合同,不但可以直接进帐上百万美元,而且每年还可以收销售价 10% 左右的服务费。等客户需要更新计算机时,十有八九还得向 IBM 购买。这样,它每谈下一个合同,就可以坐地收钱了。因此,虽然I BM PC 在外面的反应很好,在公司内部反应却冷淡。 IBM PC 第一年的营业额大约是两亿美元,只相当于 IBM 当时营业额的 1% 左右,而利润还不如谈下一个大合同。要知道,卖掉十万台 PC 可比谈一个大型机合同费劲儿多了。因此,IBM 不可能把 PC 事业上升到公司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1982 年,IBM 和美国司法部在反垄断官司中达成和解。和解的一个条件是,IBM 得允许竞争对手的发展。如果不是 PC机 的出现,这个条件对 IBM 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因为过去一个公司要向开发计算机,必须是硬件、软件和服务一起做,这个门槛是很高的。但是,有了 PC 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 IBM PC 的主要部件,如处理器芯片、磁盘驱动器、显示器和键盘等等,或者本身是第三家公司提供的、或者很容易制造,而它的操作系统 DOS 又是微软的。因此,IBM PC 很容易仿制。IBM PC 唯一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 BIOS 是自己的,但是很容易地就被破解了。在短短地几年间, IBM PC 的兼容机入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如果不是反垄断的限制,IBM 可以阻止这些公司使用自己的技术进入市场,或者直接收购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有了反垄断的限制后,它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自己不愿意下功夫做 PC,另一方面无法阻止别人做 PC,IBM 只好看着康柏 (Compaq),戴尔(Dell)等公司作大了。
第三个原因也不能忽视,如果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IBM 是独孤求败,笑傲江湖,现在它真正的对手比尔· 盖茨出生了。我总是对人讲,盖茨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拿破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和平年代,不可能出现汗尼拔和凯撒那样的攻城掠池的军事统帅,但是会在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出现纵横捭阖的巨人,而比尔·盖茨就是科技界的第一人。
当时 IBM 为了以最快速度推出 PC,连操作系统都懒得自己开发,而是向其他公司招标。 IBM 先找到了 DR 公司(Digital Research),因为价钱没谈好,只好作罢。盖茨看到了机会,他空手套白狼,用七万五千美元买来的磁盘操作系统 (DOS),转手卖给了 IBM。 盖茨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 IBM 买断 DOS,而是从每台 IBM PC 中收一笔不太起眼的版权费。而且, IBM 和微软签的协议有个很小的漏洞,没有说清楚微软是否可以将 DOS 再卖给别人。盖茨后来抓住了这个空子,将 DOS 到处卖,IBM 很不高兴,告了微软好几次。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以大欺小,IBM 得不到别人的同情,从来没有赢过。(在美国,以大欺小的官司常常很难赢,而且即使赢了,也不可能得到太多的赔偿,因为小公司没有什么油水可榨)。 IBM 原来认为 PC 机赚钱的部分是几千块钱的硬件,而不是几十块钱的软件,后来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由于兼容机的出现,IBM 沦为了众多 PC 制造商之一,利润受到竞争的限制。而所有微机的操作系统只有一种,虽然每份操作系统现在还挣不了多少钱,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显然,微软已经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因此,IBM 决定和微软共同开发微机的新的操作系统 OS/2,共同来开发微机的软件市场。如果是别人,也许就乐于当 IBM 的一个合作伙伴了。但是,盖茨可不是一般的人,他的心志非常高远,他不会允许别人动微机软件这块大蛋糕,虽然此时的微软的规模远没法和 IBM 相比。盖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方面和 IBM 合作开发 OS/2 ,挣了一点短期的钱,另一方面下大力气开发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当视窗 3.1 研制出来的时候,微软帝国也就形成了。十几年后,硅谷一位最成功的 CEO 讲,凡是和微软合作的公司,最后都没有好结果。IBM 也许是其中第一个吃亏者。
应该讲,虽然 IBM 最先研制出今天通用的个人电脑,但是在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中,IBM 不情愿地成为了落伍者。同时,一个新的霸主微软横空出世。到八十年代末,由于微机性能每十八个月就翻一番,微机慢慢开始胜任以前一些必须要大型机才能做的工作。这样,微机开始危及到大型机的市场。 IBM 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大规模裁员。这段时期,是 IBM 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当时有人猜测 IBM 是否会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