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7

可口可乐计划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美国饮料业巨头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周五表示,除了投资24亿美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Huiyuan Juice Group Ltd.)外,可口可乐还计划未来三年在中国投资20亿美元。

  可口可乐公布新投资计划正值这家美国公司等待中国政府批准其收购汇源果汁之际。新投资计划的规模比1979年以来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总额16亿美元还要多。

  受全球经济衰退加剧影响,正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公司和资本撤离中国市场,这也是可口可乐新投资计划出台的背景之一。

  可口可乐在一份公告中援引首席执行长肯特(Muhtar Kent)的话称,可口可乐为能成为中国的长期合作伙伴感到骄傲,对中国的承诺和信心不会动摇;未来三年该公司将在华投资20亿美元,用于建设新工厂、扩大分销渠道、提升营销力度和研发机构。

  可口可乐投资9,000万美元的全球创新与技术中心周五在上海揭幕,这是可口可乐在亚洲最大的研发基地。

  可口可乐去年9月初表示,提议以24亿美元现金收购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该交易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争议和反对,反对者担心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在中国形成垄断。

  中国商务部(Ministry of Commerce)正根据中国的反垄断法对交易进行审议,最终决定何时下达还不清楚。

  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商,其纯果汁饮料销售最高占到国内市场的一半。近年来,纯果汁饮料市场需求增长迅猛。以销售额计算,截至6月底,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纯果汁饮料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44%。

  可口可乐面临的反对意见不光来自中国,可口可乐股东也对这桩交易持有异议,因为在全球资产大幅贬值的背景下,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报价显得越来越昂贵。

  新浪网(Sina.com)上周援引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新礼的话说,可口可乐公司董事会的部分成员反对这次收购。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NYSE:LEH)于1850年创办,是一家国际性金融机构及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债券、市场研究、证券交易业务、投资管理、私募基金及私人银行服务。亦是美国国库债券的主要交易商。主要子公司包括Lehman Brothers Inc、Neuberger Berman Inc.、Aurora Loan Services, Inc.、SIB Mortgage Corporation、Lehman Brothers Bank、First Heights Bank及Crossroads Group.。环球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市,地区总部则位于伦敦及东京,在世界各地亦设有办事处。雷曼兄弟被美国《财富杂志》选为财富500强公司之一。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2008年)。

  2008年中,受到次级房贷风暴连锁效应波及,在财务方面受到重大打击而亏损,致使股价下跌到剩低于一美元

  (2008年9月17日低见US$0.10),陆续裁员六千人以上,并寻求国际间的金主进驻。2008年9月15日,在美国财政部、美国银行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后,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负债达6130亿美元。

  1850年-1969年,雷曼家族掌控时期

  亨利·雷曼(Henry Lehman)为卖牛商人之子,1844年23岁的亨利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Rimpar市移民到美国,定居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在那里开了一家名为“H. Lehman”的干货商店。1847年,因伊曼纽尔·雷曼(Emanuel Lehman)到来,商号更名为“H. Lehman and Bro”。当1850年家中最小的弟弟迈尔·雷曼(Mayer Lehman)也到此地候,商号再次变更,定名为“Lehman Brothers”。

  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南部地区,棉花是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利用棉花的高市场价值,三兄弟开始定期接受由客户付款的原棉贸易,最终开始棉花的二次商业贸易。几年之间这项业务的增长成为他们经营的主力项目。在1855年,亨利因罹患黄热病而过世后,另外两兄弟继续从事农产品期货生意和经纪商业务。

  1858年因众多因素,棉花贸易中心由美国南方转移到纽约。雷曼在纽约市曼哈顿区自由大街119号开设第一家分支机构的办事处,当年32岁的伊曼纽尔负责办事处业务。1862年遭逢美国内战,因此公司和一个名为约翰·杜尔的棉商合并,组建了雷曼杜尔公司(Lehman, Durr & Co.)。在内战结束后,公司为阿拉巴马州提供财务支持以协助重建。公司总部最终也搬到1870年创建纽约棉花交易所的纽约市。1884年伊曼纽尔设置了公司理事会,公司还在新兴市场从事铁路债券业务并进军金融咨询业务。

  早在1883年,雷曼已成为咖啡交易所成员之一,到了1887年公司还加入纽约证券交易所。1899年,则开始首笔公开招股生意,为国际蒸汽泵公司招募优先股和普通股。

  尽管提供国际蒸汽,但一直到1906年,公司才从一个贸易商真正转变成为证券发行公司。同一年在菲利普·雷曼的掌管下,雷曼公司与高盛公司合作,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与通用雪茄公司上市。随后的二十年间,差不多有上百家新公司的上市都由雷曼兄弟协助,其中多次都和高盛公司合作。这些公司中有:F.W. Woolworth Company、May Department Stores Company、Gimbel Brothers, Inc.、R.H. Macy & Company、The Studebaker Corporation、the B.F. Goodrich Co. 以及 Endicott Johnson Corporation。

  菲利普·雷曼于1925年退休,由他儿子罗伯特·雷曼(昵称“波比”)接手担任公司领导。波比领导期间,公司在股票市场复苏时由侧重于风险资本而渡过了资本危机大萧条。1928年,公司搬到现在鼎鼎有名的威廉一街。

  雷曼兄弟公司是传统的家族生意。但在1924年,约翰·M·汉考克以首位非家庭成员身份加入雷曼兄弟公司,接着在1927年门罗·C·古特曼和保罗·马祖尔也相继加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雷曼兄弟签署了第一电视制造商杜蒙的首次公开招股,并为美国广播公司(RCA)提供资金协助。它也为快速增长的石油工业提供金融协助,其中包括了哈利伯顿公司(Halliburton)和科麦奇公司(Kerr-McGee)。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雷曼兄弟签署了数字设备公司的首次公开上市(IPO)。稍后,它又协助了康柏公司上市。罗伯特·雷曼于1969年去世,当时已经没有雷曼家族任何一位成员在公司任职。罗伯特死给公司留下了领导真空,加之当时经济不景,把公司带进困难期。1973年,贝尔豪威尔公司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皮特·彼得森受聘挽救公司。

  1970年-2001 扩张及成熟期

  1970年:香港办事处开业

  1971年:为亚洲开发银行承销第一笔美元债券

  1973年:设立东京和新加坡办事处,提名为印度尼西亚政府顾问

  1975年:收购Abraham&Co.投资银行

  1984年:被美国运通公司收购,并与Shearson公司合并

  1986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赢得交易席位

  1988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赢得交易席位

  1989年:泰国曼谷办事处开业

  1990年:韩国首尔办事处开业

  1993年:与 Shearson 公司分立、北京办事处开业,为中国建设银行承销债券,创中国公司海外债券私募发行的先河,为中国财政部承销发行海外首笔美元龙债

  1994年:聘任为华能国际电力首次在纽约股票上市的主承销商,经办中国公司最早在海外的首笔大额融资(六亿两千五百万美元)

  1995年:台北办事处开业

  1997年:承销中国开发银行的扬基债券发行,这是中国政策性银行的首次美元债券发行

  1998年:雷曼兄弟公司被收入“标准普尔500指数”,同一年雅加达办事处开业

  1999年:与富达投资(Fidelity Investments)建立战略联盟,为零售股民提供投资与调研服务,与东京三菱银行就并购事宜建立联盟

  2000年:墨尔本办事处开业,并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ANZ)建立战略联盟,也是雷曼兄弟公司成立150周年纪念

  2001年:被收入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为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一员

  2008年-破产雷曼兄弟破产消息,早在2008年7月份就已经传开。中国财经专家潘大在7月2日撰文指出雷曼兄弟必将破产,成为全球成功预言雷曼兄弟破产的第一人。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15日正式依美国破产法第11章所规定之程序申请破产保护)。雷曼兄弟因6130亿美元的债务规模,创下美国史上最大金额的破产案。

  2008年9月22日,日资的野村证券宣布收购雷曼兄弟在欧洲、中东、亚洲区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和香港的业务,但没有公布收购价,市场传闻指收购价为2.25亿美元。巴克莱银行则收购雷曼兄弟在美洲的业务。

  香港方面2008年9月16日,香港证监会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04及第205条向雷曼兄弟在香港营运的四家公司,包括雷曼兄弟亚洲投资、雷曼兄弟证券亚洲、雷曼兄弟期货亚洲及雷曼兄弟资产管理亚洲,发出限制通知,以保存有关公司及客户的资产,并保障该批客户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此外,香港交易所亦已暂停雷曼兄弟在证券及股票期权市场的交易。而香港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亦宣布美国雷曼兄弟证券亚洲有限公司为失责人士。

  2008年9月17日及9月19日,香港高等法院委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彭博伦(Paul Brough)、杜艾迪(Edward Middleton)及侯柏特(Patrick Cowley)为雷曼兄弟香港分公司的临时清盘人。

  2008年11月12日,香港立法会以47票大比数通过引用特权法调查雷曼事件,部分现任、前任财金官员被立法会传召,十九间银行将被调查。

  2009年2月24日,担任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香港公司临时清盘人的毕马威会计师行今天表示,雷曼在香港8家子公司共有200亿美元资产及225亿美元负债,

  后续事件:雷曼兄弟迷你债券雷曼破产后,香港地区相关的迷你债券(连动债)问题爆发。据香港证监会的透露,香港迷你债券市场规模达360亿港元,其中约127亿港元由雷曼担保,共有20间银行涉及雷曼兄弟债券问题。事后大量迷你债券持有人发起声讨活动。2008年10月17日,香港银行公会宣布涉及雷曼兄弟迷你债券的香港银行同意接受特区政府的建议,回购这些迷你债券。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成立时间 1850年总部地点 美国纽约、伦敦及东京重要人物 Richard S. (Dick)Fuld, Jr.(主席及CEO)Joseph M. (Joe) Gregory(总裁及COO)产业 金融业产品 投资银行年营业额 ▲$590亿美金 (2007)净利 ▼亏损$6亿6800万美金 (2008)员工数 21,900人(2008)网站 www.lehman.com

IMF经济学家:政府在2010-2011年可能仍需采取刺激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周五表示,鉴于全球经济在短期内迎来复苏的可能性日益渺茫,各国政府应着手制定2010和2011年的财政刺激计划。

  布兰查德称,目前很明显的一点是,即使经济增长在今年晚些时候或明年开始回升,但要回到正常水平还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各国政府必须考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实施财政刺激。

  IMF此前发表了一系列报告来总结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布兰查德在讨论这些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个重要的教训是央行在监控系统性风险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花旗股票一度跌破1美元

  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一度成了低价股,这曾经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花旗股票周四一度跌了0.16美元,跌破1美元,至每股0.97美元,创下1998年由花旗银行(Citicorp)和Travelers Group合并为花旗集团以来的最低水平。周四,在纽约证交所花旗股票收盘跌0.11美元,至每股1.02美元,跌幅9.7%。花旗曾是美国市值最大的银行,一年前的股价还高达57美元。

  花旗集团深陷曾经令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沦为牺牲品的信贷危机之中,面临着越来越猛烈的卖盘压力狂潮,而眼下还看不到更多来自华盛顿的支持或是正在制订之中的支持。

  投资研究公司Schaeffer's Investment Research技术分析师德特里克(Ryan Detrick)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扔掉技术分析,眼下零是唯一的支撑点。

  当被问到对花旗股价跌破1美元的看法时,一位高管圆滑地回答说,或许花旗终于睡着了。不过他很快又说,客户看起来没有跑掉,公司并不担心股价暴跌会引起严重的业务问题。

  花旗内部普遍认为,由于对冲基金等买进公司的优先股,作空普通股,致使公司的股票受到重挫。联邦政府可能会把持有的约275亿美元花旗优先股和信托优先证券转换成普通股,过去一周里,对冲基金等活跃的投资者一直在试图利用这个机会。这些套利投资者正想方设法获取花旗为转换支付的价格与当前股价之间的差额。

  德特里克和其他交易员说,从很大程度上讲,推动花旗股票走势的是对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支持花旗的看法,以及国有化是否依然可能发生。

  上周末,花旗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政府将增持花旗股票最高至36%;并且加入了一个条款,即作为交换条件公司将接受政府的更多监管。

  要是在过去,以花旗现在这个股价,它早被踢出纽约证券交易所了(最近临时修改了规定,股价不足1美元的也可以留下)。以这样的股价,再加上政府试图在每一次下跌时加大控制,资深交易员们说,在花旗股票下跌时,有更多的理由继续买卖这只股票。

  即便是一点点的上涨也能为那些愿意冒险的人带来丰厚的收益。

  Knight Equity Markets LP董事总经理Stephen Kay说,散户进行的交易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他说,以前,我们的价值标准是,找到一只市值较小而且很难找到流动性的股票。不过我们现在大部分交易都集中在花旗和一些银行股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上。

  知情人士说,与此同时,在决定将持有的数十亿美元花旗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正在考虑若干选择,其中包括逐步减持花旗。

  这些人警告说,决定很可能会用很长时间来做,而且这只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可能会继续做花旗的投资者,甚至会增持花旗。花旗驻香港发言人拒绝置评。

  在美国财政部同意将持有的至多250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上周也做出转换股票的决定。这只基金的决定反映出围绕着花旗投资者的不确定。如果美国政府再次介入帮助花旗,持有花旗普通股的投资者可能会遭受打击。

  2008年1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斥资68.8亿美元买进花旗优先股,年股息率为7%,年股息约为4.816亿美元。如今这笔投资已经缩水至约20亿美元。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或将减持花旗股份

  据知情人士透露,继上周决定将所持数十亿美元花旗集团(Citigroup)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之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如今正在考虑多个长期选择方案,其中包括逐步减持股份。

  但这些人士也提醒,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离作出决定还为时尚早,这家主权财富基金可能会继续作为花旗集团投资者,甚至还有可能增加投资。但该基金开始考虑选择方案也折射出围绕着花旗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如果美国政府再次出手救助花旗,花旗普通股的投资者可能会遭受打击。

  一位知情人士称,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管理人士正在评估限制损失的各种方案,即便抛售花旗股份也不足为奇,因为这能避免因股权遭到稀释而发生巨额损失,不过目前该公司尚未作出任何决定。

  花旗驻香港发言人拒绝对此置评。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多次重申其投资是出于长远考虑。该公司发言人刘易斯(Jennifer Lewis)拒绝透露公司是否仍认为自己是花旗的长期投资者,也不愿谈论公司是否在制订撤出策略。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首席投资长黄国松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由于严峻的经济环境,他预计未来两年美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将遭受冲击。

  黄国松说,如果拥有充足的资本,则将有助于缓解大于预期的亏损带来的冲击。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认为,通过将花旗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花旗集团抵御严重经济下滑的能力将得到增强。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上周决定转换花旗优先股,因美国财政部同意将所持的至多250亿美元花旗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以使陷入困境的花旗集团增强资本基础,这将令美国政府持有花旗集团大约三分之一的股权。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同意以每股3.25美元的价格将所持花旗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进而使所持花旗股权有所扩大,但也因此面临股权容易遭到稀释的风险。

  转换股份之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将得到花旗集团21亿股普通股,转换可能在本月晚些时候进行。这一转换价格将近花旗周三收盘价的三倍,但却远远低于双方最初商定的每股26.35美元的转换价。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称,转换工作完成后,该公司对花旗的持股比例将在11.1%左右。

  按照花旗集团周三1.13美元的收盘价,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所持股份价值大约23.7亿美元。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于2008年1月份斥资68.8亿美元购入花旗部分优先股;股息率为7%,就是说这部分优先股每年将产生约4.816亿美元的股息。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副董事长陈庆炎(Tony Tan)在最初投资时说,投资优先股能带来适当的下档保护,并已经采取决定性举措进一步加强该行的资产负债表和盈利能力。

  据知情人士透露,转换股份之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面临着一些艰难的选择。该公司可以冒着稀释的风险等待花旗股价回升。如果美国政府最终加大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可能会继续投资以维持持股比例。或者该公司也可以在花旗股价进一步沉沦之前撤出。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拥有的投资组合规模总计大约2,000亿美元。该公司大举投资了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包括收购瑞士银行(UBS AG) 9%的股权。知情人士称,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去年的投资损失超过500亿新元(324亿美元)。

富国银行将股息削减85%

  由于经济形势恶化,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成为最新一家削减股息的美国顶级金融机构。该行将季度股息下调了85%。

与此同时,富国银行首席执行长阿特金斯(Howard Atkins)宣布,公司将在2009年度另外削减成本20亿美元;富国银行1至2月份的经营业绩强劲,得益于贷款、存款和抵押贷款量的持续增加。该行在这两个月发放抵押贷款590亿美元,超过了“异常强劲”的去年第四季度的总额。

  富国银行此次将股息由每股34美分削减至5美分,此举将为该行一年节省约50亿美元。

  富国银行简介:

  富国银行是美国唯一一家获得AAA评级的银行,建于1852年,名称一直未变;按商业银行资本市值,全球排名第四。

  富国银行是一家提供全能服务的银行,业务范围包括社区银行、投资和保险、抵押贷款、专门借款、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房地产贷款等。富国银行存款的市场份额在美国的17个州都名列前茅,是美国第一的抵押贷款发放者,第一的小企业贷款发放者,拥有全美第一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是美国唯一一家被穆迪评级机构评为AAA级别的银行。可以不夸张地说,富国银行是美国最好的银行从1852年起,富国银行已经成为美国西部信贷服务的标志性企业之一。

  100多年前,运输邮件和现金需要长途旅行,走过沙漠、草原和山岭。在美国黄金潮时期,富国银行为顾客提供了有规律联络(包括1864年第一次通过电报进行的电子交易),运输重要的商品,将未加工的黄金运送到加工地点制成金币。今天,富国银行仍然坚持每时每刻都为顾客提供重要的经济服务——通过自动取款机、电话、个人电脑和不断发展的银行网点。富国银行高度的办公效率非常著名,并使顾客能从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利益。

  截至2004年底总资产4280亿美元,美国第五大银行,在纽约交易所上市(代码:WFC),市值为1050亿美元,是美国第四大市值的银行。拥有15万的员工,拥有两千三百万的客户,拥有6046家分支机构,在《财富》杂志中利润排行第十七名。

美国失业率飙升至8.1%

  华尔街日报3月6日报道,美国2月份失业率上升0.5个百分点至8.1%,为198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略高于8%的预期值。部分经济学家预计,失业率明年年底就会升至10%。其原文如下:

  美国非农就业人数2月份继续以二战以来从未见过的速度减少,说明一年多以前开始的这场严重经济衰退现在还没有将要结束的迹象。

  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表明,除了房价和投资价值的下降,美国家庭可能还得面对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打击,这可能使未来数月的消费支出承受更大的压力。

  Getty Images今年2月,求职者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个招聘会上排队等候面试美国劳工部(Labor Department)周五公布,2月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51,000人,符合经济学家预期。但是,修正后的12月份和1月份非农就业人数数据显示了更为严重的下滑。修正后的12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681,000人,为1949年以来最大降幅。1949年,一场特大罢工影响了近50万工人的就业状况。但是,当时的劳动力规模小于现在的水平。

  自2007年12月经济开始衰退以来,美国就业人数总共减少440万人,其中将近一半发生在最近三个月。

  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专员Keith Hall称,2月份劳动力市场继续全面迅速萎缩。

  上个月,包括Macy's Inc. (M)、Time Warner Cable Inc. (TWC)、雅诗兰黛公司(Estee Lauder Cos., EL)、固特异公司(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GT)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Corp., GM)在内的企业继续公布裁员消息。

  根据家庭调查得出的数据,美国2月份失业率上升0.5个百分点至8.1%,为1983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略高于8%的预期值。部分经济学家预计,失业率明年年底就会升至10%。

  2月份平均时薪较前月温和上涨0.03美元,至18.47美元,涨幅为0.2%;较上年同期上涨3.6%。

  周五的报告显示,2月份商品生产类行业就业人数减少276,000人。其中制造类公司2月份就业人数减少168,000人,自衰退以来总计减少就业人数130万人。

  2月份建筑业就业人数减少104,000人。

  2月份服务业就业人数锐减375,000人。商业和专业服务公司就业人数减少180,000人,为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六位数下滑;金融业就业人数减少44,000人。

  零售业就业人数减少近40,000人,其中休闲及餐饮服务业就业人数减少33,000人,受家庭减少非必需支出影响。

  2月份临时就业人数减少近80,000人。

  就业人数增加的唯一一个私人行业为医疗行业。2月份美国医疗行业就业人数增加26,900人。

  政府部门就业人数增加9,000人。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持平于33.3小时。不过另外一项统计每周总工作时间的指数下降0.7点,至101.9点。

中国银行计划发行1,200亿元次级债券

  《华尔街日报》在3月6日报道,中国银行计划发行1,200亿元次级债卷,其原文如下: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Ltd.)周五表示,计划发行至多人民币1,200亿元(合175.5亿美元)次级债券,用于提高该行的资本充足率。

  此次发债规模反映出中国银行业补充资本金的巨大压力;因为中国政府敦促这些银行加大放贷,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总理温家宝周四对人大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中国今年的目标是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这将超出2008年时4.91万亿元的新增贷款规模。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在出席本届人大会议间隙透露,该行正在增加放贷,尤其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截至去年9月底,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3.89%,2007年年底时为13.34%。

  中国银行表示,此次发行的次级债券期限不少于5年期,发行有效期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此次债券发行的提案仍有待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隶属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entral Huijin Investment Co.)持有中国银行67.53%的股权。

  作为另一家中国大型银行,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在今年2月份发行了价值400亿元的次级债券;这是今年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一笔公司债交易。

  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去年曾表示,有意在2011年年底前发行至多1,000亿元的次级债券。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也于上月表示计划在2009至2011年间发行至多800亿元次级债券。

  次级债是一种后偿债券,一旦企业破产,这种债券的索偿权排在其他证券之后。

浪潮之巅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六)

  第一节 太阳公司

  1.1 昔日的辉煌

  1.2 错失良机

  1.3 历史的回放

  第二节 Novell 公司

  第三节 网景公司(Netscape)

  第四节 Real Networks

  当苹果公司的 iPod 以高科技精品的面貌上市,并风靡全球时,便有行家指出 iPod 其实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新品,而是一个翻版的 MP3 播放器。MP3 音乐和播放器大家都很熟悉,它们在 iPod 出现前好几年就有了,而且最初搞 MP3 音乐的公司也不是苹果。

  MP3 是当今在互联网上传播音乐的最通用的媒体格式。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述到 1979 年 AT&T 贝尔实验室搞的一些语音压缩算法。到了 1991 年,德国弗劳恩霍夫(Fraunhofer)应用研究所和 AT&T 贝尔实验室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将高保真激光唱盘质量的音乐做成有损失压缩的音频压缩标准 Audio Layer 3,简称 MP3 。采用 MP3 数据格式的音乐质量比激光唱盘的质量要差一些,但是数据文件大小小了一个数量级。在互联网兴起以前,这种音频压缩方法并没有广泛应用。1995 年,弗劳恩霍夫基于 MP3 格式推出了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下运行的世界上第一个 MP3 播放器 WinPlay3。当互联网兴起后,大家发现音乐经过压缩后,在互联网上传播成为可能。在 MP3 以后,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原理相同的音频文件压缩方法。

  1995 年,微软的一位高管罗伯特•格雷斯从微软出来,创办了 Real Networks 公司。它一方面开发为互联网服务的通用音频和视频播放器,另一方面为媒体公司,比如 NBC 提供将节目放到互联网上的服务。该公司的播放器是跨平台的,能支持所有现有的音频和视频压缩格式,并且做到一边下载,一边播放(而不是下载完了再播放)。它还可以根据网路速度的快慢调整音频和视频质量(网路越快,质量越高)。

  Real Networks 早期非常成功,创办的当年就推出了它的 1.0 播放器,并且在互联网上转播了NBA的篮球比赛。在接下来的两年里,Real Networks 每半年就推出一些新产品和服务。但是,到了 90 年代末,随着微软在播放器市场上地位的加强,Real Networks 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制约。和微软的 IE 一样,其媒体播放器 Media Player 也是随 Windows 操作系统免费提供的。很快,微软的 Media Player 就超过了 RealPlayer,一举夺得市场占有率第一,这里面盗版的 Windows也为微软抢夺播放器的市场份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免费的播放器,很少有人会花四十美元下载一个功能差不多的 RealPlayer 了(Real Networks 通常把它旧的播放器让用户免费下载,但是它的功能不全,它最新的播放器在美国总是要 $39.99,至今如此)。当然,由于专利的限制,有些格式的媒体不能用微软的 MediaPlayer 播放,必须用 RealPlayer 付费版播放,但是,如果哪家媒体公司选择了这种格式,观众和听众数必然少而又少,久而久之,这种不能通用的媒体格式便自然而然地趋于淘汰。到 2000 年,网络上绝大多数媒体都采用微软播放器可以播放的格式。这样,微软利用免费捆绑的 MediaPlayer,控制了广大用户计算机上的播放器,进而渐渐控制了互联网上的媒体文件格式。

  微软从 1998 年起在播放器上挑战 Real Networks,到 2000 年前后便夺取了 RealPlayer 一半的市场份额(Nelson 和 Comsore 等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播放器市场的占有率数据大相径庭,我们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估计。),到了 2002 年,两家公司便平分秋色了。两年后,RealPlayer 的占有率只有微软 MediaPlayer 的一半不到。以后逐年减少,到去年占不到播放器市场的20%。

2003年到2008年多媒体软件下载量

  Real Networks 源于微软又被微软打败。虽然它的境遇和网景公司有些相似,但是,两家公司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网景公司是被动地死守浏览器市场,但是在微软捆绑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最后无险可守,从此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Real Networks 也许因为是微软自己人办的公司,谙熟微软的竞争之道,所以一开始就不断在找退路,它在做播放器的同时,提供了多项基于互联网的广播和电视服务。Real Networks 通过向互联网用户收费订阅费(Subscription Fee)挣钱,同时在广播和电视中插播一些广告。除此之外,它还有音乐付费收听和视频付费收看等等。比如在网上听歌每月十三美元,网上玩游戏每月十美元。由于 Real Networks 比较早进入服务市场,同时服务市场又一直是微软的弱项,它在失去了播放器软件市场后,终于守住了网络音频和视频服务的市场。服务性收入在 Real Networks 的营业额中份额,最初是空白,但是逐年增加,去年 2007 年达到了 83%。(见下图)

RealNetworks公司播放软件的营业份额

  靠着付费服务的收入,Real Networks 挺过了从 2000 年到 2002年的互联网最艰难的时期,得以生存下来。但是 Real Networks 的营业额始终没有回到 2000 年的水平。华尔街对它已经很不看好。它的股价从 2000 年初的 90 多美元降到 2001 年 3 美元的最低点,虽然现在恢复到 6 美元,也不过是当年的零头而已。今天,RealPlayer 退出了一流公司的行列,但是,在互联网历史上,Real Networks 的贡献不可磨灭。它使得音乐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当然这里面 Napster 的贡献也很大)。在网络泡沫破碎前(2000年),音乐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第二位。

  其实,Real Networks 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抵御微软的竞争,就是走后来苹果 iPod 的道路,推出自己的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也许是因为 Real Networks 源于微软,不知不觉地采用了卖软件的商业模式,而没有想到做一个专门的类似 iPod 的消费电子产品。也许是因为当 Napster 打输了和唱片公司的官司后,Real Networks 看不到网上音乐市场的前景,便把精力集中在将新闻等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遗憾的是,美国广大观众至今仍然习惯于在大屏幕电视上看新闻而不是到计算机的小屏幕上看豆腐块大的视频。至于听歌,大家还是习惯将音乐下载到自己的 PC 机、iPod和手机上听,而不是通过互联网整天连到 Real Networks 的服务器上听。因此 Real Networks 的订户数量一直涨不上去,它的商业模式便如同一条死胡同,越走越窄。

  Real Networks 在和微软竞争中幸存下来,已属不易。而它的前景却依然堪忧。首先,由于苹果 iPod 的热卖和它的免费的 iTunes 在 PC 机播放器市场上的强势地位,RealPlayer 的市场份额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早晚有一天 Real Networks 将不得不把它完整版的播放器免费提供出去。 iTunes 下载业务还将蚕食掉 Real Networks 已所剩不多的付费下载。其次,YouTube 的免费服务对 Real Networks 的付费订阅冲击很大(其实,Real Networks 自己成为 YouTube 并不难,但是要求 Real Networks 在 2000 年时推出一个类似 YouTube 的网站不太现实,因为那时候宽带上网并不普及。Real Networks 在开始时没有采用YouTube的在线服务方式,那么以后它就很难更改其商业模式了。我们在上一章提到,创业的大环境常常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成败发展,Real Networks 和 YouTube 失之交臂就说明了这一点。)

  Real Networks 作为早期互联网音乐、视频播放器和服务业的霸主,本来最有资格得到苹果现在在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统治地位。如果 Real Networks 能看到并做到这一点,它和微软的竞争成败都无伤大局。但是,它错失了那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不太容易把握的良机,从此便将领导音乐时尚潮流的使命拱手让给了苹果公司。这也许是一流的苹果公司和二流的 Real Networks 之间的差距。

  结束语

  从太阳公司到 Real Networks,都在短短的几年到十几年时间里走过了从无到有,再到顶点然后迅速衰落的过程。虽然它们最终败在了微软的手下,但是它们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原因( Novell 自身的原因少一些)。如果它们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它们就能在与微软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者竞争的成败甚至都不是很重要。这些公司对我们这个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薪尽火传。今天苹果公司的 iPod 和 iTunes 就有 Real Networks 播放器和在线下载的影子。今天 Google 的云计算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当年 Novell(和 Oracle)的网络 PC 。网景的浏览器已经是历史,但今天蓬勃发展起来的火狐(Firefox)可以说是它的翻版。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失败是成功之母,IT 行业的精英们不仅没有再犯前人的错误,而且做得比前人更好。从这两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感谢这些只有短暂光辉的公司。

浪潮之巅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五)

  第一节 太阳公司

  1.1 昔日的辉煌

  1.2 错失良机

  1.3 历史的回放

  第二节 Novell 公司

  第三节 网景公司(Netscape)

  在科技工业史上乃至整个工业史上,能超过微软发展速度并盖过它的风头的公司屈指可数。能否超越微软,哪怕暂时地超越微软也就成为了伟大公司的试金石。网景公司是少数曾经盖过微软风头的公司之一。

  3.1 昙花一现

  网景公司和微软网络浏览器(Web Browser)之争已经成为 IT 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只在这里简要地提一两句,就不再详述了。

  九十年代,互联网开始兴起,急需一个通用的网络浏览器,1994 年安德森和克拉克成立了网景公司并于同年推出了图形界面的网络浏览器"网景浏览器"软件。“网景浏览器”一推出就大受欢迎,不到一年就卖出几百万份。1995 年,仅成立了一年的网景公司就挂牌上市了,在华尔街的追捧下,网景的股票当天从 28 美元涨到 75 美元,以后一直上涨,速度超过了早期的微软。虽然网景公司已经被炒得很红火,盖茨还根本没有注意到网络浏览器的重要性,虽然他的顾问们一再提醒他。也许,盖茨最初只是把浏览器当成了一种一般的应用软件,这样的话微软当然不用太在意。相反,华尔街倒是对微软在互联网领域犹豫不前表示不满。同年 11 月,高盛公司将微软的股票从买入下调到持有,微软的股票应声而下。

  当同事们再次将网景浏览器展示给盖茨时,盖茨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微软之所以得以控制整个微机行业,在于它控制了人们使用计算机时无法绕过的接口——操作系统。现在,网景控制了人们通向互联网的接口,这意味着如果微软不能将它夺回来,将来在互联网上就会受制于人。盖茨意识到微软已经在这个领域落后了,他首先想购买网景,但是被网景拒绝。微软于是马上派人去和网景公司谈判合作事宜,而盖茨一直在遥控谈判。微软的条件苛刻,包括注资网景并且进入董事会。网景现在面对两难的问题,如果答应微软从此就受制于人,而且以前和微软合作的 IBM 和苹果都没有好结果,反之,不答应微软,就可能像莲花公司和 WordPerfect 一样面临灭顶之灾。最后,网景选择了和微软一拼,因为它觉得至少目前它还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后来证明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根本不可靠,这也是我将技术排在形成垄断的三个条件之外的原因。在微软方面,它也正式向网景公司宣战。

  1995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周年纪念日,盖茨宣布向互联网进军。盖茨把微软当时的处境比成被日本打败的美国舰队。盖茨通知很多工程师,不管做到哪个阶段,立即停掉手里的工作,然后全力投入微软浏览器IE的开发。盖茨的这种魄力我以后只在佩奇和布林身上又看到过一次,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三次。很快,微软的 IE 浏览器就问世了,但是功能上远不如网景。盖茨动用了他的杀招—和 Windows 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由于在技术上和网景公司的 Netscape 差距太大,IE1.0 和 2.0 在市场上对网景的威胁还不是太明显。但是IE的成长率实际已经超过 Netscape 了。

  1997 年是个转折年。那年十月,微软发布了性能稳定的 IE4.0。不知是为了重视硅谷的用户和人才,还是为了向网景示威,发布会在远离微软总部的硅谷重镇旧金山举行。当天夜里,微软的员工还跑到网景公司偷营劫寨,将一块大大的IE标识放到了网景公司总部楼前的草坪上。这种恶作剧一般是十几二十岁的工科大学生玩的把戏,比如 MIT 的学生曾经在哈佛和耶鲁的橄榄球赛场中爆出 MIT 的标志,康奈尔的学生曾经在万圣节把一个几十斤重的大南瓜插到了学校塔楼的尖顶上。一个大公司的员工玩这种恶作剧还很少,难怪网景公司的发言人也给逗乐了。

  IE4.0 非常接近当时的 Netscape 了,在一些性能上甚至各有千秋。这时捆绑的作用突然间显现出来,用户不再下载即使是免费的 Netscape 了。网景就被垄断了操作系统的微软用这种非技术、非正常竞争的手段打败。微软终于取得了从用户到网络的控制权,从此,微软帝国形成,再也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在客户软件上挑战微软了。盖茨剩下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向美国政府司法部解释清楚他的行为的合法性。

  虽然对微软反垄断调查早在 1991 年就开始了,但是这一次美国司法部动了真格。1991 年的那一次,联邦贸易委员会发现微软开始通过它在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进行非正当竞争,但是该委员会最后在对微软是否有滥用垄断优势非正当竞争一事表决时,以二比二的投票没得出结论,案子也就不了了之。这一次,微软违反反垄断协议的证据确凿,因为根据 1994 年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的和解协议,微软同意不在 Windows 上捆绑销售其它的微软软件。现在,微软在 Windows 中捆绑了 IE。网景公司当然不依不饶。但是,盖茨狡辩说 IE 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而是 Windows 的一个功能。虽然对于用户来讲,是单独软件还是一个功能在使用上没有区别,但是在法庭上,这就决定了一场世纪官司的胜败。

  美国司法部状告微软垄断行为的反垄断诉讼正式拉开序幕。1997 年,美国参议员举行了听证会,盖茨和网景的 CEO 巴克斯代尔、太阳公司 CEO 马可尼里、DELL 的创始人戴尔等 IT 领域的巨头出席作证。会上,当盖茨反复强调微软没有在软件行业形成垄断时,巴克斯代尔说,请在座的各位中没有用微软产品的人举手。整个会场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再次强调,请按我说的做,结果还是没人举手。巴克斯代尔说,先生们,看到了吧,百分之百,这就是垄断,这足够说明问题了。

  很遗憾,网景公司虽然得到了大家普遍的同情,但是,它还没有等到法院对微软的裁决结果下来就支撑不下去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网景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多年后,佩奇在总结网景教训时为网景找到了一个可以在微软垄断的压力下生存的办法,虽然是马后炮,但是应该是有效的。


  3.2 佩奇的解决办法

  在 Google 上市以后,华尔街一度担心 Google 是否会重复网景公司的先例,最终被微软靠捆绑手段击败。Google 的共同创始人拉里.佩奇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观点颇有新意而又切实可行。

  佩奇的原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意是讲,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网景公司在微软捆绑推广自己的浏览器IE后,注定难逃破产的厄运。当然,微软这种非常规的竞争方法很厉害,但是,网景公司也有自己的问题,否则它有可能在微软的压力下生存并发展。网景公司在它的浏览器畅销到网络用户时,没有居安思危,它没有注意去控制互联网的内容,这样一来它失去了保护自己和反击微软的可能性。本来它最有可能成为雅虎。

  这里我根据我的理解,解释一下佩奇的话。首先网景没有居安思危。让我们先回到 1995 年。当微软开始开发自己的浏览器时,网景公司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对自己颠覆性的威胁。这也难怪,因为以往微软击败 WordPerfect 和莲花公司时,只是利用了自己拥有 Windows 的优势,而没有赤裸裸地在商业竞争中采用免费的倾销方式。网景当时在技术上明显领先于微软,因为微软早期的 IE1.0 和 2.0 简直就像是大学生做的课程设计,有无数的 Bug,经常死机,兼容性差,还有很多安全性漏洞。即使是在微软抢走了大部分浏览器市场的头几年里,网景的 Netscape 仍然比微软的好一些。网景公司当时利润率很高,它认为即使将来打价格战,它也未见得输(它没想到微软把售价压到零)。

  事实证明,网景在技术上的优势是根本靠不住的。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多次介绍了技术领先的产品在商业上失败的例子。网景公司可能没有想到,用户对于网络浏览器根本没有忠诚度可言——对大多数用户来讲,只要给他一个免费的、预装的浏览器,就够用了。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流失,要比在一般商业竞争中快得多。1997 年,当微软员工将IE的标识放到网景公司门前时,网景公司员工马上回敬了微软,把它换成了自己的标识,并且写上网景 72、微软 18,表示两个公司当时的市场份额。

1996年到2006年浏览器市场占有率

  但是,网景这个四倍于微软的市场占有率如此不可靠,以至于仅仅一年半以后,微软就超过了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

  第二,网景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停留在卖软件上。这是微软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不能直接套用到别的公司头上。事实上,当 Windows95 出来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世界级的基于 PC 机的软件公司。现在 PC 世界里仅存活下来的几个世界级的软件公司赛门铁克(Symantec)、Adobe 和 Intuit 都出现在 Windows95 以前(1982 年、1987 年和 1988 年)。当微软垄断了微机操作系统以后,就没有像样的软件公司上市并生存下来。原因很简单,如果在微机领域还存在全球性的机遇,那么微软一定不会放过并且将挤垮全部的主要竞争者(Meaningful Players)。网景公司要想逃脱这一厄运,就必须改变商业模式。在 1995 年,没有哪家公司比网景更有希望成为今天的雅虎。

  回顾 1995 年,全世界互联网的内容虽然并不多,但是居然没有一个公司将互联网上杂乱无章的内容组织起来。雅虎居然能够靠手工组织和索引互联网的内容运作,可见互联网之小、组织互联网内容之容易。当网景公司搞出 Netscape 浏览器时,杨致远和费罗还在学习 HTTP 的协议。即使最初网景看不到索引和组织互联网内容的重要性,但是到 1994 年底,当雅虎的流量首次达到一百万次访问时,网景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了。如果那时候网景公司走门户网站(Portal)之路,没有人能阻挡它成为后来的雅虎。也许是浏览器卖得太好了,网景没有采取行动。当雅虎公司成立后,网景公司多多少少看到了雅虎的价值,便为雅虎提供了服务器,却没有去高价收购它(或者自己搞一个)。网景公司甚至没有意识到当初它自己浏览器缺省的启动页面设置的价值,轻易就把它给了 Yahoo,以至于用户一开机就知道 Yahoo,轻易养大了后者。我不知道如果时光倒流,网景的巴克斯代尔是否会将公司打造成门户网站,但是,如果让今天的佩奇接手当年的网景,他一定会的。

  第三,和微软这样实力雄厚、雄心勃勃而执行力奇高的公司竞争,必须有办法顶得住微软的轮番进攻,并且有二次、三次的反击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抢先控制互联网的内容外,另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联合PC制造厂商预装 Netscape。这一商业手段的可行性后来已经被 Google 和雅虎证明了。一年前,微软在新的IE中将MSN的搜索设定为缺省搜索引擎,试图在再次利用捆绑的优势挤垮雅虎和 Google。但是,雅虎和 Google 防到了微软这招,分别在世界前两大微机厂商惠普和戴尔的电脑出厂前预装了自己的搜索工具条,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微软捆绑搜索的影响。十几年前,在微机中预装软件的成本比现在还低很多,而网景的浏览器当年是最受欢迎的 PC 软件之一,因此网景公司是不难说服微机厂商付费预装它的浏览器的。

  第四,网景公司虽然在抓用户,抓的却是买网景公司软件的用户而不是真正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当时正处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一个免费的邮箱对互联网用户有很大吸引力。Hotmail 就是靠这一点,便取得了当时互联网全部流量的一半,这是 Hotmail 的创始人杰克.史密斯亲口对我讲的。1997 年,微软以四亿美元的价钱收购 Hotmail 时,它已经有了近千万的用户,是当年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如果网景公司能先下手为强,收购 Hotmail,它在日后和微软竞争的力量对比上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作为网民上网必不可少的浏览器的发明者,网景公司本来可以成为互联网的领头羊,就像 2000 年的雅虎和今天的 Google。再不济也可以像 Adobe 和赛门铁克等公司那样成为一个领域的主要厂商(Major Player)。但是,网景公司只辉煌了短短的几年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网景公司的衰亡固然是微软垄断的造成的,但是,它也有免于厄运的机会,只是自己没有把握好。

  网景公司后来被美国在线收购,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了。但是它成为了 Google 的老师,而它的这个学生避免了重蹈覆辙。从这一点讲,网景公司也是薪尽火传了。

浪潮之巅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四)

  第一节 太阳公司

  1.1 昔日的辉煌

  1.2 错失良机

  1.3 历史的回放

  第二节 Novell 公司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很多都没有听说过 Novell 公司,但是它曾经和太阳公司一样,一度有希望在操作系统方面和微软抗衡,但是终因时运不济,败在了微软手下。

  2.1 局域网的微软

  要谈 Novell 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先介绍 3COM 公司。

  在微机出现的前几年,用户大多是对立用户——彼此的计算机互不通消息。个人微机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娱乐(比如游戏)、学习、文字处理、日常管理和简单的工业控制等需求。在商业企业中(比如银行)使用的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几乎无一例外是由中央主机(Main Frame)加外围终端构成——所有计算都是由中央主机完成,而外围终端不过是输入和显示设备。中央主机采用分时的操作系统,同时为众多终端用户服务。在八十年代初期以前,没有人打算用微机取代大型计算机系统。

  但是,就在 1979 年,发生了一件当时没有引起人们关注,但对今后计算机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事。那一年,施乐公司举世闻名的帕洛阿图实验室(Xerox PARC)的几个发明了以太网(Ethernet)的科学家创办了 3Com 公司,开发出以太网的适配器(Adaptor),俗称网卡。虽然 3COM 最早是为 IBM 和 DEC 等公司的大小型中央主机设计网络适配器,但是,随着微机的普及,3COM 公司很快就将生意扩展到主机领域。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IBM-PC/AT 及其兼容的个人微机在很多任务中已经能取代原有 DEC PDP 和 VAX 等小型机的地位,而且微机的性价比比小型机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如果能将微机联网,共享数据和硬件资源,它们就可以取代小型机系统。遗憾的是,微机最初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资源共享,网络功能是零。3COM 公司的以太网服务器和适配器弥补了微机的这个不足,解决了微机的联网问题。以前的 VAX 或者 HP 小型机系统基本上是下图的架构:

以前的VAX或者HP小型机系统架构

  资源和数据是集中管理,所有的计算、存储和打印由小型机完成。它的好处是信息是共享的,但是成本非常高,对于一个几十人的小型企业,基本上用不起 VAX 小型机加终端的计算机系统。我记得在八十年代中期,一个 20~40 个用户的 VAX 系统需要花费近二百万人民币。除了硬件的投入,小型机系统还需要专门的机房和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必须经过硬件公司的培训。虽然小型机速度不慢,但是它的计算速度摊到每个用户上并不快。小型机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如果它出现了任何问题,这个系统都无法工作。微机联网后,在很多时候可以代替小型机,它的架构是这样的:

微机局域网(PC%20LAN)系统

  在这样一个被称为微机局域网(PC LAN)的系统中,有一台网络服务器,它通常是一台高性能的微机,当然也可以是小型机和工作站,它主要是用来管理网络和存储共享的数据并为微机之间交换数据作为桥梁。计算基本上是在微机上完成,部分不愿意共享的文件也可以保存在本地微机上。由于每台微机有自己的独立性,网络服务器即使出了问题,微机也可以单机工作。虽然每台微机不如小型机快,但几十台微机的总计算能力超过小型机。而且,能够完成同样功能的系统,微机局域网相比之下要便宜得多,在八十年代中期,这样一个 40 台微机的系统硬件投入只有六七十万人民币。而且,微机系统不需要专门的管理员,运营成本也低。总的来讲这种基于微机局域网的计算机系统相比小型机来说,在大多数应用中优点多于缺点。所以,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微机局域网代替小型机系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是 DEC 公司后来关门的原因。)

  3COM 公司虽然搞出了微机局域网,但是该公司目标不明确,它从网络适配器、网络服务器到网络操作系统都做。这也许是因为它创立于八十年代初,那时 IT 行业最挣钱的还是硬件,所以 3COM 公司实际是以硬件为主,软件为辅。即使当它在网络上失败以后,它仍然习惯性地以硬件为主,买下了生产掌上个人助理系统 Palm Pilot 的母公司 US Robotics。由于以太网的标准是公开的,它的适配器没有什么难做的,谁都可以做。而以太网的网络服务器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端 PC,任何 PC 厂商都可以做,因此,在 3COM 公司出现后,各种兼容的网卡和网络服务器就出现了,这个时候微机局域网市场像微机市场一样混乱而且竞争激烈。其实,微机局域网中最关键的技术是网络操作系统。在这方面也需要一个类似微软的公司来统一它,Novell 公司便应运而生了。

  Novell 公司也是诞生于 1979 年。但是它成为网络公司并且改名为 Novell 是 1983 年的事,这时,3COM 已经是局域网方面的大哥大了。Novell 公司进入网络领域后目标一直很明确——专攻操作系统。如果说 3COM 在微机局域网领域的地位有点像苹果在微机领域中的地位,那么可以把Novell 对应于微软。

  Novell 公司搞了一个叫 NOS(Network Operating System)的操作系统,对应于微软的 DOS。它采用和微软 MSDOS 同源的 DRDOS,因此它的网络操作系统实际上可以完全独立于微软的软件运行,同时又和微软的 DOS 兼容。虽然 Novell 后来买了一家网卡公司也做点硬件,但是它的精力一直放在网络操作系统上。随着 Novell 的网络操作系统在微机局域网上越来越流行,它处在了一个和微软同样的有利位置:不管用户使用哪一个牌子的 PC 和网络硬件,都可以使用 Novell 的操作系统。Novell 网络操作系统不仅自己安装十分容易,而且建立一个局域网的工程也简单到非专业人员看看说明书也可以做。一个没学过计算机的人看着别人干两次就会了。读者如果曾在九十年代初在中关村转过一两圈,就能记起当时任何一家两三人的小公司都会在自己的业务上写上“网络安装”等字样。很快,Novell 的操作系统在局域网上就像 DOS 在微机上一样普及。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Novell 公司成长得一番风顺,不仅很快超过了 3COM 公司,到 1990 年,它几乎垄断了整个微机局域网操作系统的市场,营业额接近微软(九亿美元对微软的十一亿美元)。因为微机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且微机的局域网比基于Unix服务器、工作站和 TCP/IP 协议的网络在中小企业中更有前途,Novell 公司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微软——它可能垄断企业级的操作系统。在接下来的五年中,Novell 仍然靠着浪潮的惯性,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长到 1995 年。那一年 Novell 的营业额超过二十亿美元,相当于微软同年 40% 的水平。现在回过头来看,Novell 这五年的业务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它的进步还是远远落后于微软。

  2.2 操作系统之败

  显然,微软不可能看着 Novell 做大,但是,直到 1994 年以前,它们的竞争并不引人注意。由于微软当时的核心业务还是以个人微机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主,它和 Novell 的业务不是太重合,它们之间的共同利益甚至大于它们的矛盾。在当时,一个企业在安装网络时有两个主要选择,基于各个版本的 UNIX 和 TCP/IP 协议的局域网,或者基于 Novell 的 NOS 的局域网。前者在用户看来是 UNIX,后者是 DOS。虽然 Novell 采用的是 DRDOS,但是用户使用起来和微软的 MSDOS 一模一样,对程序开发者来讲也是一样。Novell 无疑是在帮助微软和 UNIX 争夺企业级的市场。当时,微软在网络操作系统上毫无可圈点之处,它甚至临时性地选择了 IBM 的 OS/2 LAN Server 来抵消 Novell 在网络上的优势,但是 OS/2 LAN Server 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一种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

  1993 年和 1994 年,正如日中天的 Novell 进行了两次对公司业务颇有影响的并购。第一次是从 AT&T 购买了 UNIX 的版权,显示 Novell 进军 UNIX 企业市场的决心,从那以后直到今天, Novell 的网络操作系统有了服务于 UNIX 工作站的版本。但是,Novell 没有直接推 UNIX,说明 Novell 的技术路线方向明确,并没有像一些失败的公司那样左右摇摆;第二件事是收购被微软打垮的字处理软件 Word Perfect,和 Borland 公司的一个制表软件,表明了 Novell 进军办公软件市场的决心。后一次收购后来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 Novell 不务正业(网络操作系统),胡乱扩张,导致它在网络操作系统上失去了对微软的优势。我个人倒觉得 Novell 的做法并没有大错。当年,Novell 在微机局域网操作系统市场上已经占了百分之七十几的份额,按照诺威格宿命的讲法,无法再让市场占有率翻番了,必须开拓新的成长点。从企业级操作系统进入企业级办公软件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事实上,微软的 Office 办公软件从企业中挣的钱一直比从个人身上挣的钱多,这证明 Novell 的切入点是对的。今天的 Google 也是由在线服务进而进入在线办公软件市场。只是,当微软有了字处理软件 Words 和制表软件 Excel 以后,市场上很难再容纳第二家办公软件。不仅是 Novell,太阳公司和IBM都试图进入企业的办公软件市场,但都被微软挡在了门外。

  从 1995 年起,微软和 Novell 之争起了质的变化。微软一年前推出的 Windows NT 对 Novell 的影响开始显现出来了。用户已经从 DOS 转向了 Windows,Novell 的操作系统对微软的 Windows NT 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很难想象一个局域网在其网络服务器上安装 Novell 的操作系统,同时在联网的微机上使用 Windows 。显然从服务器到微机一律采用微软的 Windows 是更好的办法,这时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微软倾斜,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1995 年以后,Novell 仍然不断在提升自己的产品,并且在技术上做得很好。它的网络操作系统支持所有主要的计算机(运行 Windows 的 PC、UNIX 工作站和苹果的 PC 以及 IBM 的大型机),为采用多个厂家计算机的复杂的网络系统提供了高性能的统一的平台。Novell 的操作系统既可以用专用服务器,也可以用任何一种PC机作为服务器,而且它支持无盘工作站(和微机),适合经费不宽裕的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小企业。但是这些特色都无法抵消微软在微机操作系统上的优势。事实上,没有多少企业需要将五花八门的计算机连起来,因为大部分企业在建立自己网络时都会有一个规划。无盘工作站随着硬件价钱的降低变得越来越没有人要。微软只是老老实实地将微机联好,这就解决了百分之八九十的问题,微软吃住了这百分之八九十的市场就能统治企业级网络操作系统了。

  与其它和微软竞争的失败者相比,Novell 在和微软的竞争中几乎没有犯错误。如果说它有什么不足的话,可能在执行力上比盖茨领导的微软有所欠缺。但是,胜利者只能有一个,只要微软垄断微机操作系统,Novell 在操作系统上输给微软便是注定了的。Novell 无疑知道微软的垄断是阻碍它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在 2000 年美国司法部对微软反垄断的官司中,它是最重要的证人。 2000 年初审判决决定将微软一拆为二,Novell 原本可以喘口气,但是,2001 布什上台后为微软翻了案,Novell 从此掉进了永无天日的深渊。虽然后来 Novell 把 Linux 介绍给了它 NetWare 的用户,并把 NetWare 与 Linux 结合起来,总算活了下来,但是已经在网络市场上降到二流的地位。NetWare 从企业的视野中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

浪潮之巅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三)

  第一节 太阳公司

  1.1 昔日的辉煌

  1.2 错失良机

  1.3 历史的回放

  太阳和微软之争已经成为了历史。其中的经验教训却值得科技公司总结。太阳公司首先输在人上(或者说人才体制上)。马可尼里有心打造一个跨平台的系统控制企业级的网络,但是太阳公司从上到下的执行力不足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马可尼里绝不是庸才,但也不是天才。在马可尼里领导下的太阳公司效率之低在硅谷公司中是有了名的。太阳公司不缺乏英才,但是它平庸而大锅饭式的管理实际上是在进行劣胜优汰。太阳公司很多人离开后都比在太阳干得出色得多,其中包括 Google 的 CEO 施密特和 Juniper 的共同创始人 Bjorn Liencres 以及 Google 早期很多资深的工程师。在太阳公司担任过副总裁的 Google 前副第一总裁罗森•韦恩讲,在人才竞争中最厉害的一招是从对手那里挖到好的人,而同时必须让它把那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全留下来。不幸的是太阳公司自己替对手做到了这一点。太阳公司的很多人居然以加入微软为荣,这足以说明了太阳公司在管理上的问题。当大量杰出人才离开、同时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时,马可尼里没有果断地大量裁员。他总给自己一个借口,我们好不容易招到这么多人(在网络泡沫时代,找工程师是很难的),如果现在裁掉冗员,万一市场好起来,我从哪里去招人。事实上,马可尼里担心的“万一”永远没有出现。虽然后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太阳公司的业务有所好转,但是至今没有回到它 2001 财政年度(2000年 7 月到 2001 年 6 月)的水平(183 亿美元的营业额)。而且,世界对信息科技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马可尼里储备的那些人才(很多是硬件和系统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已经过时了。

  太阳公司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就是没有将太阳与微软的操作系统之争和互联网开发工具之争放在和 HP、DEC 等服务器公司市场争夺之上。这导致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严重后果。在太阳公司 2001 年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财报中,太阳公司在投资风险因素(Risk Factors)一章中把 IBM、惠普和康柏作为头等竞争者,写在第一段,而把微软放在次要的地位写在第二段。而且只是把它和微软的竞争作为工作站和 PC 机简单的竞争来对待。原文如下:

  Our competitors are some of the largest,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in the world. They includ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P),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Compaq), and EMC Corporation (EMC).

  We also compete with systems manufacturers and resellers of systems based on microprocessors from Intel Corporation (Intel) and the Windows family of operating systems software from Microsoft Corporation (Microsoft). These competitors include Dell Computer Corporation (Dell), HP, and Compaq, in addition……

  2005 年,太阳对微软有了新的认识,把它放在了和 IBM 等服务器公司同一段里,但是仍然把系统制造商 IBM 和 HP 写在第一句话中,微软写在二句话中。今年,也就是舒瓦茨上任的第二年,太阳公司终于意识到微软的威胁,把微软写到了和 IBM 公司同一句话中。并且在接下来,它首先提到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 Linux 操作系统。然后才提到计算机服务商。它提到 IBM 和惠普时,不再把它们作为计算机制造商的竞争对手而是作为服务商。原文如下:

  Our competitors are some of the largest, most successful companies in the world. They include IBM, Dell, HP, EMC, Fujitsu, HDS, the Fujitsu-Siemens joint venture, Microsoft and Intel. We compete with (i) systems manufacturers and resellers of systems based on microprocessors from Intel, the Windows family of operating systems software from Microsoft and the Linux family of operating systems software from Red Hat and others, as well as (ii) companies that focus on providing support and maintenance services for computer systems and storage products.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年,基于 Windows 的服务器市场的销售额终于超过了 Unix 的销售额(177亿美元对 175 亿美元),而且这个趋势至今没有逆转。

  如果太阳公司在十年前能意识到操作系统、互联网开发工具和IT服务业的重要性,今天的计算机工业界可能就是微软、IBM 和太阳三足鼎立的局面。十年前,Unix 操作系统在企业级用户中的优势如此巨大,连微软都不得不开发一个自己的 Unix(十六位微机上的 Lenix)。当 Unix 的工作站公司和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公司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世界出现时,它们需要一个领袖和微软竞争,而太阳公司是最佳选择。太阳公司的正确做法是联合、兼并和扶助大大小小的 Unix 软硬件公司,同时开源 Solaris,而不是打压其他 Unix 公司。也许 Google 从太阳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和以往大多数网站都希望其它网站关门自己独大不同,Google 一直在帮助其它网站共同发展,分享利润,它的同盟军包括 AOL、Ask Jeeves 在内的上百万个网站和网上销售商,这样它在和微软的竞争中至今处于不败之地,因为后者不是简简单单地与 Google 竞争而是与半个互联网业在竞争。如果太阳公司能做好 Unix 软硬件公司的领袖,那么今天的企业级计算机市场很可能就是太阳的天下了。

  如果说不得不和微软竞争是太阳公司的不幸,但是后者并非没有过机会。遗憾的是,太阳没有抓住一瞬即逝的机会,终于功败垂成。

  这正应了茨威格的话,“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浪潮之巅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二)

  第一节 太阳公司

  1.1 昔日的辉煌

  1.2 错失良机

  在太阳公司,至少有两个人从中吸取了教训,就是后来成为 Google CEO 的施密特和太阳现在的 CEO 强纳森•施瓦茨(Jonathon Schwartz)。施密特当时是太阳公司主管软件的副总裁,他从太阳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了反摩尔定理,我们已经介绍过。施密特认识到依靠硬件的利润是不断下降的,而 IT 服务业的利润则是恒定的(并随着通货膨胀而略有增加)。如果说施密特是理论家,施瓦茨则是实践家,后者着手太阳公司从硬件制造商到IT服务的转型。遗憾的是,当时马可尼里领导的太阳公司没有看到、也很难看到这一点。

  事实证明,微软虽然是IT史上最可怕的对手,但是并非无懈可击。历史上甲骨文 (Oracle)、Intuit(Turbo Tax)、Adobe 和 Yahoo 以及今天的 Google 都在自己的领域打败了微软。微软虽然有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但是,它的产品在技术上很少领先于竞争对手,它更多的是靠商业优势取胜。上述公司看到了它们和微软竞争的关键所在,利用技术优势固守自己的领域,不给微软可乘之机,并最终胜出。九十年代时,Unix 相比 Windows NT 在中小企业的业务上占优势。各种版本的 Unix,包括开源的 Linux 都有自己稳定的客户。

  太阳应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利用它在 Unix 上的主导地位,或联合、或兼并其它 Unix 服务器厂商共同对付微软并稳守中大型企业市场。它至少可以在操作系统上和微软分庭抗礼。至今,Windows 的服务器在很多业务上还无法取代 Unix 的位置。但是太阳公司当年带头在 Unix 阵营里窝里斗,根本没有把精力转到和微软的竞争上。

  太阳公司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改变商业模式开源 Solaris,从卖操作系统变成提供服务。要知道,一份 Solaris 操作系统不过两三百美元,但是 IT 领域一小时的服务就能收这么多钱。但是,太阳公司以硬件业务(而不是服务业务)为主的商业模式使得它不可能开源 Solaris,因为它主要的钱来自于硬件。(正是这个道理,苹果也不可能把它的 iPhone 操作系统开源。)我在前面的章节中经常提到基因决定的理论,有些读者认为我是宿命论。但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公司包括很多伟大的公司都很难逃脱这个宿命。(也有一些例外的,以后我们会介绍这些例外的公司,比如通用电气 GE 公司和 3M 公司。)而相反,以服务为主的 IBM 公司倒反而比较早地加入了开源 Linux 的行列。2000 年以后,由于高档微机已经达到了工作站的计算速度,价钱又便宜很多,IBM 靠开源 Linux 服务器从对太阳公司的价格劣势变成了价格优势。等到 2004 年,太阳公司明白了这个道理,将 Solaris 开源, IBM 已经抢到了先机,成为 Unix 市场的最大服务商。

  马可尼里非常重视研发,太阳公司先后开发出 Sparc 系列处理器和工作站、Solaris 操作系统,这些产品为太阳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是太阳公司最有意义的发明是至今没有给太阳公司带来什么经济效益的 Java 程序语言。太阳公司第三个遗憾之处就是没有能将 Java 间接地转化成利润。

  让我们来简要地回顾一下 Java 诞生的背景。九十年代以前,世界上的计算机要么不联网,要么在企业内部自己联网。可以被公众共享的内容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每个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只要自己统一就好了。当互联网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候,不同计算机之间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需求就产生了。这时,需要一种跨不同硬件和不同操作系统的新型平台 (Platform),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机交流。一九九五年五月太阳公司发表了 Java 高级程序语言,由于它不需要和硬件相关的编译器,正好适合这个需求。(注释:大多数高级语言的程序在运行前需要根据不同的计算机进行编译,然后才能运行。Java 的程序不需要编译,而是在运行时边解释边运行。这样 Java 的程序就不受计算平台限制,在互联网兴起后,特别适合在互联网上编程。)可以说 Java 诞生的时机非常好,它给太阳公司提供了一个取代操作系统公司(主要是微软)主导计算机领域的可能性。下面这张附图表示在网络时代以前,操作系统公司如何通过操作系统来统一不同的硬件,控制用户。这时的计算机工业的皇冠属于操作系统公司。

网络时代以前操作系统的统治模式

  而这张图,则是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跨操作系统的平台控制用户的新构想。这时,控制跨操作系统平台的公司有可能成为新的王者。

互联网时代跨操作系统的平台控制用户的新构想

  马可尼里看到了这一点。在 Java 出来以后,太阳公司便赔钱作了大力推广,仅三个月后,网景公司就决定采用 Java。由于 Java 是新一代的面向目标 (Object Oriented) 的程序语言,并且有不受操作系统限制、对网络功能有很强的支持、可以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远程程序的优点,加上对终端用户是免费的,Java 一下就推广开了。很快甲骨文公司、Borland 公司、SGI 公司、Adobe 公司、IBM 公司、AT&T 公司和英特尔公司也加入了 Java 的同盟军。

  但是,太阳公司通过 Java 实现跨操作系统平台的梦想至今没有实现。用华尔街的话讲,就是 Java 是赔钱赚吆喝。赚到吆喝后怎么挣钱,太阳公司至今不知道。我接触过太阳公司的很多人,他们大多抱怨 Java 这种免费的东西无法挣钱。我觉得主要还是看人,设想如果 Java 当初掌握在盖茨手里,他一定能玩出无数的名堂。

  事实上,微软很眼馋 Java 这个宝贝,1996 年它不得不向太阳公司购买 Java 的授权(License)。太阳公司当初的想法是通过微软推广 Java,合同也是这样签的。但是,微软有自己的算盘,并没有依照合同向用户提供用 Java 开发的产品,而是通过太阳的技术,搞自己的类似产品。更有甚者,根据后来法庭的判定,微软误导 Java 开发者、阻碍他们开发兼容太阳公司 Java 技术的产品,以达到打压 Java 的目的。为了满足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和开发应用程序的需求,太阳搞出了相应的基于 Java 的 JSP 开发环境,微软则争锋相对,搞出了基于自己的 Visual Basic 的 ASP 技术。鉴于微软利用它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打压太阳公司,后者不得不于 1997 年 10 月向美国加州地方法院起诉微软,指控后者违反了两公司就Java技术所签定的合同,并要求微软公司停止侵犯Java兼容标准。这场官司后来升级,又和微软的反垄断官司扯到一起。2001 年,太阳公司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获得微软公司高达十亿美元的赔偿。但是,微软已经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虽然 ASP 和 JSP 的授权费本身对双方的直接收入并不重要,但对计算机服务器市场格局的影响却是很大的。在九十年代末,全世界计算机服务器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一方面是受美国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这两个国家贡献了全球 GDP 净增值的一半),另一方面,是靠全世界互联网的兴起。几乎每一个公司都必须有自己的网站,都必须购买运行网站的服务器,或者租用专业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不论是自己维护网站,还是租用数据中心,都会刺激服务器市场的极速发展。全世界网站对外的接口基本上非 ASP 即 JSP,前者使用的操作系统就是微软的操作系统,使用的服务器是 Dell 和 HP 等微机厂商的服务器;后者对应的操作系统主要是 Unix,使用的服务器则是太阳、SGI 和 IBM 等工作站和服务器厂商的产品。2000 年以前,整个服务器市场不仅发展快,而且似乎看不到饱和的迹象,甚至发生过 IBM 公司购买太阳公司服务器的荒唐事。由于两种服务器市场都能得到发展,太阳公司的业绩和 ASP 与 JSP 之争无关。但是 2000 年后,网络泡沫破碎,绝大多数不盈利的 .com 公司都关门了,存活下来的公司也急刹车似的停止了采购。服务器市场突然低迷,服务器市场成了一个零和的游戏。Windows 的服务器多卖一些,太阳公司的硬件产品销路就不畅。这样,太阳公司在短短一年间便从巅峰跌到谷底。下图是太阳公司股票在 2000 年前后的走势。

太阳公司股票在2000年前后的走势

  太阳公司与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平台之争失败的后果至此才看出来。更可怕的是,即使在 Unix 服务器市场,以IBM为首的基于开源 Linux 的廉价服务器超过了太阳公司的 Solaris 服务器。太阳公司前门拒狼、后门驱虎,苦不堪言。在 2003 年,Windows 服务器的市场占有率和 Unix 的服务器基本上平分秋色(当然,销售额还是后者大一些)。这一年,太阳公司亏损高达三十四亿美元,人们甚至怀疑它是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生存下去。太阳公司终于意识到通过开源提高 Solaris 服务器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性,但是为时已晚。2006 年,在太阳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创始人,硬件出身的马可尼里辞去了 CEO 的职务,软件出身的舒瓦茨接任。舒瓦茨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并且卖掉了不少房地产,终于将太阳公司扭亏为盈。同时他将太阳公司从硬件制造商转变成软件开发商和服务商。太阳公司服务业收入从 2001 年的 16% 上升到 2007 年的 37%。舒瓦茨是太阳公司里面开源的创导者,在他担任第二把手 COO 时就开放了 Solaris。这些举措使得太阳公司市场占有率有所回升,同时 IT 服务给太阳公司带来了强劲的现金流。现在,太阳公司生存是没有问题了,但是它已经沦为一个二流公司,永远地失去了与微软和 IBM 分庭抗礼的机会。

浪潮之巅 第十章 短暂的春秋——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一)

  奥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 类的命运。”

  “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节选自“三联版”舒昌善译本)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是一个科技工业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前 AT&T 和 IBM 的时代需要半个世纪才能发生的事,可能在这十年里一下就发生并结束了。在这个大时代,有很多公司原本有可能成为信息工业的王者,但是却最终与机会失之交臂。这些公司,不论当初多么辉煌,当它开始走下坡路时,被人遗忘的速度比它衰落的速度更快。今天,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失落或者已经消失的争霸者,毕竟他们曾经在信息产业呼风唤雨过。这里,我们将介绍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Novell 公司、网景(Netscape)公司和 Real Networks 公司。其中关于太阳公司的篇幅最长,因为它相对的影响力最大。网景公司的知名度曾经也很大,但是由于它和微软的浏览器之争的历史已广为人知,我们只是简要回顾一下这段历史,重点探讨一下它是否存在胜出微软的可能。Novell 公司和 Real Networks 公司的名气要小些,但是它们的的确确有过成为IT行业巨头的可能性和机遇,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和命运失之交臂。

  第一节 太阳公司 (Sun Microsystems)

  1.1 昔日的辉煌

  从斯坦福大学孵化出的高科技公司首推太阳公司(Sun Microsystems),它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直接与中国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计算机公司。在 2001 年的高峰期,太阳公司在全球拥有五万雇员,市值超过两千亿美元,不仅是它今天市值的三十多倍,而且远远超过今天市值排名第二的 Google 的一千七百亿美元、和排名第三的 IBM 的一千六百亿美元。它的办公面积超过五十个足球场(四十五万平方米),并且还有十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办公楼正在建设中。太阳公司不仅打败了包括 IBM 在内的全部工作站(Work Station)和小型机(Mini Computer)公司,而且依靠它的 Solaris(一种Unix)和风靡世界的 Java 程序语言,成为在操作系统上最有可能挑战微软的公司。太阳公司不乏能人,它不仅为 Google 培养了 CEO 埃里克.施密特和首任工程部副总裁韦恩.罗森(Wayne Rosen),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 Google 工程部门的基础。

  但是,今天的太阳公司,不仅人数规模、市场股值、办公面积远不能和当年相比(能人都走了,办公楼也卖了,股票一落千丈),而且彻底退出了 IT 领域霸主之争。太阳公司从 1982 年成立到 2000 年达到顶峰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而走下坡路只用了一年,足以令经营者为戒。

  太阳公司名称的由来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斯坦福大学校园网(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缩写。当安迪.贝克托森 Andy Bechtolsheim (我们以后介绍 Google 时还会提到他)还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时,他设计出一种“三个百万”的小型图形计算机,称作图形工作站(Graphic Work Station)。这“三个百万”是指每秒一百万次的运算速度(现在微机的万分之一)、一百万字节的内存(今天 PC 的千分之一)和一百万象素的图形显示器(比今天的微机显示器低、比手机高)。但是,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了。贝克托森采用了摩托罗拉 68000 处理器,并用了一种当时很先进的内存管理器芯片来支持虚拟内存。和一般微机不同,网络功能是其必选项。贝克托森开发出原型机 Sun-1 后,便于 1982 年和斯科特.马可尼里(Scott McNealy)等斯坦福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创办了太阳公司。马可尼里担任了公司的 CEO,直到两年前退休。半年后,公司便盈利了。这是我知道的最快实现盈利的科技公司。四年后的 1986 年,太阳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时的股票代号是 SUNW,即太阳工作站的缩写,而不是今天的 JAVA。

  太阳工作站早期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中央处理器。1985 年,太阳公司研制出自己的 SPARC 减指指令(RISC)处理器,将工组站性能提高了一大截,并且保证了工作站在对 DEC 和 HP 小型机的竞争中最终胜出。在九十年代前很长的时间里,太阳公司的竞争对手是小型机公司和 SGI 等图形工作站公司,虽然在具体的商业竞争中,太阳和 DEC 等公司互有胜负,但是太阳总的来讲是无往不利。太阳公司的胜利,实际上是基于 Unix 服务器和工作站的系统对传统集中式中小型机(以DEC、HP 为代表)和终端系统的胜利。前者淘汰后者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太阳公司远没有当年 AT&T 和 IBM 那样的好运气,后者一个主流产品可以销售十几年。而太阳公司崛起的时候正是信息革命的大时代,一切技术革命的周期都被大大地缩短了。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微机的发展,基于微机的网络系统占领了中小企业很大的市场。虽然早在 80 年代,3Com 和 Novell 就在推广它们基于微机的以太网系统,但是他们的业务和太阳没有太大的重复,因此不会威胁太阳公司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后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硬件上,高端微机在计算速度上已经不逊色于低端工作站,但价钱便宜了很多。在软件上,微软公司推出 Windows NT 后,有了企业级(enterprise)的网络操作系统解决方案。这样,高端微机取代低端工作站和小型机进入企业级市场的时机就成熟了,企业级的霸主的争夺战就在微软和太阳之间展开了。

  太阳公司的位置非常像微机争霸战中的苹果公司。它有自己成套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但是它缺乏应用软件。太阳的 Star Office 至今恐怕除了它自己没有其它象样的公司在使用。而微软只做软件,而且只做操作系统(Windows NT),数据库 SQL Server 和办公软件(Office)等少数但同时是至关重要的软件。这三种软件是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

  这次争霸对微软来讲比它和苹果的竞争要轻松的多,首先,1995 年的微软已经不是八十年代初的小公司了,它当时已经成为历史上罕有的高成长、高利润公司。有了钱,一个有雄心的企业家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比如盖茨甚至为了照顾那些不愿意搬家的数据库专家,在他们现有的城市设立研发办公室。这是微软早期在和苹果竞争时根本做不到的;其次,微软已经在微机领域形成了垄断,并且它很善于将垄断的优势扩展(Leverage)到其它领域—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接受微软的 Windows NT 操作系统比接受太阳的 Solaris 要容易得多,因为大家在自己家的微机上使用和NT没有什么区别的 Windows 3.1 和 Windows95;第三,在应用软件开发上,微软更多地依靠第三方,而太阳和苹果一样,经常不得不自己开发。(苹果公司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知道,一种操作系统是否能推广,关键看上面有多少应用软件可用。微软 Windows NT 上的应用软件比太阳 Solaris 多得多。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不承认,微软的管理团队是当时世界上 IT 领域最好的,比尔盖茨当年也是最棒的工业界领袖。

  反观太阳公司,它的操作系统 Solaris 在技术上比 Windows NT 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在这里跳过技术上的细节,因为把它讲清楚需要花很大的篇幅。事实证明,包括 Solaris 在内的各种 Unix 操作系统比 Windows NT 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尤其是当计算机系统庞大、用户数量巨大增加时。1997 年,微软买下了 Hotmail 后,花了很大力气想把后者的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从它原有的两种 Unix(FreeBSD和Solaris)操作系统移植到微软自己的 Windows NT 下,居然没有成功,因为 Windows NT 管理这么多服务器和用户并不方便。但是,这件事微软又必须做,否则它无法说服企业级客户购买自己的操作系统。于是,微软花了更大的力气,终于把 Hotmail 移植到 NT 后来的版本 Windows 2000 上。但是据说其中某些功能仍然由 Unix 来完成。太阳公司版的Unix,即 Solaris 是所有商业版中最可靠最完善的版本。太阳和微软之争,其实就是企业级的操作系统之争。对太阳来讲,取胜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它在 Unix 上的技术优势转换为市场优势。

  马可尼里领导的太阳公司在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看出决战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这样太阳公司和微软公司的竞赛还没有开始就先输了第一回合。这倒不是马可尼里无能,而是马可尼里等人的“思维”锁定在卖硬件上了。虽然太阳公司的工作站当年每台要上万美元、服务器要十万美元,但是比 DEC 的小型机和 IBM 的大型机便宜多了。在九十年代末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太阳公司的服务器和工作站销路太好了、太挣钱了。虽然太阳公司的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不断被微软/英特尔联盟侵蚀,但是它也在不断占领原来 DEC 和 HP 小型机的市场并有足够的处女地可以开发。因此,它的整体业务还在不断扩大。这很像十六世纪的西班牙王国,虽然它的无敌舰队已经被英国人打败了,并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世界上可殖民的处女地仍然很多,支撑着这个海上老二繁荣了两个世纪,直到十九世纪全世界再无殖民地可开拓时,西班牙早期埋下的危机才表现出来。当然,衰落要比繁荣来得快,在很短时间内,西班牙从欧洲的富国沦为穷国。太阳公司也是如此。从 1986 年到 2001 年,太阳公司的营业额从 2.1 亿美元涨到 183 亿美元,成长率高达平均每年 36%,能连续十五年保持这样高速度发展,只有微软、英特尔和思科曾经做到过。在这种情形下,很少能有人冷静地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危机。太阳公司当时不自觉地满足于捏 SGI、DEC 和 HP 这些软柿子、并沉溺于在硬件市场上的胜利,忽视了来自微软的威胁。但当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碎时,它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主的硬件业务便急转直下。2002 财政年度(到 2002 年六月),它的营业额就比前一年跌掉了三成,并且从前一年盈利九亿美元跌到亏损五亿美元。太阳公司找不到稳定的利润来源和新的成长点,从此太阳公司便江河日下,一下从硅谷最值钱的公司沦为人均市值最低的公司。

浪潮之巅 第九章 硅谷的另一面(五)

  1. 成王败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机会均等

  4.硅含量不断降低

  5.亘古而常青

  中国二十几年前有一本叫《神鞭》的小说,现在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故事。主人公傻二从小练就了神奇的辫子功夫,在冷兵器时代他罕有敌手。后来他参加了义和团,在和拿着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和假洋鬼子的对抗中一败涂地。劫后余生的傻二剪掉了辫子,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神枪法,并用他的枪惩戒了汉奸。他对别人讲:“辫子没有了,神留下。”硅谷也是一样,或者说半导体并不是硅谷真正的本质。硅谷的灵魂是创新。硅没有了,创新的灵魂留下了,它保证了硅谷的繁荣和发展。

  我很喜欢德国一位诗人讲过的一句话:亘古而常青的昨天永远是过去,也永远会再来。这句话描述硅谷再合适不过了。当仙童和英特尔的神话已经成为过眼云烟时,在硅谷开创半导体公司的热浪仍然随着惯性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英特尔那样的神话并没有重现,以后也很难有新的半导体公司能做到英特尔的规模。虽然有些投资者为自己错过英特尔的机会而惋惜,但是,人们很快在硅谷找到了新的金矿--软件业。

  在信息时代,微软向全世界证明了计算机软件可以独立于计算机硬件系统成为一个赚钱的行业。同时(在企业级市场上)证明这一点的,就是甲骨文公司。在甲骨文和微软以前,计算机软件必须随着计算机硬件一起出售,无论是大型机公司 IBM ,还是小型机公司 DEC 和惠普都是如此。而 IBM 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前是,今天仍然是硬件、软件加服务的捆绑销售。过去要想用 IBM 的系统,必须买 IBM 的硬件,外加每年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额服务费,它的软件不单卖。甲骨文公司尝试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并很快获得成功。这种商业模式今天说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就是一次性卖软件的使用权,而这在当时是对 IBM 商业模式颠覆性的革命。这样用户不再需要每年向 IBM 等公司缴纳高额的服务费了。甲骨文公司看中了当时市场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开发出和 IBM 相抗衡的 SQL 数据库系统,很快靠“卖软件”的方式占领了市场,并且仅仅依靠数据库系统一种应用软件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后来就连 IBM 也学着甲骨文卖软件了。甲骨文成功后,硅谷很多人纷纷效仿办起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公司,包括很成功的做 Photoshop 的 Adobe 和财务软件 Turbo Tax 的 Intuit(Google的邻居)。虽然很多基于 PC 的应用软件的公司都不断的被微软挤垮,但是总是不断有新的冒出来并且成长壮大。而企业级的软件公司由于和微软的冲突较少,更容易生存下来。

  当计算机软件创业的浪潮尚未完全平息时,互联网又在硅谷兴起了。我们已经介绍了和互联网有关的思科公司,今后还会介绍 Google 和 Ebay,这里就不再赘述互联网的发展了。值得一提的是,以 Google 和 Yahoo 代表的互联网公司,颠覆了以微软代表的软件公司向每一个终端用户(End User)收钱的商业模式。而通过在线广告的收入保证终端用户可以免费享受以前的付费服务。除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 Google、Ebay 和 Yahoo 三家互联网公司在硅谷外,世界上三家最大的 Web2.0 公司中的两家,YouTube 和 Facebook 也在这里。(另外一家 Myspace 在好莱坞。)

  在硅谷的人,不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快速的产业变迁,人们不断在寻找着下一个思科、下一个 Google 。其实,硅谷的创新并不局限于 IT 领域。生物科技无疑是硅谷另一个亮点。今天的硅谷,也是世界上新兴生物公司最集中的地方。硅谷拥有美国前十名的医学院中的两所--旧金山加大医学院和斯坦福医学院,以及世界上最好的化学系伯克利加大化学系。再加上充足的风投资金,便为创办生物和医药公司创造了条件。当然,硅谷人的创业热情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否则哈佛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周围应该有很多的生物公司才对。

  创办一家生物公司要比一般的 IT 公司更难,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 FDA )的限制,使得一项生物科技的发明很难在短时间即几年内变成产品和利润。所以,创办生物公司投入大、周期长。但是,在冒险家乐园的硅谷,仍然有很多人坚韧不拔地在生物科技领域艰苦地创业,它们中间不乏成功者。最典型的就是基因科技公司。该公司成立于一九七五年,早期,它依托于旧金山加大医学院,专门研究和生产抗癌药品比如 Avastin 和 Rituxan。今天基因科技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药品公司,有一万多名员工,包括无数杰出的科学家,市值达八百亿美元。并且,在 Google 以前,它是全美最好的雇主。

  基因科技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大书特书。但是,由于它不属于我们整个系列讨论的范围,我没有把它单独成章。但是,透过基因科技,我们可以看到硅谷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家大家也许并不熟悉的公司。

  在介绍基因科技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美国医药市场的简单情况,这样才能理解基因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在美国,除了像西洋参和卵磷脂那样的保健品外,药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处方药比如抗生素,另一类是非处方药比如治感冒的泰诺。前者利润当然远远高于后者,而其中又以有专利的新药最挣钱。比如基因科研一共只有十种药品在市场上销售,每种药销售额最低的每年也有几亿美元,最高的 Avastin 年销售额近三十亿美元。美国专利法保证二十年内新药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在这二十年里,一种有效的新药可以非常挣钱,而过了专利期,其它厂家可以仿制时,它的利润就一落千丈了。而新药的研制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其生产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盗版的成本都很低)。在这一点上制药业非常像软件工业。(实际上,世界上药品的盗版甚至比软件盗版来的严重。)虽然药品市场没有反摩尔定理限制它的利润逼着医药公司发明新药,但是专利法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它既保护发明,又防止个人和公司长期垄断发明。如果一个公司旧的支柱药品专利到期了,而新的专利药品还没有跟上来,这个公司的业绩就会一落千丈。两年前默尔克(Merck)公司便是如此。因此,制药公司的竞争关键是创新的和科研效率的竞争。

  照理讲,药品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行业,应该有很多新的公司冒出来才对。但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人为造成了这个行业极高的门槛。根据 FDA 的规定,所有处方药和用于临床的医疗仪器甚至是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都必须得到 FDA 的许可,更不用说在市场上销售了。而这些许可证是极难拿到的,要进行无数对比试验并且要尽可能了解和降低所有可能的副作用。FDA 的初衷很好,因为人命关天不能不仔细,但是这也使得小公司几乎无法进入处方新药的市场。其直接结果就是保护了原有的大公司利益和垄断性利润。(一种观点是,大制药公司通过 FDA 维护自己现有利益。)传统大的制药公司诸如辉瑞(Pfizer)和默尔克(Merck)的研究部门很像三十年前的贝尔实验室,一个科学家进去一干就是一辈子。而这些公司的高额垄断利润也养得起这些科学家。当然,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在里面也屡见不鲜。由于 FDA 的保护,创业的小公司要打破原有制药公司的垄断是件很难的是。这就是我们很难看到小的生物公司成功的原因。

  而以创新著称的硅谷却敢于挑战传统。基因科技公司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制药业平静的水面,创造了一个神话。相对于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辉瑞制药(它的伟哥闻名于世)和一百多年历史的默尔克相比,有三十年历史的基因科技只能算小孙子。虽然它今天的销售额只有辉瑞的四分之一,但是却以每年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发展,而辉瑞制药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营业额时高时低,因此基因科技超过辉瑞只是时间问题。基因科技在早期阶段,无论从财力、人力以及和 FDA 的关系都无法和辉瑞等公司相比。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和执着。和生产上百种药品和保健品的辉瑞公司不同,基因科技公司只能集中于少数抗癌特效药,并保证每一种年销售额均在亿元以上。为了防止专利到期而带来的利润锐减,基因科技将销售额的百分之二十,去年是二十三亿美元投入到新药的研制上。在它现在的研发产品线上,有十四种药和治疗方法已经进入了上市前最后的阶段,十五种药和治疗方法进入了研制的第二阶段,十三种处于初期阶段。可以说今后若干年,基因公司产品线上会源源不断地推出新药,替代慢慢专利到期的旧药成为新的成长点。

  创新必须依靠技术实力。和 Google 一样,基因科技也是世界上单位办公面积博士密度最高的公司。就连它的七名董事中都有五名博士,九名执行官中也有六名博士。基因科技里的科学家在同行中是佼佼者,在公司内部地位也很高。基因科技是我读过的上百个大公司年度报告中唯一介绍其所有资深科学家(Staff Scientists)的公司。当然,技术只是保证公司成功的诸多必要条件之一,但远不充分。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在传统的制药公司辉瑞制药,它是一个从日用品(这个部门最近卖给了强生公司)到最赚钱的药什么都做得巨无霸医药公司,它在全美国最赚钱的十个药中占有四席,它每年用于新药的研发经费也高达八十亿美元,足足是基因科技的四倍,但是它的研发效率却是主要医药公司中最低的,它那些挣钱的药主要是靠购买专利获得的,而不是自己开发的。(因为 FDA 设置的门槛,一个大学的研究室和小公司很难拿到 FDA 的许可证,所以采用将专利卖给大制药公司的做法。)这倒不是辉瑞科学家的水平不如基因科技,也不是他们不够努力。只有公司体制好,像辉瑞这么有钱的公司不愁找不到最好的科学家,只有有一个良好的知识转化成技术再成产品的有效途径以及公平的分配制度,不愁这些科学家开发不出好药。遗憾的是辉瑞旧式的体制恰恰做不到这一点,而基因科技完全按照IT公司的模式经营,却做到了这一点。

  创新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这任何国家任何领导人都懂得的道理。很多国家都投了大量的资金建造自己类似硅谷的科技园,以鼓励创新,但鲜有成功的。主要是因为其它地方很难再复制硅谷的天时(二战后 IT 工业的发展)、地利(背靠斯坦福和伯克利)和人和。而这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它就是在硅谷发展起来的新型的生产关系。这是硅谷在全世界最特殊的地方,并充分保障了创新。在生产关系中,在以科技为主的行业,生产资料的作用微乎其微,像微软和 Google 这样的公司,除去现金后,资产占不到市值的十分之一。那么人的作用就是关键,具体讲就是利润的分配方式和人与人的关系。科技公司的期权制保证了各级雇员除了工资以外,可以从公司的利润中分到一杯羹。因此,他们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息息相关。硅谷科技公司(包括基因科技等生物公司)在上市前,一般员工的股权可以占到公司的百分之十到十五。也就是说像 Google、英特尔和思科这样规模的公司,每家都有几十亿美元的财富掌握在员工手中。员工从股票上的收益可以大于自己的工资,这就是大家拼命干活的动力。在人与人、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上,硅谷的环境是对发挥员工创造性最有利的。公司内上下级之间虽然有等级的差异但是彼此是互相尊重的。(有些时候,一个优秀员工的级别和收入可能比他的直接上级还要高。)这样大家在一起共事就会觉得相对“舒服”一些,每个人都容易安心做好份内的事,而不是必须勾心斗角往上爬。硅谷的基因科技和 Google 在最近的好几年中,被评为全美国最适合工作的公司。硅谷公司对员工的约束也很宽松,一般不会阻止员工跳槽,更不会因此打官司。甚至当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搞发明创造(只要不是偷技术)然后出去创业,硅谷公司(包括各研究所)也不会像美国其它地方公司追究得那么厉害的,而一般采用入股的方式做到双赢。思科创始人和斯坦福之间就是这样解决了知识产权问题。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硅谷的主流生产关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也正是保障了硅谷的创造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结束语

  今天,旧金山附近恐怕已经找不到一块金矿石了,“旧金山”这个名字只能代表它过去的历史。也许有一天,硅谷没剩下一家半导体公司,那时大家会说这里曾经有过半导体工业。但是它绝不会像底特律和匹兹堡那样从此衰落下去,而仍然会是世界科技之都,因为硅没有了而创新留下来了。硅谷的竞争仍然会很激烈,不断会有旧的公司消亡,旧的产业衰退,又不断会有新的公司创立和成长,新的产业诞生和繁荣。硅谷过去是、今天是明天还是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

浪潮之巅 第九章 硅谷的另一面(四)

  1. 成王败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机会均等

  4. 硅含量不断降低

  旧金山湾区之所以得名硅谷是因为早期这里的公司大多数是半导体公司或者计算机硬件公司。我们前面介绍的惠普公司虽然不能算是一家半导体公司,但它是以计算机和仪器等硬件为主的公司,可以算是硅谷早期主流公司的代表。但是,最早诞生于硅谷的真正的半导体公司是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

  今天知道仙童公司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它在半导体历史上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仙童半导体公司是从夏克利半导体(Shockley Semiconductor)“叛逃”的科技史上著名的“八叛徒”(Traitorous Eight) 创办的。其中最有名的是后来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摩尔定理的提出者戈登·摩尔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仙童半导体公司在五十年代末制造出世界第一个商用半导体集成电路。(注释:对于是谁第一个发明集成电路,现在仍有争议,德州仪器公司的专利比仙童的早,但是,仙童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了实用产品的)尽管现在仙童公司早已江河日下了,但是每一个计算机用户一定知道它的两个孩子—英特尔公司和 AMD 公司。

  自仙童以后,在旧金山湾区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半导体公司,包括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旧金山湾区从此赢得了硅谷之名。直到八十年代,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一直是硅谷的支柱产业,其中著名的半导体公司还有国家半导体和 Maxim 等公司,而中小公司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在九十年代前,硅谷著名的大公司有:惠普,英特尔,Sun,SGI,IBM (Almaden),甲骨文(Oracle),苹果,3Com, Seagate,AMD,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其中只有 Oracle 是以计算机软件和服务为主的公司, IBM 的 Almaden 实验室基本上是一半软件(DB2)一半硬件(存储设备),其余都是半导体公司或者计算机硬件公司。这段时间可以称得上是硅谷半导体公司的黄金时代。

  但是九十年代后,虽然硅谷的半导体业还在发展,新的半导体公司还在诞生,但是,半导体在硅谷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2000 年后,硅谷最大的公司是思科,谷歌,英特尔,IBM,甲骨文,苹果,惠普,雅虎,基因科技(Genentech)和 Ebay。其中谷歌,雅虎和 Ebay 是互联网公司,IBM 将存储设备部门卖给了日立公司后在 Almaden 是一个纯软件和服务的公司,而基因科技干脆就不是 IT 科技公司,而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它们都和半导体毫无关系。即使是英特尔,也已经将其工厂迁到美国其它州以及海外,它甚至逐步将研发部门迁到费用低廉的亚利桑那和俄罗冈州。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硅谷在世界经济和科研上的地位有增无减,半导体在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分量仍然在增加,只是硅谷的核心产业越来越远离半导体了。

  造成硅谷半导体衰退的直接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反摩尔定理的效应。由于半导体的价格每十八个月降一半,当一个公司研制出来一个新的芯片以后,它不能指望像制药公司那样随着销量的上升而不断增加利润,因为用不了多少时间,这个芯片的利润就薄得必须淘汰了。整个半导体工业天天都在为利润率发愁。从这个角度讲,半导体工业很难在费用高的硅谷长期发展。我们前面提到,硅谷是一个拒绝平庸的地方,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无法维持硅谷高昂的费用时,它就必须搬出硅谷。

  其次是“亚洲制造”效应,由于硅谷靠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起飞,在七十年代它便聚集了很多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的专家和工程师。同时,也促进了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大电机工程系的发展。这些人或者从仙童等第一代半导体公司跑出来,或者离开斯坦福和伯克利,开始了第二轮的半导体公司和计算机硬件公司的创业。其中的代表者包括开发和制造 RISC 处理器的 MIPS 公司,Sun 公司和 SGI 公司,以及 LSI 等中大等规模的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还是由美国人为主创办。在第二代公司中有大量亚裔的工程师和主管。他们通过第二轮半导体的创业,积累了财富和经验,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世界第三轮半导体公司创业的中流砥柱。等到有大量亚裔专家出来再创办半导体和计算机公司时,他们很容易将制造甚至设计部门移到成本比美国低很多的东亚尤其是中国台湾,而只在硅谷保留科研部门。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包括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显卡公司 Nvidia。其创始人黄仁勋,生于台湾,毕业于斯坦福,任职于 LSI 和 AMD,然后创办 Nvidia。这时在硅谷半导体时代创业最经典的例子。当硬件制造业移到台湾后,半导体业的整体利润就被大大地压缩了,从此改变了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行业的游戏规则。于是以前的半导体公司为了竞争的需要都纷纷将工厂外移。到后来,大家发现一些低端的设计亦可以拿到台湾去做,硅谷的硅含量就越来越低了。

  硅谷兴起于半导体工业,三十年前,硅谷就是半导体的同义词。但是现在半导体工业在硅谷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世界上很多城市因为一个产业而兴起,比如德国的鲁尔兴起于采煤和炼钢、美国的匹兹堡和底特律分别靠钢铁业和汽车业发达,但是,随着这些工业的饱和和衰落,相应的城市也渐渐衰落了。二十年前,当半导体公司开始离开硅谷时,不少人也怀疑过是否早晚有一天硅谷会步匹兹堡和底特律的后尘,二十年过去了,这种因产业变革带来的地域性衰退并没有在硅谷发生。事实上,没有了半导体,硅谷反而更加繁荣了。

  硅谷没有了硅,那么留下了什么呢?

浪潮之巅 第九章 硅谷的另一面(三)

  1. 成王败寇

  2. 嗜血的地方

  3. 机会均等

  硅谷能成为科技之都,而且长盛不衰,必有它高明之处。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保证机会均等。任何人、任何国家和制度都无法保证我们的社会绝对公平,(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追求绝对公平。)但是,一个好的制度要保证每个人有均等的机会。

  硅谷是一个到处可见权威却从不相信权威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像约翰·轩尼诗(John Henessey 斯坦福校长,RISC 处理器系统结构的发明人之一)那样的科技界泰斗、拉里·埃里森(Larry Elison 甲骨文的总裁)和乔布斯那样的出类拔萃的工业界领袖,还有被称为风投之王的约翰·多尔(John Doeer KPCB 的合伙人)和迈克尔·莫里斯(Michael Moritz 红杉风投的合伙人)。这里集中了近百名诺贝尔奖、图灵奖和香农奖的获奖者。各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多如牛毛。如果你开车在路上抛锚了,停下来帮助你的好心人可能就是一个大人物。(谷歌工程部门第一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就在路边帮助过人。)

  但是,硅谷却从不迷信权威。任何人要想在这里获得成功,都得真刀真枪地拿出真本事干出个样子。在美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传统产业中,普遍看中甚至过于看重个人的经历(Resume)而不是做事情的本领。比如一个毕业生要想到位于美国东部的 IBM 华生实验室或者以前的贝尔实验室搞研究,必须出身于有些名望的实验室,有导师和教授们的推荐。(在日本公司更是如此)大公司雇用一个主管或者资深职务的员工,首先要看简历上的经验和头衔。这种做法当然有合理的一面,但是即使再真实的简历,也不免有夸大其辞的部分,更何况简历上的经历只是一个人以前做过什么而不是今后能做什么。在硅谷谋职,简历固然重要,但是个人的本事(包括和人打交道的软本领)才是各个公司真正看中的。由于每个公司产品的压力很大,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淘汰率很高,硅谷的公司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权威而是实实在在干事情的人。硅谷几十年经验证明,那些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是已经眼高手低的权威对公司更有用。很多人向我抱怨过谷歌在招人时忽视以前的工作经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和大部分的硅谷公司一样, 谷歌更相信自己的通过面试得到的判断而不是简历和推荐信,所以,在招人的时侯,总喜欢考一考。不管面试者名气多大,水平多高,过不了考试也是白搭。我的一个在美国顶级的计算机系当教授的同学,先推荐了他的一个学生来谷歌应聘,结果录用了。后来他自己来,谷歌要考和他的学生考的类似的题目,他反而没有考过,虽然我们很为他感到可惜,但是也没有办法。这位教授很不服气,对我讲,我的学生远不如我你们却要了,我发表过那么多论文,拿到过那么多基金你们却不要,说明你们的眼光有问题。我承认他讲的很有道理,但是,不能为一个人坏了规矩。从谷歌和 Ebay 以及无数硅谷公司成功的经验看,这种不迷信权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做法总体上是对的。它确实有时候使得公司和一位称职的权威失之交臂,但是使得硅谷的公司能更多地吸收新鲜血液,充满了活力。

  不仅公司不迷信权威,硅谷的个人也是如此。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很少会因为 IBM 或者斯坦福的专家说了该怎么做就循规蹈矩,而是会不断挑战传统寻找新的办法。在公司内部,职位高的人不能以权压人而必须以理服人。了解谷歌这样公司的人都知道老板并不好当。在硅谷各公司内部,虽然也有等级之分,但是已经比传统行业的公司要好很多了。更重要的是,公司内部的升迁和毕业学校、学历、工龄长短很少有直接关系。因此,硅谷常常有一个怪现象,约翰原来在某个公司是比尔的老板,几年后,两个人先后来到另一家公司,比尔经过努力成了约翰的老板。我的一个朋友通过他在学校里的师兄介绍加入了某个硅谷的大公司,而他的这个师兄是这家大公司的元老。我的这位朋友非常努力,半年后就当上了他师兄的老板。这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做法使得硅谷公司在全世界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对创业者来讲,资历固然有用,但就重要性而言远排不进前几位。名气大、职位高的创业者经验丰富、交际广,容易找到钱和市场,但是闯劲远不如初出茅庐的牛犊那么足。在风险投资家看来,一个人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软”能力(Soft Skills)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一个人的职位只代表过去,而财富和地位有时反而成为创业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硅谷很多著名的公司如思科、苹果、Yahoo 和谷歌,包括中国人创办的 Netscreen 和 Webex 都是原来默默无名的年轻人办成的,但是却很少听说那个成功公司是一位原某公司老总办的。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风险投资家们普遍承认的事实。红杉风投的投资家们和我谈过他们选择投资对象的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创业者一定要有饥渴感(Hungry)。很难想象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能比一个急于脱离贫困现状的缀学生更有把公司办好的可能。因为前者办公司不过是为了锦上添花而后者则是要置于死地而后生。这就是乔布斯勉励年轻人要保持饥渴感(Keep Hungry)的原因。关于风险投资家如何选择投资对象我以后还会详述。因此资深创业者和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各有优势,但是机会均等。硅谷各个层次的成功者几乎无一例外是靠自己的双手从零干起,获得成功的。

  机会均等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行行出状元。一百六十年前旧金山是淘金者的天下,一位叫李维·施特劳斯的德国人(Levi Strauss)也从纽约跑到这里来淘金。来了以后他发现淘金的人已经过剩了,于是他捡起了他原来布料商和裁缝的老本行,用做帐篷的帆布为淘金者做结实的工作服,这就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 Levi's 牛仔裤。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淘金者的踪迹已经找不到了,而 Levi's 牛仔裤今天仍然风靡全球。

  五十年前,在旧日废弃的金矿上人们开始挖掘新的金矿 — IT 金矿。和老一代的开拓者一样,真正靠淘金发财的人并不多。但是在硅谷这一片年轻的土地上,只要肯干,在各行各业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由于有一些淘到金子的“冒险家”—科技新贵,就产生了替他们打理财务的需求,今天旧金山和硅谷就成为投资银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除了我们以后要专门提到的风险投资,这里的个人财产管理(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业务也很发达。比如著名的投资银行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有超过 10% 的个人财产管理经理人都在硅谷,使硅谷成为全球仅次于其纽约总部的第二大分公司。由于硅谷房价很高,房屋交易金额大,而且硅谷人口流动性大,房屋交易数量多,早就出一大批房地产中介商,其中干得出色的,收入比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要多得多。据著名房地产中介商 Bill Gorman 自己讲,他十几年累计交易了八亿美元的房屋。按照美国标准的百分之三的佣金计算,他累计收入高达两千四百万美元,超过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有趣的是很多从事金融和房地产业的人是 IT 出身的工程师。他们发现硅谷的 IT 行业已经人满为患,改行去从事其他工作,反而比原来当工程师甚至公司主管要成功得多。

  即便不在像金融和房地产这样高利润的行业工作,只要努力,一样能事业成功。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两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刚刚装修完新家,替他装地板的是一位华裔老板。他没读过大学,中学毕业就给别人打工当学徒,但是他非常爱钻研,人也勤快,很快就成为装地板的行家里手。几年后自己出来单干,开始接一些小活儿。由于他价钱便宜质量好,很快活就多得做不过来了,于是他雇了一些工人,业务便发展起来了。他通过高薪(和 IT 从业人员差不多)招技术熟练的地板工,所以一直质量很好,慢慢地,开始接到大公司的合同,事业发展很快。即使在现在美国房地产不景气,很多装修公司没有生意的情况下,他手上的合同仍然多得做不过来。第二个例子是我自己的园丁,一位墨西哥移民。他开始只是一个人给人除草收拾院子。由于他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比如经常用自己的卡车替主顾运送大件商品),又守信用,他的雇主们就把他推荐给朋友用。很快他就接收不了新的主雇了,于是他把他的弟弟接来帮忙,两个人除了替人除草收拾院子,便开始做一些简单的房屋修缮和庭院规划(Landscape)工作。渐渐他就积累起一些财富,雇了一些帮手,开办了一个小的庭院规划的公司。在房价很高的硅谷,也买上了房子,实现了他的美国梦。

  想反,如果一个人不能脚踏实地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即便名气再大,才高八斗,在硅谷也很难混下去。大多数时候,硅谷公司需要的是能真正做事情的人,而不太看重那些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的名气。在 2000 年,由于互联网泡沫导致硅谷过度繁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找不到人,那时找工作很大程度上凭一张嘴。很多经常跳槽而不脚踏实地做事的人跳来跳去跳到一个主管的位置。2001 年以后,用人不当的公司很多倒闭或被迫大量裁员,真正的高手或者还呆在原来的公司,或者被别的公司录用,或者转到了学术界。而一大群各个级别的混混都到了“人才市场”上待价而沽。这些人中很多原本是技术精英和管理人才,但是一旦养尊处优时间长了,名不符实了,便很难再在硅谷生存了。偶尔会有一两个小公司到那里去找人做事,常常一下子围上一大堆人。如果问他们会做什么,大部分给你的答案都相同,“如果你给我一个团队,我一定能替你管好。”这里面虽然不乏真正的管理者,但是很多是眼高手低的高手。招人的公司显然不傻,它们需要干活的而不是养老的。

  硅谷相对于美国其它地方是机会最多也是最均等的。因此虽然这里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还是不断有人愿意来。全世界很多国家想学习硅谷建立自己的科技园,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能像硅谷这么成功的。我想这些科技园的管理者们,也许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否为创业者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还是将人按照财富、经历、名气预先分为了三六九等。(我对一些科技园按照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和投资额招商很不以为然。)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今天落魄的学子可能就是明天业界的领袖。

浪潮之巅 第九章 硅谷的另一面(二)

  1. 成王败寇

  2. 嗜血的地方

  读者也许会觉得我用的标题有些恐怖,但事实如此。

  在硅谷,首先工作时间超长。我第一次去硅谷的 IBM Almaden 研究中心时,接待我的一位科学家在陪我吃完晚饭八点多以后又回到实验室干活去了。在那之前,我刚访问过 IBM 在纽约的华生实验室,记得那里晚上是没有人上班的。因此,我颇为惊讶地问他,是否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必须完成。他告诉我,他几乎天天如此。虽然同样是 IBM 的雇员,在加州的人实际工作量顶得上美国东部两个人的工作。后来我才知道,加州那些小公司员工比 IBM 的工作时间还要长、负担还有重。

  美国的公司从理论上讲不鼓励加班,从法律上讲也不能要求正式雇员加班。对于按小时付薪水的合同工,加班要给加班费。但是正式员工如果自己想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我并不确定全美国 IT 行业的员工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也许是四十小时左右吧,因为法律规定如此。在美国东部和南部,IT 行业的从业者每周工作很少能超过这个数。但是在加州,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都远不止四十小时。即使是在我们前几章已经提到过的一些大跨国公司里,很多人经常周末要去加班。在小公司里,尤其是还没有上市的小公司,大家每周工作七八十小时甚至一百小时是很正常的事。日本人号称工作时间长,但和硅谷比只是小巫见大巫。更何况在日本,大家是没事做耗着不回家,而硅谷大家是有干不完的活。虽然硅谷工程师的薪水比美国同行要多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每小时实际收入其实要低得多。更何况,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工作时间太长,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少了,生活质量就下降了。从这个角度讲,硅谷不是很好的生活的地方。这倒不是雇主不想对员工更好些,事实上加州的法律比其他州更倾向于保护雇员的利益,但是公司之间激励竞争的大环境使然。所有人,上至公司最高管理层,下至新入职的普通员工,在这样紧张环境下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

  当然,如果只是工作时间长一些,还可以忍受。硅谷失业的压力要比美国其它地区大得多。到了经济不好的年头,这里的失业率会率先攀升上去。记得网络泡沫破碎后的两年,在硅谷中心的圣塔克拉拉县(惠普、Google、英特尔、苹果、Yahoo、Ebay、微软、太阳等公司都在该县),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七,远高于全国百分之五的平均水平,这还只是有资格领救济的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即拿绿卡的),并不包括很多持有 H1B 工作签证的人。很多人一年以上找不到工作,被迫离开硅谷,有的去了美国东部,很多移民回到自己的祖国。中国海归的高潮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很多人为了使技术不荒废,宁可不要工资工作。(在硅谷,如果雇人的公司发现一个申请者半年以上没有工作,就会很不愿意雇佣这些人,因为公司会觉得这个申请者要么技术已经荒废、要么自身条件不强,否则为什么半年还找不到工作。)我的一个朋友在 2002 年创立了一个小公司,打出招人的广告,讲明是没有工资的。(当然,用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合伙创业”,可以得到一些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是废纸的股票)居然在短短的几天里收到上百份简历,其中很多是水平超出要求的(Over Qualified)工程师。即使有工作的人,也会担心什么时候裁员裁到自己头上。很多时候,不是个人本事济不济的问题,而是整个部门被裁掉甚至整个公司关门。覆巢之下无完卵。

  阿巴度(Claudio Abbado)指挥的音乐会、多明戈的歌剧或者看莫斯科大芭蕾舞团的演出,不过几十到一百美元。而在硅谷,这种文化生活是根本没有的。硅谷人最常去的解压度假的地方只有塔户湖(Lake Tahoe)的滑雪场和拉斯维加斯的赌馆。

  由于生活所迫,硅谷的人在外人眼里都相对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在硅谷不提供股票期权的公司,几乎找不到技术人员。按规定,一个雇员工作满一年就能按期权的价钱买下股票(这个过程叫 Exercise ),因此形成了一种在某公司工作满一年,拿到股票期权立刻走人,再到第二家、第三家公司的风气。如果说风险投资是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成本,那么很多硅谷雇员这是分散他们的生命来期望有朝一日在一家公司能中上硅谷彩券。在硅谷一两年换一个工作是很正常的,员工也就没有忠诚度可言。这不是个人的问题和错误,是生活压力使然。

  硅谷就是这样一个“嗜血”的地方。坦率地讲,硅谷的生活质量达不到美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几十年来总有无数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开拓自己事业的首选地,因为它给人机会和梦想。

浪潮之巅 第九章 硅谷的另一面(一)

  1828 年、1835 年和 1842 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旧金山和洛杉矶先后发现了金矿,并从此开始了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州黄金产量达到高峰,每年四十吨,接近于全世界有史以来黄金总量的千分之一。旧金山也因此而得名。但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来看,加州的淘金热远比不了二战后在旧金山湾区掀起的科技淘金浪潮。只是,这一次浪潮的核心元素不是地球上储量稀有的金子,而是储量第二大的元素,即土壤、沙子和玻璃的主要成分“硅”。它是半导体工业的核心元素。旧金山湾区从领导世界半导体工业开始,扩大到整个科技工业。从此,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称 — 硅谷。

  硅谷对外面很多人来讲是一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我在写这一章以前问过很多没有到过硅谷的人,“你觉得硅谷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大部分人觉得,硅谷是科技之都、创新的地方、发财的地方,国际多元化的社区,气候最好的地方(注:硅谷地区确实四季如春)等等,也有个别人讲,硅谷是冒险家的乐园。这些看法都正确,而且在很多书里和媒体中一直是这样介绍硅谷的,因此我们不必在此赘述了。这里,我只想介绍一下硅谷的另一面,使读者对这个神奇的地方有个全面的了解。

  1. 成王败寇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美国百分之三、四十的风险投资投到了只占国土面积万分之五的硅谷地区,并且让硅谷创造了无数的神话。在这里,大约每十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国前一百强的公司中,硅谷占了四成,包括 IT 领域的领军公司惠普、英特尔、苹果、太阳、思科、雅虎、Google(谷歌)和现在很红的 YouTube、Facebook ,以及生物领域的基因科技(Genentech)。当然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机公司 KPCB、红杉风投和很多大的投资公司也在硅谷。硅谷还拥有世界上顶级专业数量排名前两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大(UC Berkeley)。

  硅谷的气候属地中海式气候、四季如春,是世界上最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全球只有五个不大的地区有这样好的气候。同时硅谷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化的地区,是世界上各种族人民相处最和睦的地区,其中第一和第二代移民占人口的一半以上。正是靠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硅谷地区几十年来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地方。加州占美国经济总量(GDP)的六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来自于硅谷。2005 年,硅谷明星公司谷歌的员工贡献了全加州税收增幅的八分之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硅谷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科技之都,对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正是由于硅谷在科技领域的成功,也造就了无数百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一些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就做出了他们前辈一辈子没有完成的发明创造 — 从集成电路、个人微机、以太网、Unix 操作系统、磁盘阵列、鼠标、图形工作站到网络浏览器(Web Browser)、关系型数据库、视窗软件、Java 程序语言、全电动力跑车等等。作为回报,他们聚集的财富超过欧美一些名门望族几代人的积累。在去年美国富豪榜上,前五位(共有六人,其中第五名是并列的)有一半来自于硅谷。很多人津津乐道好莱坞比佛利山庄的豪宅,其实无论在规模和价值上,它们与硅谷旁边的 Atherton 的豪宅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无数的图书、报纸、电视和今天的互联网,讲述着这样一个关于硅谷的故事:“有两、三个缀学的大学生(最好是斯坦福的),有一天在车库里甚至是不经意发明了一个什么东东,马上来了几个(没头没脑的)风投资本家,随手给了他们几百万美元。两年后,这几个年轻人办起的 burnmoney.com 公司就上市了,华尔街欣喜若狂,也不管它有没有盈利,当天就把它的股价炒了三倍,这几个创始人一夜之间成了亿万富翁,跟着他们喝汤的员工们也个个成为了百万富翁。接下来,他们盖起百万千万的豪宅、开上保时捷甚至法拉利的跑车。每个人又甩手给母校盖了栋大楼,于是张三李四王五的大楼就到处都是了。”我不能说这种宣传的事没有发生过。事实上,它还不止一次发生过,只是这种的几率比中六合彩大奖的概率大不了多少,但绝对比被汽车撞死的概率小很多。(事实上,世界上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高达一百二十万,但靠创业发财的可没有这么多。)在硅谷,赶上上述这样机会的人,被称作中了“硅谷六合彩”(Silicon Valley Lottery)的幸运儿。虽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故事的新闻效应很大。媒体和华尔街乐于塑造出一个个传奇人物和公司。二三十年前年轻人的偶像是乔布斯,后来是 Netscape 的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和雅虎的杨致远和费罗。这十年是谷歌的佩奇和布林,以后可能是 Facebook 的马克∙祖克伯格(Marc ZuckerBerg)。这些成功人士的传奇点燃了年轻人心中创业的梦想,就如同好莱坞的明星带给了无数少男少女的明星梦一样。这正是风险投资资本家和华尔街所希望的。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种创业的游戏,投资者才能有好的项目投资。

  我的周围便聚集着许许多多憧憬着创业成功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又聪明肯干。由于种种原因,我时常需要认真地倾听他们创业的计划。坦率地将,我对这些沉溺于创业梦想的人泼凉水的时候多于鼓励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他们更需要鼓励,但是在硅谷这个环境中,他们已经得到了无数的鼓励。因此,我觉得不必要的客套和言不由衷的鼓励可能会促使他们更加飘飘然,这样他们不仅血本全无,而且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毕竟,硅谷的竞争太残酷了,成功的机会太低了。我有时会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不相信这辈子会被汽车撞死,为什么相信能中硅谷大奖?后者的可能性更小。”他们会开玩笑地说:“也许是利令智昏吧。”

  我们不妨看看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据统计,即使是在网络泡沫高峰、创业最容易的 2000 年,创业的小公司(Startups)最终能成功的或者上市或者被收购的,不过百分之二到三而已。绝大多数都夭折了,这些创业者也就默默无闻了。人们从来就是只记得住英雄的名字。网络泡沫破碎以后,我在谷歌面试过很多创业者(他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某某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不乏很聪明、专业知识扎实,又很有干劲的人,这些优点远远不能保证他们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其中很多人不适合创业。

  一个小公司要想成功,有很多因素必须同时具备。

  • 首先,创始人很重要。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因为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实干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两类聪明人,一类是曹操、司马懿那样的领袖人物,另一类是出点子的谋臣,像郭嘉、诸葛亮。办公司需要的是前一种人。创业者还必须精力过人,因为他们必须能熬得住几年每天在简陋的车库里工作 16-20 小时的苦日子。他们又必须是多面手,因为在创业初期他们必须干所有的脏活。著名的语音技术公司 Nuance 的共同创始人麦克.科恩(Mike Cohen)博士跟我讲,创业是一件极麻烦的事,创办一家公司的初期,小到安装一个传真机这种杂事都得自己干。成功的创业者必须有一个小而精的好团队,里面每个人都得不计较个人得失,同甘共苦,否则成则争功,败则互相推诿。在技术上,他们必须有自己的金刚钻,他们的技术必须是不容易被别人学会和模仿的。如果看到雅虎挣钱,就去搞网站,那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要失败的。

  • 但是光有好的团体和技术又远远不够,他们有商业头脑而且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Business Model)。Ebay 和谷歌的成功很重要地在于它们很早就找到的好的商业模型。但是找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型有时比发明一项技术更难,即使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在这上面也经常栽跟头。成功投资谷歌、太阳和 Ebay 等公司的风投之王 KPCB 也在毫无市场前景的、很酷的产品“Segway”上浪费了几千万。(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说明为什么 Segway 没有出路。)我一直不看好 Web 2.0 的原因也是它们至今没有好的商业模型。

  • 再接下来是判断力和执行力。通常,办起一个公司并不难,把它从小做到大,并且做到盈利就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路要走,不免要遇到数不清的岔路,任何一次错误的选择都可能使原本看上去不错的公司运营不下去而关门大吉,因为小公司对抗大公司时是不能有任何一次失误的。执行力是保证正确的决定能够最终实现的因素。判断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经验。创业的年轻人天生具有非凡的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容易,为了保证一个起步良好的公司能够成功,一般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的同时,要为公司寻找一位专业的 CEO ,就是这个目的。

  • 真正具备这些条件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一个初创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外部环境好不好,很多很有前途的公司因为创办的时机不对,也会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衰退而夭折。比如 2000 年成立的公司就鲜有成功的。这样,能生存下来的公司就凤毛麟角了。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必须有好运气。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 Netscreen 共同创始人柯岩博士对我讲,创业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运气。

  当一个小公司成功上市后,股票能涨上去的又只有百分之二到三。大部分公司上市后股价平平,甚至不如上市价(即在中国常说的原始股价)。远的不说,就说最近两年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两家很不错的半导体公司,中星微电子和展讯现在的价钱都不到上市时的一半。就连世界上最大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公司黑石(BlackStone),上市半年后的股价也只有上市时的一半(用中国股民的话讲叫跌穿发行价)。更糟糕的情况是上市不久因无法持续盈利或者达不到预期盈利,就不得不再下市,或者被私募基金买掉。比如著名的硬盘制造商 Seagate 和美国最大的网上旅行社 Orbitz.com。其实,中国现在如日中天的网易公司,也曾经被 Nasdaq 勒令下市。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一个公司上市后员工(包括创始人自己)的股票在 180 天以后才能卖。因此,一个公司上市 180 天后,股价会大跌,因为员工能卖股票使得该公司股票可能供大于求。因此,通过创业成功能发大财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创业的过程本身是异乎寻常的艰辛。即使最后成功了,回首起来也是险情不断。一位非常成功的创业者和我们讲,他和他的合伙人在前一家公司挣到了不小的一笔钱,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两人上百万的积蓄就烧完了,他们艰难到用信用卡买设备,每月勉强支付出信用卡的利息。他们的运气很好,在这个时候找到了风险投资,融资几千万,但是,仅仅一年又烧得差不多了。好在当时两家垄断性跨国公司不惜成本地相互竞争,使他们渔翁得利,得以以一个很好的价钱(十几亿美元)被其中一家收购。但是,回想起来,成败就在一线之间。

  硅谷汇集了美国三、四成的风险投资,每天硅谷都有成百上千的公司成立,但同时又有成百上千的公司关门。对于那些失败的公司,大家并不关心,甚至无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即使很多曾经辉煌过的公司,像网景公司、SGI 公司,人们很快也就忘却了它们。在这些成千上万家硅谷的公司中,最终创造出了一些像思科、谷歌那样的传奇故事。仿佛间在硅谷办一个公司就能成一个。岂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无数失败的公司在为少数几个成功者做分母。

  上面这些问题是每个科技创业者在决定辞职或者退学创业前必须认真考虑的。

Google Chrome 2.0.168.0发布

  Google Chrome(谷歌浏览器)是由Google开发的一款可让您更快速、轻松且安全地使用网络的浏览器,它的设计超级简洁,使用起来更加方便.Google Chrome的特点是简洁、快速.Google Chrome支持多标签浏览,每个标签页面都在独立的“沙箱”内运行,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一个标签页面的崩溃也不会导致其他标签页面被关闭.此 外,Google Chrome基于更强大的JavaScript V8引擎,这是当前Web浏览器所无法实现的.

  下载:Google Chrome 2.0.168.0

  新功能及已经修复的问题:

  NTML验证的网页不再自动登录(必须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登录);
  远程桌面以及Windows Vista下更换皮肤后可以正常工作;
  法语以及波兰语字典更新;
  更好的支持PAC文件,并且可以用V8引擎进行处理(添加启动参数 --proxy-resolver-v8);
  更大程度上的改善全屏浏览的问题以及UI界面;
  修复了150个Bug,详见Release notes;

  已知问题:

  开启新标签后,光标不能自动进入地址栏;
  清除所有历史记录之后,再访问历史记录页面会一直提示“正在加载”
  搜索历史记录必须要点击“搜索历史记录”按钮两次才能出现结果;
  执行about:network命令之后,弹出的对话框会自动跑到当前页面的后面;
  Javasvript警告不能工作在新标签页;
  在“最热门”页面上的随便一个略缩图上点击右键复制,然后开启新标签粘贴,浏览器会崩溃;
  在历史记录页添加书签,网页不自动刷新历史记录页;
  在全屏模式下浏览时,点击“退出全屏浏览”没反应,必须按F11;
  当最大化“任务管理器”时,在任务栏的其他窗口都无法调用到前面;
  当删除/删除所有密码的时候,浏览器可能崩溃;
  在新标签页中,如果页面被放大(按ctrl + 三次以上),再按ctrl+0,不能还原;
  字体和语言选项页面被截断,且不能下拉;
  Ctrl+Shift+T快捷键不能恢复SSL错误的页面;

2009-03-06

中移动澄清:TD上网本过几年才会降至1000元

  针对有消息称“中移动将推TD上网本,价格最低至千元”,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移动总经理沈长富在两会期间对媒体澄清,该说法并不属实,过几年上网本价格才会降低至1000多元.
此前,曾有报道称,重庆移动总经理沈长富表示,目前重庆移动正在和惠普等PC厂商进行合作TD上网本,最终的价格今年有望降到1000元左右.

  “所谓千元TD上网本,我当时不是这样讲的,当时可能有一些误解,我当时说上网本会降到大概是1千多,且没包括上网卡的价钱.” 沈长富对此解释称:“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理解,现在实际上最便宜的电脑也就1、2千块钱了,上网本是一个简易电脑,可以更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的一种通讯工具.我想,要不了多久,上网本价格会降下来,我估计最后会在1千多块钱的价格.”

  沈长富另外透露,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中移动对TD上网本的补贴政策,但今后TD的发展重点肯定会在数据卡,会发展一些先进、实用的应用产品来壮大TD,支持民族产业.

六种措施 全面有效保护OFFICE安全

  OFFICE文档是我们办公中使用最普遍的文档格式之一,它里面存储内容一般都是涉及公司或个人的重要内容,在很多情况下是禁止别人修改或者查看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合理运用OFFICE软件本身的一些设置即可较好的满足大家的要求。下面我们就以Word 2003为例向大家介绍具体的做法。

  一、设置保存密码 

  使用密码对文档进行保护,是一种最常用的做法。密码保护一共分为两层,即打开权限密码和修改权限密码。对文档设置密码一共有两个地方可以进行,操作都比较简单。如果该文档是初次保存,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打开“另存为”窗口设置保存位置和文件名时,单击“另存为”窗口右上角的“工具”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安全措施选项”命令打开“安全性”窗口,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分别设置“打开文件时的密码”和“修改文件时的密码”了,建议大家不要将这两个密码设为同一个内容。

  如果文件初次保存时没有设置密码,那么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打开“工具”菜单下的“选项”命令,将打开的“选项”窗口切换到“安全性”标签,在这里同样可以设置打开和修改权限密码。

  对于拥有打开权限密码,那么在打开受保护的文档时,该文档是只读属性,如果对进行了修改,那么只能换名存盘,不会影响到原文档的内容;如果拥有修改权限密码,那么就表示对文档拥有了完全控制权。

  二、防止文档属性暴露信息

  即使我们对文档进行了加密,但是还不能保证肯定安全。因为当我们在建立文档时如果先输入文档的内容,然后再保存时,那么就会在文档属性的“摘要”标签中显示一些个人信息。对此,我们只需要在资源管理器中打开该文档的属性窗口,将其切换到“摘要”标签,然后将标题、主题、作者、备注等信息全部删除,或者填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其次,我们也可以直接在文档中打开“工具”菜单下的“选项”命令,然后在“安全性”标签中把“隐私选项”下的“保存时从文件属性中删除个人信息”项选中即可。

  三、保护文档

  在Word 2003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保护文档”的实用工具,借助该工具就可以限制非法用户对文档格式和内容进行随意修改。

  要启动文档保护,只需要打开该文档,然后单击“工具”菜单,选择其中的“保护文档”,这样就会在当前编辑窗口右侧多出一个“保护文档”编辑区域。在该区域一共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格式设置限制”主要是防止非法用户对文档的格式进行修改,对此我们只需要选中“限制对选定的样式设置格式”选项,然后单击“设置”按钮,在弹出的“格式设置限制”窗口中设置禁止用户修改的格式类型,例如字体、字号等格式;第二部分则是“编辑限制”,这可以防止别人随意修改文档的内容,选中“仅允许在文档中进行此类编辑”,然后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用户可以进行的操作,例如“批注”,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随意修改文档原来的内容,只能添加或修改批注的内容了。

  做好上面两项保护内容后,我们只需要单击第三部分中的“是,启动强制保护”按钮,这样即会弹出密码设置窗口,设置一个保护密码,这样在没有密码的前提下文档将处于保护状态。如果要对文档进行修改,只需要再次打开“工具”菜单,选择“取消文档保护”命令,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预设的口令即可。

 四、防止别人偷窥

  防止别人偷窥除了上面介绍的加密保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更加巧妙的方法。因为加了密码,别人可以借助专业的破解工具来破解,而换一个思维进行加密有可能启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打开“编辑”菜单,选择“全选”命令将文档全部选中,然后将其全部设为“白色”,这样由于文档背景色也是白色,别人打开看到的也只是空白一片,以为这只是一个空白文件。当然,为了提高安全性,我们可以在文档中插入一些不相关的图片,这样偷窥者就不会因为文档体积的变化起疑心了。

  当然,这种方法属于出其不意的操作,为了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方法的基本上再做一些改动。

  打开“工具”菜单,选择“宏”下的“录制新宏”,在打开的窗口中单击“将宏指定到”中的“键盘”按钮,将鼠标定在打开的窗口“请按新快捷键”中,按下键盘上一个指定的快捷键,例如Ctrl+1,再单击“指定”按钮将其添加到“当前快捷键”列表中,单击“关闭”按钮返回主窗口,把文档全部设为白色,做好后单击宏录制工具栏上的“停止录制”按钮。

  这样别人若不知道我们设置的快捷键将无法成功修改文档的颜色,而我们自己要修改时,只需要在修改前按下设置的快捷键即可。

  另外,为了提高安全性,建议大家取消文档中的段落标识。其方法是打开“工具”菜单下的“选项”命令,在“视图”标签中取消“格式标记”下的“段落标记”项即可。

  五、宏安全

  为了防止宏病毒对文档造成侵害,我们有必要对宏病毒提供警告保护。

  打开“工具”菜单,选择“宏”子菜单中的“安全性”命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为其指定一个安全级别。建议大家至少使用中、高级,不要使用低级。

  六、防范意外损坏丢失 

  对OFFICE文档提供保护,不仅仅是在保密上下功夫,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应付一些意外情况,例如文档损坏或断电丢失。

  对于这些意外情况,只要我们事先做好防范,同样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点。打开“工具”菜单下的“选项”命令,切换到“保存”标签,首先选中“保留备份”和“允许后台保存”两个选项,这样在我们保存原文档的同时,程序会自动生成一个WBK为后缀名的备份文档;其次为了防范断电、死机等意外情况的发生,我们还需要在“保存”标签中选中“自动保存时间间隔”,同时设置一个间隔的时间。这样即使出现意外文档没有保存,也不用担心内容的丢失。

  合理运用上述方法,相信一定能够保证你文档的安全。

微软下周发3款补丁 影响所有Windows版本

  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下周二将发布3款补丁软件,修正Windows操作系统中至少一个危险等级为“危急”的缺陷.

  微软周四表示,在这些补丁软件修正的缺陷中,最严重的一个缺陷能够被黑客用来在运行任何得到支持的Windows版本的计算机上安装恶意软件.另外两款补丁软件修正的缺陷的危险程度没有这么高,其中一款补丁软件不会影响到Windows XP或Vista用户.

  Bulletin ID Maximum Severity Rating and Security Impact Restart Requirement Affected Software

  Windows 1 Critical Remote Code Execution Requires restart Microsoft Windows

  Windows 2 Important Spoofing Requires restart Microsoft Windows

  Windows 3 Important Spoofing Requires restart Microsoft Windows

  微软本月发布的补丁软件将不会修正已经被用于发动有针对性攻击的一个Excel缺陷.安全厂商nCircle公司的安全业务总监安德鲁·斯托姆斯 (Andrew Storms)说,微软数周前才接到有关该Excel缺陷的报告,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补丁软件进行充分的测试.微软可能要到下个月才会发布补丁软件修正该缺陷,这是令人失望的.

  除了该Excel缺陷外,微软还有两个已知缺陷没有修正.去年12月,微软承认WordPad Text Converter中存在一个影响老版本Windows的安全缺陷;微软尚未修正去年4月份就被公开的一个Windows安全缺陷.

小技巧大用处 OFFICE微调技术应用7列

  OFFICE微调技术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细节操作,小技巧大用处呢。不信大家就看看下面的技巧,边看边操作一下,看是不是。 
 
  1:利用微调快速改变文字大小
  
  常用的方法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来看看微调,选中要设置大小的文字,然后按下Ctrl+Shift键不放,此时再按“>”键或“<”键,就可以快速增加或缩小字号大小了。
  
  2:举一反三,利用第一条技巧来巧妙调整字间距
  
  例如你要调整“一 二”中间的间距,那么你就选中中间的空格。利用上一条说的按键,变他的大小。实际就是改变了间距
  
  3:图片大小快速微调
  
  大家都知道在Word中有这样一个技巧,那就是在移动图形等元素时,按住Alt键可以对元素的位置进行微调。
  
  但现在还有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在调整元素位置时,只使用键盘上的方向键,不用按任何辅助键,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方法如下:在工具栏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绘图”,调处“绘图”工具栏,(如图1)所示。通常“绘图”工具栏会出现在屏幕的下部,可以先查看一下“绘图”工具栏是否已经调处。

  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绘图”按钮,从弹出菜单中选择“绘图网格”项,在弹出的“绘图网格”对话框中,将“网格设置”栏中的“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项的数值都设为最小值0.01字符和0.01行,设置所示。  
  如果你想一直用这样的设置,可单击“默认”按钮,把设定的值作为Word的默认值,这样建立其他文档时就不需要重复设置了。
  
  4:对象位置及大小快速微调   

  前面讲的对图片位置及大小的微调方法,同样适用与Word中嵌入的其它对象,如Word自绘图形、艺术字、Excel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视频剪辑等。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在用鼠标拖动调整对象(包括图片)的时候,按Shift键不放,可以确保对象做水平或垂直移动,从而不用担心移动的对象“跑偏”了。
  
  5:表格绘制快速微调   

  在Word中绘制一个表格后,它的移动和大小调节的方法,与上面所说的对对象的操作差不多,不过在调整表格单元格大小的时候,还有另外的小技巧:将光标移到表格线上,当光标变成上下(或左右)箭头的时候,同时按下鼠标左键和右键并拖动,即可实现单元格大小微调了。注意:必须先放开鼠标左键,然后再放开右键,否则操作无效。  
 
  6:视图比例快速微调
  
  平时,我们总是通过工具栏中的视图比例下拉框来根据需要调整视图大小,不过它给定的比例是固定的,有10%、25%、50%、75%、100%、150%等。若想等比微调,可试试以下方法:按住Ctrl键不放,然后滚动鼠标中间的滑轮,就可以实现步长为10%的快速缩放了。
  
  由于考虑到有些朋友可能鼠标上没有滑轮,经过“研究”发现下面的方法也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在“视图-显示比例”的对话框中直接输入百分比数字,这样就可以达到更细微的调整了,比如105%这样的微调。另外同样在“视图-显示比例”的对话框中点击“百分比”右侧的箭头按钮,可进行步长为1%的微调,并可以即时预览效果。

  7:页边距快速微调   

  在用Word排版的时候,一般都是使用鼠标左键拖动工具栏下的滑钮来调整页边距、左右缩进、制表符等,不过这样的拖动操作会有一定的间距,有时调整的位置不尽如人意。一个常用的技巧就是,按Alt键不放再拖动滑钮,将达到微调的目的。不过还有一个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技巧:就是同时按下鼠标左键和右键进入拖动操作,效果跟按下Alt键是一样的。

安全基础 深入了解“网上邻居”原理

  安全基础 深入了解“网上邻居”原理

  一、微软网络浏览过程简介

  在“Windows NT系统管理技术内幕”一书中,讲到了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把它摘抄了下来:

  问:什么情况下会导致在网络邻居中计算机能看见却无法访问或可以访问却看不见?请选择最佳答案:

  A.你的网络存在物理问题,比如网线

  B.作为域主浏览器的Windows NTserver的浏览服务坏了

  C.Windows NTserver网卡有问题

  D.你的网络没有问题,用户描述的是正常的微软浏览现象

  正确答案,书上的解释。微软的网络浏览可能在使用中出现"中断",而实际上它们并没有中断, 这种误解是由于用户对微软网络浏览的处理过程不熟悉造成的。

  就象同学们经常在抱怨的“为什么别人的网上邻居可以用,我的却不行?”“为什么有时候可以浏览,有时候却无法浏览网络?”解铃还须系铃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微软的网络浏览到底是如何实现的。鉴于大家可能对NT的“域”概念还不甚了解,出现浏览故障的也多为98的机子,我将以98的“工作组模式”为大家讲解。

  二、网络浏览

  1.什么是浏览列表(Browsing List)

  在微软网络中,用户可以在浏览列表里看到整个网络(何指?子网还是广播域?大家可以考虑考虑)上所有的计算机。当你通过网上邻居窗口打开整个网络时,你将看到一个工作组列表,再打开某个工作组,你将看到里面的计算机列表(也可在 DOS方式下用net view /domain:workgroupname命令得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Browsing List。工作组从本质上说就是共享一个浏览列表的一组计算机,所有的工作组之间都是对等的,没有规定不可以让所有的计算机同处于一个工作组中。

  2.浏览列表在哪里

  有人说:网上邻居里的计算机列表是广播查询得来的。可有人举反例说:我的同学都关机了,可我还是能在网上邻居里看到它,应该是从HUB或交换机之类较为固定的设备的缓存中取得的。其实他们都只说对了一个方面,把他们二人的说法结合起来就是正确答案了--- 浏览列表是通过广播查询浏览主控服务器,由浏览主控服务器提供的。

  3.浏览主控服务器又是什么

  浏览主控服务器是工作组中的一台最为重要的计算机,它负责维护本工作组中的浏览列表及指定其他工作组的主控服务器列表,为本工作组的其他计算机和其他来访本工作组的计算机提供浏览服务,每个工作组都为会每个传输协议选择一个浏览主控服务器,而我们经常遇到的无法浏览网络的错误大多是因为你所处的工作组没有浏览主控服务器而造成的。你可以在一个工作组中用NBTSTAT -a computername 命令找出使用NBT协议的浏览主控服务器,它的标识是含有\\_MSBROWSE_ 名字段。

  4.浏览主控服务器是如何指定的

  缺省情况下,win98工作组中的浏览主控服务器是该工作组中第一台启用文件及打印机共享功能的计算机,也允许手工将一台win计算机配置为浏览主控服务器(方法会在后面讲述网络配置时具体介绍,但由于浏览主控服务器需要维护动态浏览列表,性能会受影响),如果一个工作组中有多台计算机配置了这个选项,或是当前的浏览主控服务器关闭了系统,又没有其他计算机启用主控设置时,就要进行主控浏览器的选举。

  5.如何通过浏览器选举产生浏览主控服务器

  关于浏览器的选举报文,不太好抓包,我就只好按书上的东西来讲述了.其实过程很简单,首先由一台计算机发送一个选举临界报文,该报文包含了来自发送计算机的信息(操作系统,版本及NET名等),选举报文向网络中广播,工作组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用自身信息与选举报文进行优先级比较,主要是操作系统起主要作用,记得好像是NT Server>NT Workstation>Win98>WFWG,反正到最后是那个自身条件最好的成为新的浏览主控服务器。

  6.整个网络浏览的过程是怎样的

  当一台win98进入网络时,如果它带有服务器服务(启用了文件及打印机共享)会向网络广播宣告自己的存在,而浏览主控服务器会取得这个宣告并将它放入自己维护的浏览列表中;而没有在相应协议上绑定文件及打印机共享的计算机则不会宣告,因而也就不会出现在网络邻居里了。当客户计算机想获得需要的网络资源列表时,首先会广播发出浏览请求,浏览主控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如果请求的是本组的浏览列表,则直接将客户所需的资源列表发回;如果请求的是其它工作组的浏览列表,浏览主控服务器会根据本身Browsing List中的记录找到相应工作组的主控浏览器返回给用户,用户可从那里得到它想要的浏览列表。至于如何去和另一台计算机共享交换资源,就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问题了。

  明白了网络浏览的原理,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有用的应用,现在很多同学出于安全的考虑都不太欢迎陌生人通过网上邻居访问自己的机子,可有时下部电影又需要给认识的同学共享出来,因而还不能删除文件及打印机共享服务。怎么办?有些人给共享名加个$,以达到隐藏的效果,可这用DOS下的net share是可被看到的;有些人给共享加上密码,可听说这也是有办法破解的,而且很容易激起“黑客同志”的好奇心。有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机器在网络邻居里隐藏起来呢?而对于认识的同学可以让他用\\IP 来访问。想对了,关键就是要阻止自己的机器向网络中去宣告自己,而且我知道我们其中的一些 人已经将此变成了现实,至于方法嘛,就不要来问我了。

  注:因为有关win98浏览服务的资料很少,涉及的书籍也多为以NT的“域”模型进行介绍,因而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netxray的实践来测试,细节部分难 免有错,欢迎大家指正。

  7.在我的网上邻居里为什么有些机子访问不了

  如果微软的网上邻居真能做到所见即所得,相信抱怨它的人不会象现在这么多,可通过前面对浏览服务的介绍,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浏览列表的获得不是通过访问其中每一台机子得到的,很多时候网络中的计算机并不能正确更新浏览列表。当一台计算机正常关机时,它会向网络发出广播宣告,使浏览主控服务器及时将它从浏览列表中删除;而非正常关机后,浏览列表里仍会把该条目保持很长一段时间(NT下是45分钟),这就是我们仍能在网络邻居里看到它的原因.而98的稳定性是众所周知的 ----在还没来得及关机前就已经崩溃了。

  SMB(Server Message Block)协议在NT/2000中用来作文件共享,在NT中,SMB运行于NBT(NetBIOS over TCP/IP)上,使用137,139(UDP),139(TCP)端口。在2000中,SMB可以直接运行在tcp/ip上,而没有额外的NBT层,使用TCP 445端口。因此在2000上应该比NT稍微变化多一些。

  可以在“网络连接/属性/TCPIP协议/属性/高级/WINS中设置启用或者禁用NBT(NetBIOS over TCP/IP)。

  当2000使用网络共享的时候,就面临着选择139或者445端口了。下面的情况确定会话使用的端口:

  1、如果客户端启用了NBT,那么连接的时候将同时访问139和445端口,如果从445端口得到回应,那么客户端将发送RST到139端口,终止这个端口的连接,接着就从445端口进行SMB的会话了;如果没有从445端口而是从139得到回应,那么就从139端口进行会话;如果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那么SMB会话失败。

  2、如果客户端禁用了NBT,他就将只从445端口进行连接。当然如果服务器(开共享端)没有445端口进行SMB会话的话,那么就会访问失败了,所以禁用445端口后,对访问NT机器的共享会失败。

  3、如果服务器端启用NBT,那么就同时监听UDP 137、138端口和TCP139,445。如果禁用NBT,那么就只监听445端口了。

  所以对于2000来说,共享问题就不仅仅是139端口,445端口同样能够完成。

  三、关于空会话

  The NULL session,关于空会话

  NULL会话(空会话)使用端口也同样遵循上面的规则。NULL会话是同服务器建立的无信任支持的会话。一个会话包含用户的认证信息,而NULL会话是没有用户的认证信息,也就好比是一个匿名的一样。

  没有认证就不可能为系统建立安全通道,而建立安全通道也是双重的,第一,就是建立身份标志,第二就是建立一个临时会话密匙,双方才能用这个会话进行加密数据交换(比如RPC和COM的认证等级是PKT_PRIVACY)。不管是经过NTLM还是经过Kerberos认证的票据,终究是为会话创建一个包含用户信息的令牌。(这段来自Joe Finamore)

  根据WIN2000的访问控制模型,对于空会话同样需要提供一个令牌。但是空会话由于是没有经过认证的会话,所以令牌中不包含用户信息,因此,建立会话双方没有密匙的交换,这也不能让系统间发送加密信息。这并不表示空会话的令牌中不包含SID,对于一个空会话,LSA提供的令牌的SID是S-1-5-7,这就是空会话建立的SID,用户名是ANONYMOUS LOGON。这个用户名是可以在用户列表中看到的。但是是不能在SAM数据库中找到,属于系统内置的帐号。

  (关于这部分对NULL SESSION的分析,可以参照:《NULL Sessions InNT/2000》http://rr.sans.org/win/null.php)

  NULL会话几乎成为了微软自己安置的后门,但是微软为什么要来设置这样一个“后门”呢?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如果NULL会话没有什么重要的用途,那么微软也应该不会来设置这样一个东西。好不容易才在微软上找到这个: 当在多域环境中,要在多域中建立信任关系,首先需要找到域中的PDC来通过安全通道的密码验证,使用空会话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PDC,还有就是关于一些系统服务的问题。而且LMHOSTS的#Include就需要空会话的支持,可以参考文章: http://support.microsoft.com/default.aspx?scid=kb;EN-US;q121281; http://support.microsoft.com/default.aspx?scid=kb;EN-US;q124184

  其实建立一个空会话的条件也非常严格。首先要能够满足上面的,也就是打开TCP 139和TCP 445端口。我们可以从一次关闭这两个端口的情况中看得出来。服务器关闭445和139端口,然后我们来进行空会话的连接。首先,客户端打算连接的是445端口,然后再试图连接139端口。当然最后还是失败了。

  仅仅开放这两个端口还不行,服务器还必须得打开IPC$共享。如果没有IPC共享,即使共享一个文件,有权限为Anonymous Logon,也不能建立会话,即使权限设置为完全控制,出现的连接错误依然是权限不够。这和其他帐号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允许一个文件夹共享能够类似IPC$(命名管道而非共享)能够使用空会话,那么需要修改注册表: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中的:NullSessionShares,添加新的共享名,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共享的空会话。这时,将不依赖IPC的存在了。
(即使这样的空会话对于后面的突破也是一点没可取之处的,因为没有了IPC$命名管道,RPC不可取了,这下知道IPC这个命名管道的具体实现了。呵呵)

  虽然空会话建立的要求很严格,但是那都是默认建立的。既然是默认的,对于使用WIN2K系统的服务器来说,就还是有利用的价值。最明显的就是空会话可以很方便地连接到其他的域,枚举用户、机器等。这也就是扫描软件进行探测的原理。

  四、共享技巧

  1.有些人给共享名加个$,以达到隐藏的效果,可这用DOS下的net share是可被看到的;
这种隐藏只是微软Windows标准客户端net view的限制,不是服务端的限制,网络传输过程中是一视同仁的,所以直接修改客户端解除这种限制或者使用第三方客户端软件均可看到所谓的隐藏共享,比如smbclient就是典型代表。

  2.有些人给共享加上密码,可听说这也是有办法破解的

  这个破解要看是什么层面上的,纯暴力破解的就不必说了,那当然总是可以的。而9598另有漏洞,就是他那个著名的vredir.vxd,服务端验证密码时所用长度居然是客户端提供的,这就意味着至多猜测256次(事实上没这么多,考虑可打印字符范围)即可进入。当初N多人用这种办法非法浏览别人的机器。2000年报告微软,现在已修补。 http://security.nsfocus.net/inde ... o=view&adv_id=6
顺便说一句,利用该漏洞可以快速穷举出原始口令,虽然在攻击中这是不必要的。

  3. 因而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netxray的实践来测试,细节部分难免有错,推荐www.ethereal.com提供的Ethereal,这是我所见过的对SMB解码最强的免费软件,有Unix/Windows版,提供源码。

  4. 在2000中,SMB可以直接运行在tcp/ip上,而没有额外的NBT层,使用TCP 445端口。因此在2000上应该比NT稍微变化多一些。

  事实上正相反,在ssaxh_capabilities字段中指明不使用"扩展安全验证",此时使用原有身份验证机制,只需去掉NBT层的Session Request,将139/TCP改成445/TCP,一样可以成功建立空会话,并且成功打开\\IPC$。

  至于更高层的RPC Over SMB,更是不必作任何变动。换句话说,从139/TCP换到445/TCP,整个通信过程中减少了一对NBT Session Request/Response,后面的报文对于两者来说是完全一致的。
而所谓的NBT层,即使在445通信中也未去掉,一直存在着,区别只是上面这段话。

  5. 如果客户端启用了NBT,那么连接的时候将同时访问139和445端口,微软并没有让139/TCP与445/TCP公平竞争。发起连接的SYN包在宏观上是同时发出的,具体起来,有时是先向139/TCP发起连接请求,有时是先向445/TCP发起连接请求,有点随机性。

  在向139/TCP发送三次握手的最后一个ACK报文时,Windows顺手携带了数据,这里以一个刻意弄错的NetBIOS名(*SMBSERV<00...(8)>做了一次NBT Session Request。而445/TCP不需要NBT层的会话。

  由于刻意弄错的NetBIOS名,139/TCP很难竞争过445/TCP。服务端返回Negative NBTSession Response,并且执行了close()操作。这使得必须重新建立到139/TCP的连接(传输层的TCP连接)。

  可以看出,那个刻意弄错的NetBIOS名仅仅是为了给445/TCP制造抢先的机会。遗憾的是,445/TCP不争气,这个端口上的任务繁重、负载较高,即使在这种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139/TCP仍有可能重新抢在445/TCP之前建立NBT会话(注意,不是TCP连接)。于是445口会回送RST,后续SMB会话建立在139/TCP连接之上。

  微软自己的操作系统不认"*SMBSERV<00...(8)>",但是Samba Server 2.2.5认,居然返回Positive Session Response。这成为精确识别Samba Server的方法之一。

  微软在<>中不会提这些的,只是说139/TCP、445/TCP公平竞争,优先使用最早返回的响应报文。不要相信它的鬼话。

  话说回来,如非需求所致,完全不必关心这种差别。有需求的时候,这种差别是致命的。

  6. 最明显的就是空会话可以很方便地连接到其他的域,枚举用户、机器等。这也就是扫描软件进行探测的原理。

  XP、2003缺省禁止在空会话上进行PolicyAccountDomainInformation查询,可以看到LsarOpenPolicy2(44)失败,权限否定。如果事先指定有效帐号、口令建立SMB会话,而非空会话,LsarOpenPolicy2(44)将成功返回。

用户如何主动防范手机病毒

  对WAP手机进行攻击,通常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攻击WAP服务器,使WAP手机无法接收正常信息;二是攻击和控制“网关”,向手机发送垃圾信息;三是直接攻击WAP手机本身。侵袭手机的病毒除了可能会自动启动电话录音功能、自动拨打电话、删除手机上的资料,甚至可能还会“制造”出金额庞大的电话账单。

  因此在日常使用中,除了要尽量少从网上下载信息外,还要时时当心感染病毒,随时注意监测手机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毒。

  1、监测乱码。

  当对方的电话拨入时,屏幕上一般显示的是来电电话号码,如果显示的是别的字样或奇异符号,就有可能是遭到了病毒攻击。如果遇到这种情形,用户应不回答或立即把电话关闭。如果接听来电,则会感染上病毒,机内所有设定都可能被破坏。

  2、监测短信。

  短信息的收发作为移动通讯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WAP手机感染病毒的一个重要途径。手机用户一旦接收到带有病毒的短信息,阅读后便可能会出现手机键盘被锁,甚至手机IC卡被破坏等严重后果。因此,对于陌生人发送的短信息,请不要轻易打开,更不要转发,应及时删除。

  一旦发现手机中毒,应尽快关闭手机(如果手机已死机,可直接取下电池),将SIM卡取出并插入另一型号的手机中(最好是不同品牌的),将存于SIM卡中的可疑短信删除后,重新将该卡插回原手机。如果仍无法使用,则应与手机服务商联系,尽快通过无线网站对手机进行杀毒,或通过手机的IC接入口或红外传输接口进行杀毒。

浪潮之巅 第八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六)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3. 基因决定定理

  4. 铱星计划

  5. 全线溃败

  6. 回天乏力

  2001 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科技股 Nasdaq 崩盘,这对本来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摩托罗拉更是雪上加霜,它的股票从 2000 年的 50 多美元跌到 2003 年的不足 8 美元。(注释:2000 年摩托罗拉有一次 1:2 的分股,分股前的股价超过 100 美元。)2003 年 9 月,摩托罗拉创始人保罗·加尔文的孙子克里斯托弗·加尔文不得不离开摩托罗拉董事长的职位,摩托罗拉从此结束了家族企业的的历史。

  像惠普那样换一个 CEO 就能翻盘的事不是总能发生的。加尔文的继任者 Zander 可没有惠普新 CEO 赫德的本事和运气,虽然他上任时提出夺回手机占有率的口号。和跨国公司大多数受命危难的继任者一样,Zander 上台后进行了公司重组,大规模裁员,公司的利润保住了,股价也上来了。同时,他把半导体部门分出去上市,专心于手机业务。但是,在管理公司方面,他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本领。办事效率依然不高、内斗明显,产品开发速度上居然赶不上后来居上的三星公司。三星每几个月就能推出一款手机,而摩托罗拉半年都不能定义清楚一款新的手机。不仅如此,摩托罗拉每成功上市一款手机,就有更多款的手机半途而废。因此,摩托罗拉手机的设计成本极高。

  摩托罗拉至今都看不起三星和诺基亚不重视核心技术、只在外型和功能上搞花架子的做法。摩托罗拉一直认为技术和质量是产品的关键,因此我说它是 IT 业的一个贵族。这当然没有错,但是远不够。今天,至少在手机行业,各个公司产品在硬件技术上差不到哪去,设计一款手机的硬件和当年在中关村攒一台 PC 一样容易。现在的手机里面没有几个芯片,而且核心的只有一个,只要到 TI 去买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有无数手机品牌的原因。)因此手机的质量都不是唯一决定市场的因素。另一方面,今天所有手机的质量比二十年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今天质量差的手机也比二十年前质量好的手机质量更好,也就是说质量差的手机也凑合能用。要想在今天的手机市场上(尤其是在亚洲)站稳脚,功能、外观的设计和质量及技术含量同样重要,商业和市场的开拓更是不可偏废,在这些方面,摩托罗拉和后进入手机市场的公司几乎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摩托罗拉早在七、八年前就看到统一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重要性。十年前,摩托罗拉和所有手机厂家的每一款手机都有自己独特的硬件和软件,开发工作重复性很高,手机应用程序之间也互不兼容。摩托罗拉试图打造一个通用的操作系统作为它今后手机开发的统一的平台。这个想法本来不错,但是摩托罗拉选错了平台,选中了 Java 。它从太阳公司请来了一位主管 Java 开发的副总裁主管手机通用操作系统的开发,同时摩托罗拉公司雇佣很多 Java 工程师来开发这个平台。但是,Java 有一个无法克服的先天不足,就是速度太慢。2004 年,该平台原型开发出来时,公司发现其速度只有实时速度的几分之一,即使硬件速度按照摩尔定理预测的速度增长,这个操作系统在几年内也无法实现实时。因此摩托罗拉不得不放弃该平台。此后,摩托罗拉又试图开发基于 Linux 的通用平台,但是由于内耗,进展也不顺利。而此时,Andy Robin 的小团队已经在 Linux 手机平台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个团队不久便被 Google 收购,成为今天全世界开源的手机平台 Android 的原型。摩托罗拉由于执行力不足,终于失去了统一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最佳机会。

  摩托罗拉做手机二十年,至今没有一款手机能称得上“Cool“ -酷的。Zander 在这方面也没有苹果公司乔布斯的天赋。苹果公司虽然是最晚进入手机市场的,却做出了今天最好的手机。在开拓市场方面,Zander 能想出的提高市场占有率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打价格战。一时间,这个饮鸩止渴的办法确实提高了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摩托罗拉手机的利润本身就比诺基亚薄,降价空间有限,两年后,当摩托罗拉再无利润可降时,内部的低效率、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开始慢慢地下滑。当了四年 CEO 的 Zander 就不得不离职了。

  摩托罗拉没有惠普的运气,它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位合适的领导人。新的 CEO 至今没有找到拯救摩托罗拉的灵丹妙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摩托罗拉居然想出出售最重要的手机部门的馊主意。但是,居然没有公司愿意接手,可见摩托罗拉手机部门内部问题之严重。

  摩托罗拉的救星也许在中国。摩托罗拉二十年前在中国的投资就非常成功,其中国公司是摩托罗拉海外最大、营业额最高的分公司,而且是促成摩托罗拉和中国政府以及工业界全面合作的桥梁。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就在摩托罗拉试图出售手机部门最艰难的时候,摩托罗拉和几家中国公司签下了扩大合作的协议,这在生产和市场或许会有转机。但是,这些合作只是远水,是否能解摩托罗拉的近渴还不可知。

  结束语

  摩托罗拉作为世界无线(移动)通信的先驱和领导者,可以说开创了整个产业。遗憾的是,它只领导了移动通信的第一波浪潮,就被对手赶上并超过。此后,由于技术路线错误,执行力不足,失去了利用技术优势夺回市场的可能性。摩托罗拉曾经跨通信和计算机两大领域之间,甚至很有同时成为计算机和通信业霸主的可能。退一步讲,只要它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CPU ,通信的数字处理器 DSP 或者手机任何一个领域站稳脚,就能顺着计算机革命或者通信革命的大潮前进,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其领导人无力领导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司,反而使公司没有专攻的方向,在各条战线上同时失利。

  摩托罗拉和 AT&T 衰落的原因正好相反。 AT&T 由于没有一个能控股的股东,没有人觉得公司是自己的,并为它的长远利益考虑,于是董事会的短视和贪婪断送了它。而摩托罗拉相反,一直由卡尔文家族控制,卡尔文三世很想把它办成百年老店,当然不会出现 AT&T 拆了卖的败家子行为,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能力迎接信息革命的挑战。因此,摩托罗拉这个贵族式的公司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如果当初摩托罗拉的领袖是盖茨或者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它也许就不会是今天这个结局了。我在前面多次强调公司领导人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摩托罗拉的兴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对一个贵族家族式的公司也是如此。虽然摩托罗拉衰落了,但是它几十年来造福于我们这个世界。没有它,我们也许要晚用几年手机,没有它和英特尔的竞争,我们的计算机也许没有今天这么快。

浪潮之巅 第八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五)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3. 基因决定定理

  4. 铱星计划

  5. 全线溃败

  铱星计划对摩托罗拉的打击远不止十亿美元。在摩托罗拉启动铱星计划时,GSM 还没有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还吃不准技术上更好的 CDMA 是否会很快替代掉 GSM 。但是,摩托罗拉由于把精力分散到了铱星上,不仅失去了和诺基亚竞争的最佳时机,而且还把一些市场丢给了三星、LG 等更新的电子公司。

  当然,仅仅这一次失败、甚至在整个手机领域的失败还不至于把世界第一的无线通信公司搞垮。但是,摩托罗拉几乎同时在所有的战线上全面崩溃,便一下跌入了谷底。

  在计算机处理器业务上,摩托罗拉经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最终败给了英特尔。摩托罗拉和英特尔之争在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就不再赘述了。值得强调的是,从一开始直到几年前摩托罗拉把它的半导体业务卖掉,摩托罗拉在处理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从来没有输给过英特尔,但是在商业竞争中,光有技术显然是不行的。

  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上,摩托罗拉最终没有竞争过老对手德州仪器。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数字信号处理器则是我们今天手机、数字电视等产品的大脑。它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谈到数字信号处理器,业界的人都会首先想到德州仪器公司(TI)。德州仪器公司历史和摩托罗拉差不多长,经历也类似,从给军方提供无线电产品起家。八十年代初,即 AT&T 之后,TI 和摩托罗拉几乎同时推出了自己的 DSP ,TSM320 系列和 M56000 系列。德州仪器的第一代 TSM320C2X 是十六位定点处理器,在精度上略显不足,由于是定点处理器,所有的浮点计算要由编程人员改为定点实现,使用也不是很方便。摩托罗拉的 M56000 系列一开始就是 24 位,精度对于当时的应用绰绰有余,应该讲性能在 TI 产品之上。但是,学过计算机编程的人可能都知道,这种不伦不类的 24 位处理方式使用起来会很别扭。很快德州仪器推出了三十二位的 TSM320C3X 系列,虽然价钱较摩托罗拉的 DSP 贵,但是由于在 32 位处理器上开发产品容易,因此大家还是喜欢用 TI 的 DSP 。由于摩尔定理的作用,摩托罗拉 M56000 在价格上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它在开发成本上的劣势渐渐显示出来,在 DSP 上,它与 TI 的差距一天天拉大。我至今搞不懂为什么摩托罗拉要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 24 位 DSP 。也许是它考虑到客户购买的成本,但却忽视了客户使用的方便性。说得重一点,摩托罗拉低估了摩尔定理的作用,过分看重制造成本而忽视了开发成本: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后者则增加,因此它的产品从发展的角度看略逊于 TI 。另外提一句,摩托罗拉的中央处理器 68K 系列中早期的产品也是这种不伦不类的 24 位总线。

  随着半导体的集成度的提高,TI 等公司将手机外围电路的芯片和 DSP 集成在一起,现在的手机主要芯片只剩下一个。TI 很像计算机领域的英特尔公司,它自己不做手机,而是像许许多多手机厂商提供核心芯片,它通过其领先的 DSP 技术,牢牢站住了世界中高端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摩托罗拉的战线则拉得很长,从手机芯片到手机整机一条龙。如果内部合作的好,这种做法成本固然低。但是,加尔文不是通用电气的韦尔奇,没有能力整合这么大的公司,其芯片部门和整机部门像两个单独的公司,没有足够的沟通,反而使得产品开发周期变长。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在手机芯片上的差距是渐渐拉开的,就如同它和英特尔在处理器上的竞争是慢慢失败的一样。但是,当这种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可能逆转了。到 2004 年,加尔文下台时,其半导体部门被迫分离出去单独上市,就是现在的 Freescale 。后来 Freescale 的业绩依然不佳,只好被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买了去,这当然是后话了。

  摩托罗拉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工资,高福利的大锅饭,员工干好干坏差别不大。摩托罗拉的本意是想避免员工之间不必要的攀比,每个人都有一个宽松自在的环境安心工作。这是四五十年前大公司吸引人才的方式,欧洲公司至今还采用这种办法。但是这不太适合喜欢冒险的美国人。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科技公司为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很多采用的股票期权制(我们以后再仔细介绍)。而摩托罗拉公司很晚都没有采用这种福利,直到今天,摩托罗拉公司给员工的期权依然数量很少。这不能不说是受摩托罗拉的传统管理方式所限。因此,很多人把摩托罗拉看成一个去养老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创业的公司。

  摩托罗拉另一个问题是管理混乱,内斗多。虽然这是上市大公司的通病,但摩托罗拉在同行业公司中问题更严重些。大公司在竞争中,不需要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行了,而摩托罗拉却恰恰比英特尔和TI差了一点。时间一长,就露出了败相。

浪潮之巅 第八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四)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3. 基因决定定理

  4. 铱星计划

  世界科技史上最了不起的、最可惜的、也许也是最失败的项目之一就是以摩托罗拉牵头的铱星计划。

  为了夺得对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并实现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无线手机通信,以摩托罗拉为首的美国一些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于 1987 年提出的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我们知道,当今的移动通信最终要通过通信卫星来传输信息,为了保证在任何时候卫星能够收发信号,卫星必须保持和地球的相对位置不变。所有的同步通信卫星都必须挂在离地球三万多公里高的赤道上空。同时在地面建立很多卫星基站来联络手机和卫星。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基站,比如沙哈拉沙漠里,那么手机就没有信号,无法使用。铱星计划和传统的同步通信卫星系统不同,新的设计是由 77 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每个卫星比同步通信卫星小得多,重量在 600-700 公斤左右,每颗卫星有三千多个信道,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当然还要互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由于金属元素铱有 77 个电子,这项计划就被称为了铱星计划,虽然后来卫星的总数降到了 66 个。

  这是一个非常宏伟而超前的计划,它最大的技术特点是通过卫星与卫星之间的传输来实现全球通信,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移动系统搬到了天上。从技术讲,铱星系统是相当了不起的,它采用星际链路。在极地,66 颗卫星要汇成一个点,又要避免碰撞,难度很高。从管理上讲,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网, 呼叫、计费等管理是独立于各个国家通信网的。(这种独立计费再后来给它的运营带来很大麻烦。)低轨道卫星与目前使用的同步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比较有两大优势:首先,因为轨道低,只有几百公里,信息损耗小,这样才可能实现手机到卫星的直接通信。我们现在的任何手机都不可能和三万公里以外的同步卫星直接通信;第二,由于不需要专门的地面基站,可以在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通信。1991 年摩托罗拉公司联合了好几家投资公司,正式启动了“铱星计划”。1996 年 ,第一颗铱星上天;1998 年整个系统顺利投入商业运营。美国历史上最懂科技的副总统戈尔第一个使用铱卫系统进行了通话。此前,铱星公司已经上市了,铱星公司的股票在短短的一年内大涨了四倍。铱星系统被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最佳产品之一。铱星计划开始了个人卫星通信的新时代。

  从技术角度看,铱星移动通信系统是非常成功的。这是真正的科技精品。我常常想,我们这些被称为高科技公司的互联网公司做到的东西和铱星系统相比,简直就像是玩具。铱星系统在研发中,有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应该说整个铱星计划从确立、运筹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商业上,从投资的角度讲,它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这个项目投资高达五六十亿美元,每年的维护费又是几亿美元。除了摩托罗拉等公司提供的投资和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外,铱星公司还举借债三十亿美元的债务,每月光是利息就达几千万。为了支付高额的费用,铱星公司只能将手机的价钱订在五千美元一付,每分钟的通话费定在每分钟三美元。这样,铱星公司的用户群就大大减小。直到去年,它才有二十万用户,还不及苹果iPhone一个月发展的用户多。

  铱星系统投入商业运行不到一年,1999 年 8 月 13 日铱星公司就向纽约联邦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半年后的 2000 年 3 月 18 日,铱星公司正式破产。铱星成了美丽的流星。66 颗卫星在天上自己飞了几年,终于于 2001 年被一家私募基金公司(Private Equity)以两千五百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不到铱星整个投资是六十亿美元的 1% 。作为一个与摩托罗拉无关的私营公司,铱星居然起死回生,去年实现近三亿美元的营业额和五千万的利润。(注:这里的利润是按美国会计结算方式计算出来的,盈利并不代表现金流是正数。)

  铱星计划是通信史上一个流星,一个美丽的故事(A Beautiful Story)。摩托罗拉公司很聪明地利用其技术优势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该计划一出炉就引起世人的广泛注目,也赢得了风险投资家的青睐。摩托罗拉为此自己拿出了十亿美元,同时钓鱼似的从投资公司有拿到近五十亿美元,从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风险。但是,在商业运作上,摩托罗拉做得很不成功。首先,市场分析现在看来就有问题,成本过高导致用户数量不可能达到预计的盈利所必需的规模。而成本过高的原因又是技术选择的失误造成的。摩托罗拉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技术公司,它长于技术,但是过分相信技术的作用。铱星计划在技术上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过于超前市场的技术不仅导致成本过高,而且维护费用也是巨大的。另外,引入风投本身的弊端在项目的后期凸显出来,那就是投资者为了收回投资,过早将铱星系统投入商用,当时这个系统通话的可靠性和清晰度很差,数据传输速率也仅有 2.4Kps ,因此除了打电话没法做任何事,这使得潜在的用户大失所望。概况来讲,就是铱星计划太超前了,它开业的前两个季度,在全球只有一万个用户,而当初市场的分析去乐观地预计,仅在中国就能有这个数的十倍。在后期商业运作上。铱星公司问题很多,最终导致银行停止贷款、部分股东撤回投资,并导致公司在股市上停盘的致命打击。

浪潮之巅第八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三)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3. 基因决定定理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第一代移动通信是基于模拟信号的,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的水平决定了产品的好坏。而产品的外观式样根本不用考虑。在技术方面,没有公司能挑战摩托罗拉。因此,摩托罗拉的手机虽然卖的贵(那时在中国一个好的手机要两万元),仍然占领了世界百分之七十的市场。其它公司要想和摩托罗拉竞争,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刚开始时,欧洲联合起来了。以往欧盟各国只能算是松散的联盟,在技术上很难单独和美国抗衡。即使搞出一个不同于美国的行业标准,也很难在世界上占主导,比如彩电的 PAL 制式。近二十年来,欧洲独立于美国单独行事的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吸取了各自为战的失败教训。明显加强了内部的合作。终于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超越了美国。

  1982 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ostal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dministrations (CEPT)提出了数字移动通信的标准 Groupe Spécial Mobile,简称 GSM 。后来这个标准流行于世,欧洲又把它改称为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因此很多人以讹传讹误以为 GSM 是后者的缩写。1989 年,该标准被提交到欧洲电信标准局,第二年便成为欧洲后来乃至成为世界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GSM 的技术核心是时分多址技术(TDMA),即将每个无线频率均匀地分给八个(或者十六个)手机用户,每个用户交互地占用八分之一的信道时间。(注:人们通话时,语音直接的间歇时间其实很长,只有语音编码做的合理,就可以几个用户共用一个信道。)GSM 实现简单,在成为欧洲标准的第二年,即 1991 年,就由爱立信和一家芬兰公司架设了第一个 GSM 的移动通信网。两年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几个国家采用 GSM 标准,今天,GSM 占世界手机用户的 80%,据称达 20 亿用户。

  在欧洲人行动的同时,美国人并没有闲着,他们似乎比欧洲人更努力。整个欧洲只搞出一个标准,而只有欧洲人口三分之一的美国居然搞出了三个数字通信的标准,其中两个和 GSM 一样是基于 TDMA 的标准,而第三个是很先进的码分多址 CDMA 标准。(以后有功夫再介绍 CDMA ,这里就不赘述了。)结果就不用说了,美国注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上注定失败。

  美国在标准之争上的失败间接影响的摩托罗拉手机今后的竞争力。当然,在标准上失败并不意味着摩托罗拉在手机市场上会失败,就像不拥有任何标准的三星公司照样在手机上抢到了世界市场的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失去手机市场统治地位的原因还必须从自身找。这里面既有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捉弄,也有人为的因素。

  两年前,我和李开复博士等人多次谈论科技公司的兴衰,我们一致认为一个公司的基因常常决定它今后的命运,比如 IBM 很难成为一个微机公司一样。摩托罗拉也是一样,它的基因决定了它在数字移动通信中很难维持它原来在模拟手机上的市场占有率。摩托罗拉并不是没有看出数字手机将来必将代替模拟手机,而是很不情愿看到这件事发生。作为第一代移动通信的最大收益者,摩托罗拉要尽可能地延长模拟手机的生命期,推迟数字手机的普及,因为它总不希望自己掘自己的墓。如果过早地放弃模拟手机,就等于放弃已经开采出来的金矿,而自降身价和诺基亚的公司一同从零开始。尤其在刚开始时,数字手机的语音质量还远不如摩托罗拉砖头大小的大哥大,更使摩托罗拉高估了模拟手机的生命期。和所有大公司一样,在摩托罗拉也是最挣钱的部门嗓门最大,开发数字手机的部门当然不容易盖过正在挣钱的模拟手机部门,因此,摩托罗拉虽然在数字手机研发上并不落后,但是,进展缓慢。一旦各个竞争对手推出各种各样小巧的数字手机时,摩托罗拉才发现自己慢了半拍。

  当然,以摩托罗拉技术和市场的优势赶上这半步照说应该不难,但是,摩托罗拉另一根基因使得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在模拟通信设备市场上,技术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其它方面,比如方便性,外观都不重要。而且模拟电子技术很大程度上靠积累,后进入市场的公司很难一年两年赶上。玩过发烧音响的读者知道,音响的数字设备,比如播放机,各个牌子差异不是很大,而模拟部分比如喇叭不同厂家的差异有天壤之别。日本的 SONY 和先锋至今做不出美国 Harman Kardon 和 Infinity 那种高质量的喇叭。在摩托罗拉内部,很长时间里,也许直到今天,技术决定论一直占主导。在数字电子技术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各个厂家之间在技术上的差异其实很小,这一点点差别远远不足以让用户选择或不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相反,功能、可操作性、外观等非技术因素反而比技术更重要。在这些方面,摩托罗拉远远比不过诺基亚和亚洲的对手。我一些在摩托罗拉的朋友常常很看不上诺基亚和三星等公司的做法“他们换一个机壳或者颜色就算是一款新手机”,但是,用户还真的很买后者这种做法的帐。

  公平地讲,摩托罗拉的手机仍然是同类手机中信号最好,最可靠的,作为只用手机打电话的我,在使用过各个厂家的手机后,还是最推崇摩托罗拉的。但是,在亚洲,手机不仅仅是一个电话,它是个人通信的平台,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人在上面镶上钻石作为身份的象征。(这有点像两百年前欧洲人的手杖,其实不是为了支撑身体。)在满足后者需求上,诺基亚和以三星为首的亚洲做到更好。

  如果说基因决定性多少有些宿命论,那么人为的因素也加速了摩托罗拉的衰落。我们在介绍英特尔一章中介绍过,在科技工业发展最快的八九十年代,摩托罗拉的第三代家族领导人卡尔文三世没有能力在这个大时代中纵横捭阖,开拓疆土。摩托罗拉本来在手机、计算机处理器和数字处理器(DSP)三个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前景不可限量。但是卡尔文实在没有能力将三个庞大的部门十几万人管理好,虽然他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但是他平平庸庸。也许,在五十年前,一个只需要守成的年代他可以坐稳他的位置,但是在上个世纪末那个一个英雄辈出、拒绝平庸的年代,盖茨、乔布斯、郭士纳、格罗夫、钱伯斯和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等人都在同场角逐,任何公司都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了卡尔文,摩托罗拉的整个管理层也有责任,他们低估了摩尔定理的作用。虽然数字手机在一开始还比不上模拟手机,但这并不能说它要很长时间才能威胁模拟手机的地位。事实上,由于半导体技术按指数的速度发展,手机数字化比摩托罗拉高管们想象的时间表来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顿失。

  本来,摩托罗拉是最有资格领导移动通信大潮的,很遗憾,它只踏上了一个浪尖就被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超过了。

浪潮之巅 第八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二)

  1. 二战的品牌

  2. 黄金时代

  从二战后到九十年代初,可以讲是摩托罗拉红火的年代。摩托罗拉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美国通信界对通信有一种通用的分类方法,即分为:有线单向(如闭路电视)、有线双向(如电话)、无线单向(如收音机)和无线双向(如手机电话和 WIFI)四种。长期以来,直到十几年前,AT&T 一直是有线通信之王,RCA 是无线单向通信的老大,而摩托罗拉是不折不扣的无线双向通信的霸主。我们从前一节可以看到,摩托罗拉的核心业务都和双向的无线通信有关。

  1946 年,摩托罗拉发明了汽车电话。看过鲍嘉和赫本演的“ Sabrina (龙凤配)”的读者可能对这种产品有印象,影片中作为大公司董事长 Linus 从纽约长岛家中出发,一上汽车便通过汽车电话向远在曼哈顿的公司同事下达指示。很遗憾的是,汽车电话一直都是富人的奢侈品,它还没得到普及,就被手机电话代替了。十二年后,摩托罗拉发明了基于汽车的对讲机,它在美国被警察、出租车公司和各种运输公司广泛使用,直到九十年代末被手机电话取代(除了警察还在用)。在 2000 以前各国的警匪片中,我们经常看到此产品。

  1963 年对摩托罗拉来讲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摩托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方形的彩电显像管,而且它迅速成为了行业标准。(在此之前,RCA 生产的彩电荧幕是圆形的。请看这个图片)

RCA生产的幕圆形彩电荧

  1967 年,摩托罗拉生产出美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以前的彩电或多或少还有些电子管。这件事对摩托罗拉影响很大,以前摩托罗拉虽然在技术上领先于世界,但是产品除了汽车里的收音机都不是民用的。彩色显像管的发明,标志着摩托罗拉有能力进入了民用市场并且将业务的重点转向民用。但遗憾的是,摩托罗拉在家电市场初期的尝试不很成功,到 1974 年,它不得不将彩电业务卖给了日本的松下公司。今天,很少有人知道摩托罗拉对彩电工业的贡献。

  在六七十年代,摩托罗拉完全能经历的起在彩电上的失败,因为它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太多了。到八十年代,摩托罗拉进入蓬勃发展的十年,它的业务也由无线通信扩展到计算机的半导体芯片。1979 年,摩托罗拉成功地推出 68000 通用微处理器,它因设计的集成度为 68000 个晶体管而得名(虽然实际集成度为 70000 个)。它的地址总线(Address Bus)宽度为奇特的 24 位,可以管理 16 MB 的内存,因此它成为所有小型机和工作站的首选芯片。而同期英特尔的处理器其实比它落后半代,后者 16 位的地址宽度只能管理 64K 的内存。

  八十年代,随着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出现了对专用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的需求,该产品也因运而生。德州仪器(TI)、AT&T 和摩托罗拉在八十年代初先后推出了 TSM ,DSP 和 M56K 三大系列产品,这个市场发展的如此之快,给摩托罗拉带来了一个新的金矿。今天,以 DSP 为核心加上外围通信的手机核心芯片仍然是全世界销量最大,最赚钱的半导体芯片(因为每个手机中必须有一个这样的芯)。

  当然,摩托罗拉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八十年代初发明的民用蜂窝式移动电话,也就是早期说的大哥大,现在说的手机。大家公认摩托罗拉是当今手机通信的发明公司,虽然 AT&T 声称它的无绳电话比摩托罗拉的手机早,但是大家知道无绳电话和手机电话是两回事。由于 AT&T 扎根于有线通信,不自觉地会抵触无线通信。移动电话刚起步时,AT&T 预计到 2000 年全球不超过一百万用户,这个估计比后来 2000 年时的实际数目小了一百倍。所以,AT&T 自然不会把重点放在移动通信上。而摩托罗拉正相反,它在有线通信上不可能有作为,就自然而地押宝在移动通信上,领导和推动了移动通信的潮流。

  到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三个领域都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 player。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产品声誉极好。我最早接触摩托罗拉的产品是在八十年代末,一些海关的朋友向我介绍他们的摩托罗拉对讲机。那些对讲机可以在钢铁包围的大货轮货舱里和岸上的同事通话,这是任何其他同类产品做不到的。1990 年,摩托罗拉的营业额超过一百亿美元,在 IT 公司中仅次于 IBM 和 AT&T 。如果摩托罗拉能通吃三大市场,它无疑将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即使它能垄断其中一个,也是一个巨无霸的公司。很遗憾,它一个也没做好,这个通信革命的领导者被自己掀起的技术浪潮淘汰了。原因何在呢?

浪潮之巅 第八章 没落的贵族—摩托罗拉(一)

  美国过去未曾有过贵族,今后也不会有。无论是巨富盖茨或者是年轻美貌、聪明而富有的女继承人伊万卡.特朗普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贵族。实际上贵族这个词在整个西方本身就是一个没落的词汇,虽然在东方一些人或许沉迷在贵族梦中。但是,贵族在历史上曾经实实在在地出现过。如果我们认为公司之中也有所谓的贵族,摩托罗拉无疑可以算是一个。

  曾几何时,摩托罗拉就是无线通信的代名词,同时它还是技术和品质的结晶。甚至就在二十年前,摩托罗拉还在嘲笑日本品质的代表索尼,认为后者的质量只配做体育用品。今天,虽然摩托罗拉的产品从品质上讲仍然傲视同类产品,但是就像一个戴着假发拿着手杖的贵族,怎么也无法融入时尚的潮流。

  1. 二战的品牌

  下面这张图是从美国军方网站上找到的,大部分读者应该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但是,大家对它一定是似曾相识,因为这是美军在各种媒体,尤其是在电影中,通信兵最经典的形象。这位战士身上背的是摩托罗拉的 SCR300 背负式跳频步话机。它是一个可调谐的高频调频通信设备,重十六公斤,有效通讯距离十六公里左右。六十年前,摩托罗拉的牌子随着美军传播到全世界。

摩托罗拉SCR300背负式跳频步话机

  摩托罗拉公司原名加尔文制造公司(Galvin Manufacturing Corp),创立于 1928 年,由创始人之一的保罗.加尔文的名字命名。它最早是生产汽车里的收音机的,摩托罗拉则是这种收音机的品牌。摩托罗拉一词 Motorola 的前五个字母 Motor 表示汽车,ola 是美国很多商品名称喜欢用的后缀,比如可口可乐 Coca Cola 。二战前,美国军方已经认识到无线电通信的重要性,开始研制便携式无线通信工具,并且自己研制出一款报话机(Walkie Talkie)SCR-194 。但是非常笨重,不很适用。摩托罗拉的一些工程师参与了这项研究。1940年,摩托罗拉研制出真正用于战场的报话机,就是上面照片中的 SCR300 。1942 年,摩托罗拉公司再接再厉,研制出“手提式”的对讲机(Handy Talkie)SCR-536 。见下图:

摩托罗拉手提式对讲机(Handy%20Talkie)SCR-536

  这个超级“大哥大”重四公斤,在开阔地带通信范围一公里半,在树林中只有三百米。即使如此,那时美军的通信装备也高出其它国家一大截。从这一系列军用设备可以看出,摩托罗拉在无线电通信方面的实力很强,它的调频技术和天线技术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同时,作为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供应商,摩托罗拉产品的稳定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都很好。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摩托罗拉产品的基因。至今,很多摩托罗拉的产品仍然如此。我经常看到这类报道,在一个荒郊野外出了车祸,大家都拿出手机呼救,最后只有摩托罗拉的手机能打出去。但是,很多事情是双刃剑,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使得摩托罗拉在商业上的灵活性远不如诺基亚和三星等竞争对手。

  二战后,摩托罗拉作为品牌名气越拉越大 ,人们一说起无线通信就首先会想到摩托罗拉。直到二十年前,摩托罗拉一直垄断这个市场,从对讲机、早期的手机,即大哥大,到九十年代初风靡中国,城市里人手一个,万元户腰里一排的 BP 机。人们甚至忘了它公司的名称加尔文制造公司,于是,1947 年公司干脆改名摩托罗拉,由此可见当年摩托罗拉名头之响。这种事情在大公司里并不少见,几天前,松下公司也把它的名字从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名字 Matsushita 改为了品牌的名字 Panasonic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